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起始年代:

前770——前256,共515年

國都:

洛邑(今洛陽)

王姓: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王順序:

平王姬宜臼一一赧王姬延,共25人

1。平王姬宜臼:周幽王與申後之子。申侯聯合犬戎殺死幽王后,擁立外孫姬宜臼繼位,為周平王,在位51年。為避犬戎,東遷洛邑,史稱東周。太史公曰“平王之時,周勢衰微,諸侯強並弱,齊、楚、秦、晉始大,政由方伯”。平王繼位時,諸侯虢公擁立幽王弟姬餘臣為周攜王,東西兩王並存20年,後攜王被晉文侯所滅。平王授權秦襄公攻西戎,秦國逐步強大。平王曾與鄭莊公“周鄭交質”,可見周天子已威力大減,地盤僅有方圓600多里。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2。桓王姬林。平王之孫,洩父(太子,早逝)之子,在位23年。曾參與擁立晉君。前705年攻鄭失敗,桓王肩部被箭射傷。魯桓公謀殺其兄魯隱公自立為君,不向周桓公請求冊封,周王室威信掃地。

3。莊王姬佗。桓王之子,在位15年。他果斷除掉企圖改立其弟姬克的周公黑肩,姬克被迫逃亡。為籠絡齊國,將妹妹嫁給齊襄公。魯齊等國攻衛,莊王出兵救援。

4。釐王(僖王)姬胡齊。莊王之子,在位5年。期間“齊桓公始霸”。晉國內亂弒君,胡齊受賄後承認晉武公為君。在位期間宮室服飾奢侈講究,“孔子譏焉”。

5。惠王姬閬。釐王之子,在位25年。他為政貪婪,奪大臣園林養野獸,五位大臣作亂,趕走惠王,立其堂叔姬子頹為王。惠王逃到鄭國,得到鄭國、虢國的支援,兩年後復辟殺死子頹,鄭、虢得賜土地,周的面積更小了。

6。襄王姬鄭。惠王之子,在位33年。異母弟王子帶(叔帶)叛亂,聯合戎、霍攻陷國都,周襄王出奔於鄭,後被晉文公平定內亂。在位期間齊桓公、宋襄公、秦穆公先後崛起,周室衰微,地盤僅有方圓100多里,財政吃緊,死後向魯國借錢才辦了喪事。

7。頃王姬壬臣。襄王之子,在位6年。

8。匡王姬班。頃王之子,在位6年。

9。定王姬瑜。頃王之子,匡王之弟,在位21年。在位期間楚莊王勢力大增,曾問鼎輕重。晉國發生趙氏孤兒一事。

10。簡王姬夷。定王之子,在位14年。期間楚國、吳國崛起。

11。靈王姬洩心。簡王之子,在位21年。期間十國“弭兵會盟”,奉晉、楚為共同霸主,十多年間無戰爭。

12。景王姬貴。靈王之子,在位25年。周室財政更為團難,連祭器都要乞討,晉國未送,景王斥其“數典忘祖”。太子早逝,次子猛為太子,因寵愛庶長子姬朝欲立為王,留下隱患。

13。悼王姬猛。景王之子,在位1年,即位後姬朝叛亂,殺死悼王,一說病死。

14。敬王姬匄(丐)。景王之子,悼王之弟,在位44年。姬朝白立為王,雙方衝突不斷,數年後姬朝被殺,姬朝支持者再次叛亂,敬王出逃,晉國支援敬王回都。在位期間吳越爭霸,越國強盛。孔子中晚年時期,儒家思想逐漸形成。

15。元王姬仁。敬王之子,在位8年。勾踐滅吳,徐州盟會後封勾踐為侯伯,勾踐成為新霸主。

16。貞定王姬介。元王之子,在位28年。在位期間晉國韓、趙、魏滅智伯。

17。哀王姬去疾。貞定王長子,繼位僅3個月即被弟姬叔所殺。

18。思王姬叔。貞定王之子,哀王之弟,殺兄自立為思王,5個月後被弟姬嵬所殺。

19。考王姬嵬。貞定王之子,哀王、思王之弟,殺兄自立為考王,在位15年。連續的殺兄案讓考王懼怕,便立弟姬揭為桓王,續周公官職,是為西周桓公。

20。威烈王姬午。考王之子,在位24年。在位期間三國分晉,戰國始。魏國、趙國先後強盛。

21。安王姬驕。威烈王之子,在位26年。在位期間田氏代齊,晉國滅亡。

22。烈王姬喜。安王之子,在位7年。

23。顯王姬扁。安王之子,烈王之弟,在位48年。諸侯國變法達到高潮,如齊國的鄒忌田齊改革,秦國的商鞅變法,韓國的申不害變法等,諸侯間兼併戰爭不斷。

24。慎靚王姬定。顯王之子,在位6年。

25。赧王姬延。慎靚王之子,周王朝末代王,在位59年。當時分為東周、西周兩個小國,赧王居西周,無地無權無錢,曾聯合幾家諸侯抗秦,可謂飛蛾撲火,失敗告終,於前256年抑鬱而終,宣告800多年的周王朝走向終結。7年後東周國也被秦所滅。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周朝列國簡介

(按《史記·十二諸侯國年表》《史記·六國年表》所列順序排列):

