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隨筆:旗袍,女性的行走名片

生活隨筆:旗袍,女性的行走名片

旗袍,地道的東北貨,出自白山黑水的滿人之手;給粗獷的東北人掙了不大不小的名聲。

1925年,中國的末代皇帝被趕出紫禁城後,中國女性開始逐漸放腳,三寸金蓮立刻膨脹成真正的人腳。隨著腳的解放,先進的著裝思想,也如雨後春筍般在新女性的心裡瘋長。

先是大城市的一些照相館,有了旗袍裝的照相業務,然後,很多非旗籍女性去試新鮮。從上海等地的女學生、女記者開始,把旗袍作為時裝穿上了街。經她們領導潮流,追隨的人逐漸多了起來,到四十年代進入極盛期,旗袍成為了中國女性的著裝名片。

當然,如果按部就班地照搬旗女的旗袍,愛美的漢族女子肯定不幹,所以,民國以後的旗袍,已經被漢女們顛覆性的大膽改良。

生活隨筆:旗袍,女性的行走名片

由於愛美的漢女們多居江南,江南自古又炎熱,而旗女們的簡子式旗袍太熱不說,也無法體現出江南女子的纖腰肥臀。於是,腰身變瘦,緊貼肌膚,腰臀均於行走中搖曳隱現。再就是堅決取締了旗袍內穿長褲的麻煩,光腿貼之,肌膚與綢緞渾然一體,往往令人分不清那是肌膚,那是綢緞。還有就是把長長的袖子變窄變短再變短,以至無袖,極大地把數百年來男人垂涎張望的玉臂,甚至胳肢窩也裸露出來,任你一次看個夠。電影《花樣年華》裡張曼玉的數套旗袍,可謂爭奇鬥″眼“。

旗袍為袍,上下一體,或籠罩全身而閃現區域性;或一絲輕佻,收腰緊臀,把女子纖腰收攏於光滑的錦緞之中,豐滿耀目,圓潤揪心。這等傳統與開放的協調,這樣繁複與方便的統一,簡簡單單迎合了人們審美的神秘,改變人們審美的疲勞。此言非我杜撰,如不信,您抽空看一看身著旗袍女子吧,絕對是一張女性的行走名片——秋風好媒妁,說動一樹紅葉;抬眼看時,不由一嘆;莫急,冬日有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