葛雨婷:女性在學術職業中的逆境及其改善

葛雨婷。女性在學術職業中的逆境及其改善[EB/OL]。(2022-09-20)

https://mp。weixin。qq。com/s/N_aJ8_oaWOvVZwchY71fWg

葛雨婷:女性在學術職業中的逆境及其改善

葛雨婷:女性在學術職業中的逆境及其改善

“學術職業”是一種職業型別,廣義上講,這類職業需要從事學術活動,或者說以學術作為職業;狹義上講,大學教師群體所從事的職業是學術職業。在這種與高深學問打交道的職業中,女性的境遇值得關注,需要明晰學術職業中女性逆境的表現、原因、根源及出路。

表現:學術階梯頂端的女性缺位

學術職業顯然是一種階梯狀的存在,比如高校的職稱和崗位就分為十三級,其中正教授一至四級,副教授五至七級;講師八至十級;助教十一至十三級。更有代表意義的是學術圈內的金字塔等級,普通教師只能算學術底層,成為“帽子”人才之後才逐漸進入學術中層和學術高層,進而也有機會得到行政中層和行政高層的職位。在這個學術階梯中,女性缺位的現象幾乎肉眼可見,“領導合影”中欠缺女性身影就是一種例證。事實也表明,目前高校女性中高層管理者的比例較低,學術女性大多集中於教學領域,因而行政話語權弱,難以進入行政領域。不少學者也曾經指出,高校女教師在教育和學術領域核心圈層處於缺席狀態,在專業與行業高層中缺乏話語權,在職場中逐漸成為失語者。

學術頂端女性缺位與教育狀況形成鮮明對比。根據國家統計局《中國婦女發展綱要》的統計,2020年普通本專科、研究生、成人本專科在校生中,女生佔比分別為51%、50。9%、58%。這表明女效能夠很好地適應學術角色,能夠摸索自己在思維和實踐中的優勢,現實地看待學業現狀並作好規劃,也能主動尋求和構建強大的支援網路。這樣的資料也說明,中國女性在家庭中的性別平等狀況較好,大多數父母沒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對於子女的學業深造普遍都持支援態度。可見,學術頂端女性缺位並不是原生家庭原因,而有更加社會化的影響因素。

學術頂端女性缺位反映了職業領域的女性逆境。學術職業也是職業,也會遵循職場的共性,其中也包括職業的性別區隔。女性在職業發展中面臨著許多隱性的“入職-晉升”障礙,被迫延緩職業生涯的程序,在擔任領導角色時還面臨“玻璃電梯”、“玻璃懸崖”和“玻璃天花板”現象。所謂玻璃電梯,是指在女性居多的職業中,男性員工的福利待遇比在以男性為主的公司要好。他們通常拿著高薪、享有更多的升職機會、比女性同事更容易獲得高層職位。所謂玻璃懸崖,是指女性擔任領導角色,比如商界高管和女性政治候選人的情形,更容易發生在組織面臨失敗機率比平時更高的時期。在組織面臨危機或經濟低迷的階段,女性更容易被挑選出來迎接挑戰,導致工作過程中遭遇失敗的風險更高。所謂玻璃天花板,是由於觀念或組織層面的偏見和人為障礙,使得本來夠資格的女性,在職位晉升中變得可望而不可及。隱蔽的性別歧視,限制了有能力的女性晉升到高層位置,這在學術職業中也是一種底層邏輯。

原因:家庭學術雙重責任的兩難

女性在學術職業中的逆境最明顯是過重的家庭責任。家庭是束縛學術女性職業發展的直接因素。家庭責任對男性和女性職業的影響不同,但是女教師受家庭的影響更大。因為女性大多被視為家庭主要的照顧者,女教師由於生育和撫養孩子而經常中斷其職業發展,會對學術資本的積累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家庭責任使女教師更難前往參加國際會議,也難以堅持不間斷的科學研究。此外,女性生育的最佳時期與拼搏事業的關鍵時期是重合的,生育尤其是多次生育,會使女性的職業生涯產生一次或者多次中斷,導致產生降薪和剋扣獎金等“工資懲罰”,甚至引發向下的職業流動,引起女性的人力資本貶值。而當前我國“全面二孩”政策的落實,意味著青年女教師要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花在家庭責任上,這不僅會影響女性對高校教師職業的選擇,而且會讓女教師面臨更大的角色衝突,進而影響她們的職業發展。

