諜影重重:中情局在阿富汗反恐行動(上)

在當代世界史上,發生過兩次阿富汗戰爭。

第一次阿富汗戰爭,是指1979年12月蘇聯入侵阿富汗長達10年的那場戰爭,那一次對阿富汗的武裝入侵,被認為是蘇聯對外政策的重大失敗。

第二次阿富汗戰爭是指2001年“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之後,美國認定阿富汗成了恐怖分子的藏身之地,對阿富汗發動了大規模軍事打擊,拉開了這場曠日持久、每年要耗費100億美元的戰爭的序幕。

在這一次阿富汗戰爭中,到處都能見到中情局的影子,中情局的特工和情報官始終與軍隊相隨。

2001年10月7日,為了對“9·11”事件進行報復,以美國為首的聯軍發起了對阿富汗本·拉登“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政權的戰爭。

這場戰爭的爆發,標誌著反恐戰爭的開始,美國官方聲稱這場戰爭的目的是逮捕本·拉登等“基地”組織成員,並懲罰塔利班對恐怖分子的支援。

諜影重重:中情局在阿富汗反恐行動(上)

當時,參與阿富汗作戰的國家主要有美國、英國、德國、波蘭、捷克、斯洛伐克等“北約”國家,另外還有哈薩克、日本、韓國、菲律賓等國為美軍提供後勤支援,並在戰後派遣軍隊駐紮阿富汗,其中駐阿韓軍,在2007年發生韓國人質被綁架事件後撤離了阿富汗。

美、英兩國部署了近8萬人兵力,先後動用5個航母編隊及500多架戰機,對阿富汗實施軍事打擊。

雖然兩個月後,美軍就在阿富汗“反塔利班聯盟”武裝的協助下推翻了塔利班政權,但是直到今天,這場戰爭依然在繼續。

據2002年4月18日美國《華爾街日報》披露,“9·11”恐怖襲擊事件發生後,美國中央情報局被迫開始了自成立之日起最大規模、最快速度的改組。

就在恐怖襲擊發生的第二天,美國總統布什簽署了一份保密令,授權中情局消滅“基地”組織高層領導人。

中情局局長特尼特先生隨即將他的部下召集到總部大樓的隔音會議室內,心情沉重地說:

“我們沒能阻止這場可怕的襲擊,對我們來說,現在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找到這個可惡的敵人——一個禽獸不如的傢伙。”

然而,中情局此時的資源狀況根本無法勝任這項工作,冷戰過後,中情局對美國國家事務的參與程度就一直在下降,政府預算也大幅度削減。

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中情局行動處的特工人數縮水25%,很多長期潛伏在海外的特工都被召回本土,負責招募間諜的官員也不像從前那樣活動頻繁,只偶爾才出國轉轉,每年,中情局新招募的情報人員不過幾十人。

在歐洲,中情局已經停止招募為他們提供伊斯蘭極端組織資訊的阿拉伯間諜。

巴基斯坦原是中情局最大的海外基地之一,但是,潛伏在那裡的多數情報人員也因為蘇聯從阿富汗撤軍而回到了本國。

因此,當“9·11”恐怖襲擊發生時,中情局剩下的僱員不是快到退休年齡的“老頭子”,就是沒有任何實戰經驗的新手。

鑑於上述情況,2001年9月17日,中情局情報處負責人詹姆斯·帕維特透過總部的電視閉路系統,宣佈了改組方案,開始了自1947年成立以來規模最大、速度最快的改組。

首先,中情局成立了一個7人“反恐特別行動小組”,總指揮由實戰經驗豐富的前特工科弗·布萊克擔綱。

中情局從該局其他部門緊急抽調了數百名僱員加入這支反恐隊伍,一些久負盛名的退伍特工也受到特別的邀請重新歸隊。

此外,中情局還從退伍軍官中招募了許多優秀人才,組成一支準軍事行動小組,凡是去過阿富汗、掌握相關語言的軍官都被攬到了旗下。

隨後,中情局對這些新招募的人進行了突擊培訓,課程包括後勤、通訊等多項內容,當然,最重要的還是讓他們明白,這次的任務究竟是什麼。

9月底,第一支經過培訓的中情局反恐特別行動小組出發了。

他們驅車從巴基斯坦進入阿富汗,在北方聯盟的後方班吉沙山谷紮營。

諜影重重:中情局在阿富汗反恐行動(上)

