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其實在各種聽音的環境下,我一直熱衷於“各司其職”般的場景劃分,例如在桌面上我基本都是用臺機來接駁大耳,在客廳就癱在沙發上聽聽音箱,出門基本就TWS或小尾巴,晚上睡覺助眠時就成了隨身領域的主場了。令我這般細分的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玩HiFi玩的久了,過多的裝置我又不想擱那吃灰,所以儘量都雨露均霑的盤一盤咯。而且對我來說給一個產品做定位是一件相當容易的事情,例如像山靈M0 Pro這類產品,結合售價、表現、形態、功能來看,我會把它定位成一臺極度便攜的甜品型播放器。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如果先從使用場景來看,M0 Pro的適應性很高,關鍵是。。。它能應付的個別場景是多數前端不具備的。就比如它能塞褲兜帶出去跑步,並且毫無墜感!這令我在近期健身時獲得了很愉快的體驗。藍芽功能的加入也同樣能連線TWS,並且還是雙向藍芽,這代表它也可以作為一臺便攜藍芽解碼耳放使用,加上雙向TYPEC的介面,可當數字轉盤和小尾巴。這樣一算花不到700大洋買這麼一個迷你播放器好像真的很值。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果然,M0 Pro依舊延續了自家“好用”的設計,兩側有不同長短的凹槽,手感上的“拿捏”更容易感知,機身上下兩側也是用上了家族常見的透明玻璃材質,這個設計在我眼裡一直是好評的,因為對質感的提升效果很直觀。關於顏色的選擇完全依賴於個人喜好,像我這種想喜慶點的無腦紅色就OK,想穩妥點、高階點,那麼選擇山靈擅長的墨綠色也是很好的。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從操作層面上來講,M0 Pro畢竟邏輯比較簡單,所以流暢度是不必擔心的,返回上級介面需要快速右滑一下,回到主介面則是長按螢幕,而機身唯一的按鍵則負責開關機和音量操作。在此可靠的基礎上,能體驗到還算不錯的螢幕觀感(畢竟是彩屏)和系統UI(全新MTouch OS),內建的幾種主題也加入了一些新鮮觀感。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從體積上去懷疑其效能是合理的猜測,如果相比老款的M0,現在的M0 Pro“Pro”的點其實不少,例如升級為了兩顆ES9219C的晶片,THD+N為<0。0006%,藍芽5。0等等。而針對目前多數使用者對4。4平衡口的硬需求,山靈為了體積上的便攜也做出了一個折中且合適的辦法,那就是3。5mm口轉4。4mm平衡口的外接轉接線,多掏60塊錢就能觸發,且輸出功率最高支援到236mw@32Ω,擔心勁不夠大的朋友是很有必要選這個套餐的,從聲音的瞬態和動態提升上,我認為是有著足夠明顯的改變。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和自家ME800搭配起來就是個典型的例子,3。5單端下的ME800雖然能發揮出七八成的那股韻味(塞子本身的),也聽得足夠舒服,尤其是對醇厚的人聲在這個小前端上依舊得到了良好的發揮,好聽程度是做足了的。但從聲壓角度來看是差些“蹦”感的,弱音和強音之間的關係會缺乏一些明確性,這樣就顯得畫面有些平,此時把轉接線安排上的確能帶來可觀的提升,細說的話其實就是瞬態力度的增加和動態張力的提升,“更勁道”的說法同樣適用於此。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M0 Pro本身的調教是融入了些許山靈拿手的特徵,例如略柔和向的線條過渡,微暖的聲底等,很慶幸山靈沒有因為這機子是“小白機”的定位而把聲音拉成偏激風格,在多數老燒聽來這也是個穩妥的調教。關於有朋友問我它和同級別的小尾巴比怎麼樣,其實我是很難給出定論,除非你告訴我和誰比較,畢竟風格走向基本都各不相同,例如你拿它和水解2比,那麼高情商的說法就是水解2在聲音線條的勾勒上要比M0 Pro顯得更積極,低情商的說法就是素質有所差距。你要是拿它和CDA M1比,那麼直觀的說都是走的“拉大適應性”的路子,聽感為主基調。由此我想表達M0 Pro作為一臺接近小全能的迷你播放器,論絕對素質和結像的立體感我認為並不是它的拿手好菜,只能說這兩點讓你不會過分挑刺,而從聽感層面來說M0 Pro對小白是很友善的。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雖然個人印象裡,山靈所有產品的聲音風格並不是那麼統一,但山靈善於在一些塞子或者前端上做出舒緩的旋律,而很多老燒也正是看中這些特質,當然hufi並不代表無腦堆厚度和低頻啥的。同理,M0 Pro也不是那種厚度拉滿的濃味兒型機器,可以說它是流行聲,但似乎也不是極致的那種流行聲,反過來說,它能穩定的聽聽流行樂,也能較好的應付一些古典器樂,只不過大氣勢大聲場的表現就沒那麼貫徹了。

在3。5單端下,如果你沒有續航焦慮的話,那麼我非常建議開啟高增益開關,它起碼是能夠接近於4。4平衡口下的表現的,例如結像輪廓凸顯的提升和密度的提升,幾乎是立竿見影,聽女聲時想多點代入感和穿透力幾乎是必選了,而高增益的開啟也間接的拉近了人聲的距離,縱向伸展不如低增益下來的深,這點取捨我倒是不算在乎,畢竟我的注意力並不會被M0 Pro的聲場給吸引。而在低增益模式下,我喜歡拿它去接駁一些中性風的塞子,例如KATO。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畢竟KATO是一條氛圍稍微有所剋制的塞子,而在M0 Pro的加持下它能夠獲得適當的暖感提升,從亮度壓制上來看M0 Pro並沒有出現什麼“一刀切”的情況,甚至都察覺不出有所壓低亮度,極高頻的延展也保留在內,除了吃點空間邊際的虧,在主觀感受上更多的是把高頻瞬態放緩一丟丟,同時中頻人聲更“入味”,加上些許暖感的提升讓這條塞子有些意外的好聽,所以針對這類搭配,M0 Pro是一個“便宜大碗”的解決方案。

容易令人愛不釋手的小機器,山靈M0 pro把玩分享

其實從場景應用、HiFi屬性、功能上來看,M0 Pro其實是一個不存在什麼過多競品的型號,想買的人基本都不用過多考慮,畢竟前身M0已經打下來很不錯的口碑基礎。而山靈也並沒有因此鬆懈而調出什麼敷衍的聲音,對得起Pro的字尾,最起碼這臺小機器是包含了一些家族優勢在內的,也稱得上好聽,也詮釋了調音審美與價格無關,當然我前面也指出了個別對比性的短板,例如結像的精細度和聲場規模的氣勢塑造,不聽大編制古典我認為這兩點幾乎不會在乎了,況且山靈可能也有精準刀法這麼一說,因為M0 Pro的面向群體包含了不少的學生黨、運動黨等等,針對入燒小白來說,這同樣也是一臺能讓你增加聽音體驗的好裝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