女性在學術職業中的逆境還包括高校重科研輕教學的評價。當前高校實施的教師職務聘任制,加大了高校女性教師的競爭壓力。在現行聘任制體系下,教師的科研學術成果即期刊論文發表情況,是衡量教師能力、給予其崗位待遇的重要標準,而教學能力與課堂效果則成為能動性較強的標準。在實踐中,雖然女性教師與男性教師同時從事教學科研活動,但由於自身以及家庭等原因的影響,女性從事科研活動以及專業發展的時間相對較少,最終不利於自身專業水平的提升。同樣,在教師教職評定過程中,科研成果的產出佔據重要份額,而部分青年女性教師很可能因處於育齡和哺乳期而難以完全投入,既影響其教職評定,也影響其專業水平發展。

根源:社會性別歧視的長久瀰漫

社會性別跟自然性別相比具有長久瀰漫性。當前大學女教師面臨的無法平衡家庭責任和學術責任的逆境,源於高校中的學術“偏見”,就像是職場女性所遭遇的歧視一樣,像一座“隱形壁壘”,深深根植於社會文化與大眾認知之中。而男性與女性的性別角色差異早在出生便已固化,嬰兒穿著的粉色、藍色尿布,便是這一固化效應的初始表徵。人們以不同的眼光看待、不同的方式對待男人與女人;偏愛男性氣質、貶低女性氣質;抬高男性、打壓女性。這樣的偏見無處不在,也令女性舉步維艱。比如,在社會意識中,男性表現為“強壯、幹練、統籌協調能力強”,更適合作為領導者。因此在組織選取人才的時候,特別是行政職務上,男性往往更受親睞。

更加隱蔽的社會性別區隔往往表現出“為女性著想”的善意。比如,組織者出於“憐香惜玉”的考慮,常把複雜繁重的工作任務交給男同事,而讓女性承擔較為簡單的工作。這在事實上讓女性失去了很多在工作中鍛鍊各項能力的機會,使得職業技能沒有得到很好的提升。再比如,強調高校和高校之間的競爭激烈,渲染高層領導工作和生活得並不輕鬆,指出女性的身體條件未必適應高層工作的強度。因此,在高校考慮行政人員名單的時候,會照顧處於弱勢的女性教師,也更願意相信依靠男性領導可以幫助學校取得成績。甚至有人上升到所謂生物學和心理學高度,認為男性更注重宏觀、格局與邏輯思維,而女性普遍更為感性、親和力比較強,隨著年齡增長邏輯思維可能更不敏捷,所以在社會意識中男性年長者更適合作為領導者。這樣的“苦口婆心”“為女性謀福利”的思想在高校並不鮮見,其特徵是進行以偏概全的性別區隔,將性別差異凌駕於個體差異之上,給男性女性貼上了單一標籤,剝奪了女性基於自身情況做出多元抉擇的機會。在傳統與現代文化的夾擊下,高校女教師在職業發展中始終處於不利地位。無形之中似有一層天花板,將職業發展與晉升隔離開來,造成高校女教師的整體學術成就低,行政任職少。傳統社會的意識形態、文化制度、社會期待,就像一張無形之網將她們束縛,導致她們在專業領域的無權化、邊緣化、無聲化。

出路:個體和社會踐行平等公正

改善女性在學術職業中的逆境,需要多方面主體的積極努力和共同改進。

首先在個體意義上,女性自身和婚姻中的配偶都要轉變觀念。雙方在婚姻問題上要追求平等和公正:高學歷女性要相信自己可以承擔家庭頂樑柱的角色,不一定要依靠男性。男性也應當勇於追求高學歷高收入的女性,不要覺得自己是吃軟飯;可以承擔更多的家務勞動,以緩解學術女性的辛勞;甚至可以承擔家庭奶爸的角色,分擔育兒的辛苦。

其次在社會意義上,應當減少性別歧視的聲音。現在的教育和就業形勢說明,女性不僅能頂半邊天,而且也可能成為家庭的頂樑柱。但女性有選擇的權力,在學術和家庭職責的選擇中,要有支援力量來保障其選擇空間,而不能無限地受多重角色壓榨。整個社會共同轉變思想,對於社會的和諧發展是有利的,社會和諧可持續發展,女性權利的提升才能得到更多支援。比如對於新型的女強男弱家庭模式,就應當有更多的社會認同,讓社會輿論走出偏狹和不公,以包容的心態促進家務和育兒責任更合理的性別分工。

最後在職業意義上,應當減少職業的性別區隔。傳統職業性別教育刻畫了男女有別的框架,在框架基礎上引導不同性別學生按照框架成長,具體體現在“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職業觀念,“男為正、女為副”的職業發展理念,“男陽剛、女陰柔”的職業性別特點。傳統職業性別教育還以家庭教育為主,缺乏較為系統的課程和校園教學,使得職業性別教育的重塑缺乏現實條件。有鑑於此,未來需要打破傳統職業性別教育所刻畫的無形框架,推進職業性別觀念的多元化,引導高校學生摒除性別的職業固化思維,樹立符合時代發展要求的職業觀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