不久,許多經驗豐富的退伍特工也加入了這個行列,他們迅速組建起多支情報小組潛入阿富汗內部和周邊國家,每個小組的負責人都通曉普什圖語或是達里語(阿富汗的兩種主要語言),小組中至少有一人懂得武器使用和後勤。

在第一階段,總共有約100名中情局特工,在美國特種部隊之前,進入阿富汗,為美軍提供情報、尋找安全的駐紮營地。同時,他們還負責偵察塔利班和“基地”組織的位置,用武器和禮物向當地軍閥示好。

一開始,美國情報人員的出現令阿富汗北方聯盟深感不安,他們無法確定美國人這次究竟出於何種目的,美國特工安慰他們說:“我們來這兒是為了消滅‘基地’組織,幫助你們擊敗塔利班。”這才使他們稍微安下心。

但是,阿富汗北方聯盟內部的矛盾是令特工們最為頭疼的問題,為了讓這些軍閥團結起來對塔利班作戰,中情局必須在他們中間扶植起一個領袖。

20世紀90年代末,中情局曾經大力栽培馬蘇德,每年向他資助5萬美元,但為了掩人耳目,這些錢都是透過英國人轉給北方聯盟的。

可是,就在“9·11”襲擊發生的三天前,馬蘇德突然遇刺身亡,中情局不得不重新培養另一位軍閥法希姆。

當美軍特種部隊於10月中旬,乘直升機抵達阿富汗時,中情局在短短半個月內,已經同當地軍閥建立起關係,併為特種兵準備好了安全的營地和大量有價值的軍事情報。

此時的中情局,再也不是過去那個囊中羞澀的角色了,它的每個小分隊都擁有大量資金,用以收買軍閥和開展其他活動。

最開始,中情局付給那些可以召集到士兵的軍閥的酬金是5000美元,後來,這個數目變成了10萬美元。

一位中情局官員透露:“我們同每一個可以聯絡到的軍閥接觸,後來隨著酬金上漲,他們開始主動聯絡我們。”

幾個星期的時間內,中情局就召集起了一支3000多人的反塔利班部隊,為美軍衝鋒陷陣。

為了求得阿富汗邊遠地區部族長老及地方軍閥配合打擊基地組織和塔利班武裝,美國中央情報局駐阿富汗特工人員竟然用偉哥賄賂提供情報的地方首領。

在一次交易中,一名中情局駐阿富汗特工察覺到一位60歲、有4個年輕妻子的軍閥的苦衷,便從兜裡掏出了4粒藍色小藥片遞給了這個軍閥,“試一試這些,你會愛上它們的。”

4天之後,當這名特工重返阿富汗時,該軍閥春光滿面地出來迎接,並提供了諸如塔利班供應線和最新行動等非常重要的資訊,隨後又索要了更多的藥片。

中央情報局特工給阿富汗“線人”的回報是各種各樣的,包括為其家人提供醫療服務、贈送兒童玩具和學習用具,甚至辦理旅行簽證等。

從反恐行動開始,中情局共派出了幾百名特工,花費高達數百萬美元,為了推翻塔利班不遺餘力。

據說,帶領第一支特別行動小組進入阿富汗的一個資深老特工,11月回到美國的家中時,體重整整輕了20磅,在阿富汗戰場上陣亡的第一個美國人也是中情局的特工。

在這些“007”的幫助下,美國以摧枯拉朽之勢取得了軍事行動的勝利。

中情局之所以能取得上述成就,得益於“9·11”後的這次突擊改組,讓情報人員的工作效率大幅提高,有人形容,他們在短短几個月內所取得的成果甚至比幾年來的總和還要多。

但是,在追蹤“基地”組織的行動中,中情局的工作卻進展得很不順利。

由於“基地”組織紀律性極強,即便是經驗豐富的老牌特工也很難滲透進去,自開展反恐行動以來,中情局在追蹤“基地”分子的工作方面只有兩個較大的收穫:

