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有:

《說文解字》:“有,不宜有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又聲。凡有之屬皆從有。”。

《說文解字》:“月,

闕也。大陰之精。象形。

”。猶

太陰之精有

之憲象者是月字之正規化。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說文解字》:“又,手也。象形。三指者,手之列多略不過三也。”。猶象右手重複取物之形者是又字之正規化。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月、又兩正規化疊加:

本是無,所持之物可遮蔽相得之物猶持月以蔽日

者是有字之正規化。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說文解字注》:第1253頁“(有)不宜有也。謂本是不當有而有之偁,引伸遂為凡有之偁。凡春秋書有者,皆有字之本義也。春秋傳曰:日月有食之。從月,日下之月,衍字也。此引經釋不宜有之恉,亦卽釋從月之意也。日不當見食也,而有食之者,孰食之,月食之也。月食之,故字從月。公羊傳注曰:不言月食之者,其形不可得而覩也,故疑言曰有食之。引孔子曰:多聞闕疑,愼言其餘,則寡尤。又聲。雲九切。古音在一部。古多叚有為又字。凡有之屬皆從有。”)

《說文解字詁林》第4451頁:“肉篆作‘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與日月字混。”。(參見四畫之五“月”字)

《說文解字詁林》第4451頁:“‘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象

胾肉連髀之形。

”。屁

股附近之生殖體塊是最能表示肉的。且具有祭祀祈願往生之寓意。而“月”為大陰之精。人之生殖器官亦為人之私陰處。

當有多個相同的導向時。

為了有所區別,“肉”作為單字變異寫成“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隸變、楷化成“肉”。而“月”作為單字則保持原型。但“肉”字作為偏旁卻依然保持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之字形,而一般就用“月”來替代。以此來示意兩字是出於同一個憲象。只是側重不同。“月”側重的是憲象所導向的虛擬概念。“肉”側重的是憲象所導向的實在實體。虛擬概念對應的是天象,實在實體對應的人體。

推測造字之初期,“月”與“肉”是同一的。但作為單字便有意識地進行了細分成為我們現在所見之“月”與“肉”。作為偏旁,還是保留了將“肉”字旁的字一般都還使用“月”來作為“肉”字的偏旁。

與天象有關的“月”字旁的字則從“月”來解。與身體有關的“月”字旁的字,則從“肉”來解。

所以有人認為“有”從肉、從又。

《說文解字》:“肉,胾肉。象形。”。猶祭祀專用大型動物帶生殖體塊的部分是(甲骨文)肉字之正規化。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又:參見二畫之二“又”)

肉、又兩正規化疊加:猶若以手持肉與無相對者是有字之正規化。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在甲骨文時代月與肉有同形現象,所以有字出現了從月、從肉兩種說法。

從《說文解字》來看:有字是從月的。

日不當被食而又食之,謂不當有而有之。《公羊傳》注曰:“不言月食之者,其形不可得而覩也,故疑言曰有食之。”猶月食箬持月以掩日者。

日食是自然界的一種現象,當太陽、地球、月球三者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上時(月球在太陽和地球之間),由於光的直線傳播,太陽到地球的光線便會部分或完全地被月球掩蓋,產生日食。日食是這種現象只是偶然現象,古人以為是天之異象,不宜發生而又發生了。持月以蔽日。相與比述:不宜發生而又發生了,本來為無的,現在改變了。怎麼一個改變?持月以蔽日。即所持者與之相當。

本是無,所持之物可遮蔽相得之物猶持月以蔽日為有。

因為“月”與“肉”在甲骨文中存在同形現象。所以世俗以為“有”從肉、從又而不從月。有是

若以手持肉與無相對者。此亦一說。然終不及《說文解字》

持月以蔽日的說法值得信賴。

《甲骨文字典》第745頁:“有(解字),字形結構不明。疑為‘’牛字之異構。蓋古以蓄牛為有。故借牛以表有義。後世乃以從又持肉為有。如金文作‘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召伯簋)是也。”。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

《甲骨文字典》疑“有”為“牛”字之異構。顯然是一個胡猜冒料。憑想象“蓋古以蓄牛為有”。“故借牛以表有義”。如果不是幼稚園看圖說話,就不需要“疑有為牛字之異構”了。用證據連結來證明就可以。沒有證據就是瞎猜。還有《文字源流淺析》一樣靠蒙。僅僅依靠其形來判斷的都是胡猜冒料。不足為憑。十個教授可能會有十個說法。

古人是怎麼來認識“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