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梨泰院事件反思

這次災難事件再次說明陽明心學的可怕。古往今來,所有的宗教和哲學都在強調人的渺小。佛教認為人只是滄海一粟,要洞察善惡因果的本質。道家講究“無為”。儒家強調“敬天法祖”。基督教也要服從上帝。伊斯蘭教要服從安拉。尼采是西方的狂人,但看了他的書,倒覺得確實他指出所有的傳統道德宗教都不重視個人價值,強調人要有自己存在的價值和意義是有一定的合理性,還不能說是狂妄。我國古代哲學雖然把敬畏之心教育擺在首位,但孟子,陸九淵思想也都重視個人價值(陸九淵提出的“心即理”雖然也很主觀,但系統學習陸九淵心學思想還談不上反動,畢竟他的世界觀還是傳統儒家,大體也是先賢“返身求誠”的悟道方法)。在孟子“養吾浩然正氣”,“捨生取義”的吶喊中,我們從小也具有了“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英雄氣概。王陽明反對朱熹強調的格物致知,博聞廣識的治學方法,主張“吾性具足,無須外求”,“心外無物”,“心外無理”,“格物就是格心”則將人類的主觀意識,無知者無畏推到了極致,當時頗受年輕人和販夫走卒的喜歡,明代中後期的許多人缺乏敬畏之心,陷入物慾橫流的世界和無休止的黨爭而不可自拔,這在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上都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前幾年陽明心學也是熱門的心靈雞湯,穿上國學外衣,大為流行,不過這久好像沒那麼吃香了。根據多數人的生存體驗,老老實實做人做學問還是國人的主流。

韓國梨泰院事件反思

但是學習中華傳統文化,還是要回到源頭上去,原原本本的搞清楚經典的基本要旨。陽明心學對傳統思想憑自己的主觀任意解釋,是假國學的代表,在明代就被狀元楊慎,明末清初三大家等有識之士廣為揭露批判。對於這次踩踏事件,孟子早就在《孟子·告子下》裡提醒過大家:

“然後知生於憂患,而死於安樂也。”

儒家思想向來主張“居簡行敬”。

同時古人曾說:莫非命也,順受其正,是故知命者不立乎巖牆之下。

“君子不立危牆之下”,字面意思就是君子要遠離危險的地方。就是一要防患於未然,預先覺察潛在危險,並採取防範措施;二是一旦發現自己處於危險境地,要及時離開。

我們來了解一下韓國梨泰院是什麼地方?

位於韓國首爾龍山區南山東麓,是一個著名的商圈。附近有地鐵6號線梨泰院站可直達。

是首爾市內最具異國風情的地方。在這裡飲食、娛樂、購物可以體驗和了解綜合性的文化。購物街梨泰院的國際知名度有多高,從這句“不知首爾不足為怪,不知梨泰院才是怪”的這麼一個吃喝玩樂樣樣俱全的好地方,每天慕名前去的人絡繹不絕!

歷史上美軍在這裡建立了龍山基地,大量精力充沛、花錢大手大腳的美軍駐紮在此。無恥的李承晚政府看中了美國大兵的腰包,於是鼓勵並組織韓國女性充當慰安婦到這裡為美軍服務。如今大多數韓國年輕人對梨泰院這段歷史並不瞭解,仍然對梨泰院趨之若鶩,甚至對西方傳入的“萬聖節”頂禮膜拜,10萬多人蜂擁而至,結果引發悲劇。所以,也應當引起國人反思,弘揚傳統文化,樹立文化自信是多麼的重要!

韓國梨泰院事件反思

俗話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說實話,誰都想吃喝玩樂,安逸享受的,但千萬別忘記“生於憂患,死於安樂”這句古訓。

那為什麼人會在“安樂”中受傷,甚至死亡呢?

這是因為人在縱情享樂中,會迷失自我,會忘乎所以。就像這些人處在歡樂開心氛圍中,只想著放鬆享樂,卻忘記了一件重要的大事——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失去警惕性。

有個成語叫“樂極生悲”。

玩耍可以,歡樂可以,享受可以,但千萬別忘了,這裡面潛藏著致人性命的災禍。

“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福裡潛藏著禍,禍裡也潛藏著福,禍福相互依存,互相轉化。

至於說還有大量人員失蹤的原因大概是部分傷員身份無法確認,通訊裝置丟失,當然也有被拐賣和踩成肉醬的說法。甚至人祭的說法,這隻有等調查結果出來才知道了。韓國年輕人的狂歡,終究以一場慘烈的獻祭畫上了句號。

最後,再重溫一下《呂氏春秋》的告誡。呼籲人們要珍惜生命的《本生》章裡強調,“靡曼皓齒,鄭衛之音,務以樂之,名曰伐性之斧”的解釋是:”貪圖美色和淫靡之音,追求自己的享樂,我們把這些東西叫做砍伐人性命的斧頭。

韓國梨泰院事件反思

古人早在幾千年就知道了耽於聲色犬馬的禍患,是危害生命的根源。可惜,生命不能重來!

願逝者安息!望警鐘長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