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編鐘是一種先秦時期的大型禮樂重器,在我國樂器及音樂發展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也是禮樂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及歷史見證。今天咱們就來聊聊代表先秦時期禮樂文明與青銅器鑄造技術最高成就的曾侯乙編鐘到底有哪些令人稱奇的特殊之處。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鐘

曾、隨之謎的破解

1978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湖北省隨州市擂鼓墩發掘出一座南北長16。5米,東西寬21米的豎穴大墓。墓葬分東、中、北、西四室,東室放置有墓主人的棺槨,外棺裝飾有青銅框架,並繪有門窗及神獸武士;北室放置有兵器、車馬器及竹簡;西室放置有陪棺十三具,可能是墓主人的嬪妃或侍女;中室是墓主人的禮賓接待廳,放置有大量禮樂器。墓中出土的陪葬品超過一萬五千件,包括青銅器、金器、玉器、漆器、木器等,各類銘文共計一萬餘字。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外棺

經過對銘文的分析,可知墓主人是戰國早期諸侯國曾國的國君,名字叫做乙,於楚惠王五十六年(公元前433年)去世,終年約四十五歲。

以“曾”命名的諸侯國在傳世文獻中未曾出現過,但在考古資料中偶爾可見。曾侯乙墓的出土說明在戰國早期的隨州一帶,曾經存在過一個以“曾”命名的諸侯國。根據考古發掘的相關資料可以認定曾國是漢水流域的姬姓諸侯國。可是在史書記載中這一帶卻是姬姓諸侯國隨國的故地,那麼曾國和隨國究竟是一國還是兩國呢?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外棺上繪製的武士圖案

在這一問題上,學術界曾經存在很大的爭議。李學勤先生曾在《曾國之謎》中力證“曾即是隨”,曾、隨實際上是一個國家的兩個名稱。2013年,考古工作者在隨州文峰塔出土的曾侯輿編鐘上發現了一百八十多個字的銘文,記載的是吳王伐楚,楚昭王逃往“曾”的歷史。《左傳》對此事作了詳盡的記錄,記載中保護楚昭王的國家是“隨”,證實了“曾”、“隨”確實是同一個國家,延續了幾十年的謎題終於得以解開。

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墓出土的樂器、漆器、金器、竹簡、禮器、棺槨等,都是曾國文化高度發達的見證,特別是墓中出土的一套完整的青銅編鐘,更是極為罕見的精品,堪稱戰國時期青銅樂器的巔峰之作,被譽為“國之瑰寶”。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編鐘區域性

編鐘是先秦時期的一種組合樂器,根據鐘的大小、音律、音高將多枚青銅鐘分別編組,可以演奏出動聽的樂聲。在先秦時期,編鐘、編磬是貴族祭祀、宴樂、典禮等活動中的重要樂器,在禮樂儀式中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編鐘一般由青銅製成,編磬以石製為主,二者結合,故有“金石之音”的說法。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編鐘側面

曾侯乙編鐘是迄今為止發現的最大的編鐘組合。整套編鐘共六十五枚,分為八組,分別懸掛在由銅和木製成的三層鍾架上。上層三組十九枚為鈕鍾;中層三組三十三枚為甬鍾,分三種樣式:短枚、無枚、長枚。下層為兩組大型長枚甬鍾,共十二枚,另有鎛鍾一件。最大的一枚高153。4釐米,重203。6千克,最小的一枚高20。2釐米,重2。4千克。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鍾架細節

鍾架由兩個立面垂直相交構成,長10。79米,高2。73米,七根彩繪的木樑兩端都用蟠龍紋銅套加固,上面裝飾有二百多個青銅部件,下面由六個佩劍青銅武士及八根圓柱承載。編鐘的組裝與佈局,在力學角度、審美角度、使用角度等多方面均極具合理性。

編鐘的銅製部件均採用銅、錫、鉛合金,經過各種複雜的工藝製作而成。全套編鐘以人、獸、龍、花以及多種幾何圖案裝飾,採用圓雕、浮雕、陰刻、彩繪等多種工藝,以紅、黑、黃、青銅本色相互映襯,盡顯其莊嚴雄偉之氣勢。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編鐘細節

編鐘總重2567千克,再算上鐘座的銅製部件,總計4421千克。其重量和體積在古代編鐘中極為罕見。經過專家們的研究,這套編鐘需要由五人組成的樂隊進行演奏,其中三人負責演奏中、上層鍾,另外兩人演奏下層鍾。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木槌及鍾架彩繪紋飾細節