一是其無人駕駛飛機追蹤到了本·拉登頭號助手阿提夫的下落,幫助美軍除掉了一個心頭大患;

二是挖出了三號人物祖巴耶達赫的下落並將其抓獲。

而對於美國頭號敵人本·拉登和塔利班前最高領導人奧馬爾,他們是一點辦法都沒有。

進入阿富汗之後,中情局反恐突擊隊特工的日子並不好過,生存一直受到嚴重的威脅,甚至付出生命的代價。

2009年12月30日,阿富汗霍斯特省查普曼軍營遭自殺式炸彈襲擊,8人死亡。

諜影重重:中情局在阿富汗反恐行動(上)

這一營地是美國中央情報局辦公場所,死亡者中有7名中情局人員,包括中情局查普曼軍營負責人。

查普曼軍營原來是一處軍事基地,後來轉為中情局辦公場所,防禦工事堅固。

當時,襲擊者是作為“線人”受邀進入軍營提供情報,因此,未受到嚴格審查,他身穿軍服和自殺背心,進入軍營健身房後,引爆炸彈,一些中情局僱員當時正在健身房內開會。

當時,中情局的一名資深情報蒐集官員自喀布林正要趕來和這名“線人”會面。

一名美國國防部官員介紹,中情局經常將當地“線人”帶入軍營並聽取彙報,再派他們去搜集情報。

第二天,也就是12月31日,塔利班武裝發言人穆賈希德聲稱:“我們的人制造了這起襲擊。”

事件發生後,中情局總部降半旗向遇難特工緻哀,當7名中情局人員的屍體運抵美國多佛空軍基地後,在那裡舉行了小型的追悼會,2009年剛剛上任的中情局局長萊昂·帕內塔等官員以及死亡人員的親屬、朋友出席。

萊昂·帕內塔的悼詞充滿了感情:“犧牲的同伴遠離家園,承擔保衛祖國免遭恐怖襲擊的重任,我們應向他們表達真摯的感謝。我們會繼續戰鬥。”

美國總統奧巴馬也在當天致函中情局,稱讚遇難特工“為美國公民安危做出巨大犧牲”,不顧生命危險保衛國家安全,他同時也承認,中情局自2001年“9·11”恐怖襲擊以來,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考驗。

查普曼軍營這次遭襲重挫了中情局海外行動,傷亡程度堪比1983年黎巴嫩襲擊。

美聯社報道說,這也是阿富汗戰爭爆發以來,中情局遭遇最嚴重損失的一次,先前只知道有4名中情局特工死於阿富汗戰爭。

最後查明,襲擊查普曼軍營的人名叫胡馬姆·哈利勒·阿布-穆拉勒·巴拉維,他來自約旦,是一名醫生。

據說,在一年以前,巴拉維曾遭到約旦情報機構逮捕,後經規勸,成為約旦情報機構人員,以外國“聖戰者”身份潛入“基地”組織內部,為美國和約旦反恐機構提供情報,後“投奔”塔利班,成為雙面特工。

巴拉維以彙報有關扎瓦赫裡行蹤的緊急資訊為由,進入查普曼軍營,彙報開始後不久,他就引爆了身上的炸彈。

約旦情報總局官員阿里·本·扎伊德也在爆炸襲擊中死亡,扎伊德是約旦國王阿卜杜拉二世·本·侯賽因的親戚,他的屍體在兩天後,被運回約旦,由約旦王室接收。

一名自稱哈吉·雅各布的巴基斯坦塔利班武裝人員說,扎伊德幫助中情局招募潛入“基地”組織的間諜,巴拉維便是其中之一。

一名美國政府官員說,由於自殺襲擊者是約旦方面提供給美國的“線人”,約旦情報機構為此感到很難堪。

扎伊德在中情局辦公場所喪生,約旦與美國在反恐方面的密切合作被公之於眾,這令約旦政府深感尷尬。

查普曼軍營遇襲的細節,雖然很少對外公佈,但它卻為世人揭開了阿富汗戰爭最隱秘的那一部分的面紗,讓情報機構在戰爭中所起的作用暴露出來了。

於是,發生在阿富汗的這種戰爭形態,被美國媒體稱為“影子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