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找到了語文課本,是“是人”,不是“斯人”,但問題仍未解決

今天終於有空,從儲藏室找出了自己當年的初中語文課本——人教版初中語文第五冊。

我找到了語文課本,是“是人”,不是“斯人”,但問題仍未解決

教材封面

我找到了語文課本,是“是人”,不是“斯人”,但問題仍未解決

封底 1982年12月第1版 1986年1月山東第4次印刷

迫不及待地翻到課文《生於憂患,死於安樂》,教材第153頁赫然印著:“故天將降大任於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好了,幾天來一直躁動的心,終於逐漸平靜下來。是“是人”不是“斯人”。沒錯,人教出版社的表態沒錯。原先我對出版社的表態是持強烈懷疑態度的,因為我記憶中是“斯人”,這幾天一直想找出儲存了幾十年的課本來打一下出版社的臉。課本找出來了,是我錯了。

我找到了語文課本,是“是人”,不是“斯人”,但問題仍未解決

教材第152頁

我找到了語文課本,是“是人”,不是“斯人”,但問題仍未解決

教材第153頁

但是且慢,事情如果到這就結束,那是不行的。我們還要繼續深入研究,為什麼我腦海中深刻記憶的是“斯人”?不光是我,看看網路上絕大部分人的記憶都是“斯人”。斯人,引起了我們強烈的共鳴。我們強烈地抵制“是人”,強烈地維護“斯人”,這又是為什麼?這麼多的人,60後,70後,80後,90後,都認可斯人,反對是人,我認為用所謂的曼德拉效應來解釋是完全站不住腳的。我們來分析一下,一個人記憶出現錯誤非常有可能,一小部分人記憶出錯也不是沒有。但是,我又說但是了,全中國不同地區、不同年齡段、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行業背景的人都犯錯,這件事無論如何講不過去。咱還說這個所謂曼德拉效應,有沒有人統計,有這個錯誤認知的有多少人。有人記憶中曼德拉早死了,在監獄就死了,這部分人一共多少人,找出來統計一下,實在找不全就估計一下,反正我沒有記錯,曼德拉不僅活得好好的,而且活了很長時間,我對他的認知也一直很正常。擴充套件開來,其它類似的記憶錯誤,每一類錯誤包含了哪些人,在社會人群之中佔比達到什麼程度都統計統計。有人說這個事情沒法統計,人多了去了,怎麼統計過來?那好,那就預估占人群的百分比,這個應該能有個大體上的比例,進而能夠建立一個模型。我才疏學淺,實在是對此無知無覺,但我相信一定有人能夠給出一個百分比數字。(說到這,專家們該出場了,我打住。)我的看法,無論這個百分比數字多麼大,它也絕不會超過此次“斯人”的支持者佔比,不但不會超過,我認為是遠低於我們斯人支持者佔比。分析到這裡,我認為所謂曼德拉效應在這件事上應該可以排除了,有沒有曼效應,可能有,但絕不是主要矛盾,不是主流。

咱們接著分析,這篇課文,是初中的課文,初中階段,對於我們來說還都是少年。少年學習課文需要聽講,講解課文的是誰?是老師。好了,這裡重點可就來了,大家都放下瓜子,好好聽我分析。老師,是學生學習的導師,老師怎麼教,我們學生就怎麼學,那好,問題就在這裡了。不排除有的老師對人教版的教材是有看法的,是有不同意見的,教材上印著是人,有的老師會說這是通假字,通斯人,發音要按斯人來發,考拼音,要寫成si(一聲),不能寫成shi(四聲)。當時有可能這不是個別老師的看法,而是山東教育系統共同的看法,最起碼大部分語文老師持此看法(我只說山東,其它不論)。這個可能性是有的,因為年代久遠,我無法回憶起事情是否是如此,只能推導分析了。少年,是很少有獨立見解去反駁老師的,應該是全盤接受了老師的意見。服從老師,是學生的應有之義。好了,初中我們翻篇了,我們成長了,來到高中了,高三複習階段,不光復習高中知識,還要複習初中知識,高考都要考的。這樣複習資料就來了,很有可能當時複習資料上就寫成斯人了,我們當時應該不可能再扒出初中人教版語文課本,去找老師糾正複習資料,誰有那閒工夫,這不吃飽了撐的嗎?老師最權威,聽老師的沒錯!複習資料沒錯!是老課本錯了!改是成斯,或許這就是山東教育系統的共識也不是不可能呢!到這裡,是人就一變而成斯人了,我們就唸斯人、背斯人、寫斯人,斯人就牢牢記在我們心裡,變成了我們的共同記憶。雖然人教版初中語文一直是是人沒有變,但我們是高中生了,要畢業了,初中課本不變對我們來說是沒有任何影響的。我們不需要考慮這些。度過了學生時代的我們,身經百戰風雨無阻地又來到了公元2022年,在這個金色的10月,遇到了我這個絮絮叨叨囉哩囉嗦的70後,故事到這裡就該結束了。讓我們用歌手許巍《少年》的歌詞作為結尾吧:我依然看到那些少年,站在九月新學期操場,仰望著天空清澈的眼神,向著無限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