編鐘、鍾架、架鉤上有銘文3755字,內容為編號、記事、標音及音樂理論。大部分銘文都採用了錯金工藝。甬鐘的記事銘文為“曾侯乙作持”,可見這套編鐘的製作者和享用者均為曾侯乙。上層十九枚鐘的銘文只標音名,中、下層四十五枚鐘的銘文除了音名之外,還有樂律,記載了編鐘的律名、階名和音名的變化。鎛鐘上的銘文則是關於楚惠王熊章為曾侯乙鑄造鎛鍾之事,故稱“楚王熊章鎛鍾”,表明曾國和楚國有十分密切的關係。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鎛鍾銘文拓片

編鐘的標音銘文,標明鐘的敲擊部位與其對應發音的名稱。樂律理論中記載了曾國與楚、晉、齊、申、周等國律名的對應關係。鎛鐘上的二十八個律名,六十六個階名,其中大部分都是前所未見的內容,這些銘文可以說是中國古代音樂理論的重要著作。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鍾架底座細節

全套編鐘音色優美,音域寬廣。每枚鍾均有三度音程的兩個樂音,可以分別敲擊而互不影響,也可以同時敲擊形成美妙的和音。全套編鐘共有五個八度,與現代鋼琴相比僅差一個八度,包含深沉厚重的低音、圓潤純正的中音和清脆明快的高音,音域從C2到D7,能透過旋宮轉調演奏出七聲音階的各種樂曲。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鍾架細節

考古學家和音樂家透過共同努力,曾多次使用它演奏出各種中外名曲,其美妙的音色讓人歎為觀止。隨著鍾錘的敲擊,宮、商、角、徵、羽再次交織在了一起,彷彿重現了歷史氣息濃厚的古老樂章,讓兩千多年前的悠揚鐘聲又在中華大地上響起。

其他重要文物

除編鐘外,曾侯乙墓中還出土了三十二枚石制編磬,分為兩層四組懸掛於青銅錯金磬架上,大小各異。其中一枚編磬上有“曾侯乙作持用終”的銘文。另外,編磬上還有編號和樂律銘文,共七百零八字,大致與曾侯乙編鐘上的銘文相同。透過復原分析,發現其音域跨越了三個八度,十二個半音齊備。編磬的聲音清脆,演奏的時候需執磬槌,跽而擊之。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編磬

曾侯乙墓的另一重大發現是在一件漆箱上發現了古代的二十八宿圖案。漆箱呈長方形,通長82。8釐米,寬47釐米,高44。8釐米。漆箱蓋的正中寫有“鬥”字,以其為中心按順時針排列有二十八宿的名稱,劃分為四個部分。二十八宿的名稱和《史記·天官書》中的記載基本一致。蓋頂兩側分別有青龍、白虎圖案,正好與二十八宿中的東方七宿和西方七宿相對應,這和“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的概念有關。除此之外,在亢宿的下方有“甲寅三日”四字。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二十八宿漆箱

漆箱的兩側,一面繪有蟾蜍圖和星點紋,另一面繪有云紋和星點紋。這是我國迄今為止發現的關於二十八宿最早的天文學實物資料,表面戰國時期就已經有較為完整的二十八宿天文概念。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曾侯乙尊盤

曾侯乙墓還出土了大量的青銅禮器,包括鑊鼎二件、升鼎九件、飼鼎九件、簋八件、簠四件、大尊缶一對、聯座壺一對、冰鑑一對、尊盤一套二件及盥缶四件等。其中的尊盤採用了先進的失蠟鑄造工藝,顯示出戰國時期曾國青銅冶煉工業的高超水準。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青銅鼓座

曾侯乙墓共出土竹簡二百零四枚,其上字數不一,多則六十二字,少則四字,共計六千六百九十六字。據記載,曾國與楚國的關係十分緊密,曾侯乙去世時,楚王及太子、令尹、魯陽公、陽城君等都饋贈了車馬,竹簡所記載的官名大多與楚國的官名相同,可見楚國的官制對曾國的影響很大,也說明曾侯乙與楚國的王公貴族之間有密切的往來。

禮樂文明與鑄造技術的最高成就,一文帶你全面瞭解曾侯乙編鐘

青銅冰鑑

曾侯乙編鐘可以說是我國禮樂制度的重要歷史見證,在考古學、歷史學、音樂學、科技史學等多個領域均產生了巨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