1.魯國

:前1043年一前255年,共789年,姬姓諸侯國,周公旦(即周公)封地,由於要輔佐周天子,便讓兒子伯禽赴任,定都曲阜,國名魯,核心區域在山東曲阜、濟寧,包括泰安、菏澤、臨沂一部分。魯國是周最親近的諸侯國,是周禮最忠誠的維護者和實施者,世稱“周禮盡在魯矣”。魯國孕育了“至聖先師”——孔子,成為儒家的代表人物。魯桓公、魯莊公、魯僖公為強盛時期,曾與齊、楚、晉相抗衡。前255年被楚國所滅。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2.齊國:

前1046年-前221年,共826年,分為姜齊和田齊兩個時代,位於今山東大部、河南南部。周武王首封自己的師父兼岳父姜子牙於營丘(後改稱臨淄),國名齊。傳至齊桓公時期,他任管仲為相,推行改革,國力大增、成為“春秋五霸”之首。前386年,齊大夫田和放逐齊康公於海島,自立為君,受周冊封后正式稱侯,史稱“田氏代齊”,成力“戰國七雄”之一。前221年,齊向秦投降,齊國滅亡。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管仲與齊桓公

3.晉國:

前1033年一前376年,共658年,姬姓諸侯國,周武王之子姬虞(唐叔虞)封地,姬虞是周成王姬誦的親弟弟,有“桐葉封弟”的傳說。國號初為唐,姬虞之子姬燮即位後改為晉,國都為唐(今翼城),曲沃為別都。宗族後人為姬虞建祠一一晉祠(在太原),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祭祀園林。晉文公重耳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成名,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晉悼公時國力鼎盛,壓制齊秦楚三國,獨霸中原多年,達到霸業巔峰。有學者評價春秋霸主時認為“齊一而晉四”,齊只有齊桓公,而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晉悼公佔了四席。晉國疆域廣闊,包括山西全部、陝西、河北、河南、山東、內蒙部分地區。前403年周威烈王刪封韓、趙、魏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前376年晉靖公被廢為庶民,晉國滅亡。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晉祠魚沼飛樑

4.秦國:

前770年-前207年,共564年。嬴姓,周孝王時,因秦非子為王室養馬蕃息的功勞,被周天子封為附庸國,號“秦嬴”,秦為地名,後成為族稱。秦莊公擊敗西戎,被周宣王封為西陲大夫,子爵。前770秦襄公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為諸侯,秦國正式成為諸侯國,國都咸陽。秦穆公時稱霸西戎,成為“春秋五霸”之一。秦孝公任用商鞅進行變法成功,國力強大,成為“戰國七雄“之首。前230一前221年,嬴政滅六國,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大一統王朝——秦朝。前207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秦亡。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5.楚國:

前1042年一前223年,共820年。楚為地名,後為族名,楚之先祖是荊楚地區的土著居民。鬻熊是楚國最早締造者,是羋姓部落酋長,在商衰周興時投靠周文王,得到“子”的爵位。周成王封熊繹於楚蠻,為羋姓熊氏,楚正式立國,定都丹陽,後多次遷都。楚莊王時國力強盛,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楚悼王任用吳起變法,兵強馬壯,楚宣王、楚威王時期東征西討,疆土遼闊,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楚懷王時張儀“詐楚”,楚國戰敗,後懷王被騙去秦國,客死咸陽,國力大減,偉大愛國詩人屈原就是楚懷王時期的左徒。前223年秦軍攻破楚都壽春,楚國滅亡。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屈原恨投汨羅江

6.宋國:

前11世紀一前286年,建國時間無明確記載(一說為前1036年),國祚700多年。子姓,始封之君為紂王庶兄微子啟,是周成王、周公平定“三監之亂”,誅殺武庚(紂王之子,微子啟侄兒)後,改由微子啟繼承殷祀,國都商丘,是周朝遵循“興滅國,繼絕世”傳統的結果,“三恪”之一。宋國在河南東部、江蘇西北部、山東西南部,面積約10萬平方公里。春秋時期宋襄公幫助齊公子昭復國,成為“春秋五霸”之一。戰國時期宋康王實行改革,國力強盛。宋國是華夏聖賢文化源頭,儒家、墨家、道家、名家四大思想的發源地,被譽為“禮儀之邦”。前286年,齊、楚、魏三國滅宋並瓜分其領土。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7.衛國:

前1040年一前209年,共832年,姬姓諸侯國,是周文於第九子周武王同母弟康叔的封地,在今河南北部,定都朝歌(今河南鶴壁)。西周初年,殷商故地發生“三監之亂”,周公果斷平叛後將九弟封於衛地。衛武公時期國力強盛,曾助平王東遷,出兵平戎。“衛地自古多君子”,孔子周遊列國14年,在衛國就呆了10年,子貢、呂不韋、商鞅、吳起都是衛國人。春秋晚期君臣不和,父子爭國,國力削弱。戰國末年衛先後成為魏、秦的附庸國,前209年,衛君角被秦廢為庶人,衛國滅亡,是諸侯國中最後一個被秦滅亡的國家。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衛南子與孔子

8.陳國:

前1046年一前478年,共568年,曾兩度亡國,兩度復國。武王克商後,封舜帝后裔媯滿(陳胡公)於陳,侯爵,國都宛丘(今周口淮陽),轄地在河南東部,“三恪”之一。道教始祖老子及他的弟子亢倉子都是陳國人。西周時期陳國國力較強,平王東遷後,陳國政局不穩,實力減弱,陳懷公被吳王扣留而死。前478年楚惠王殺陳湣公,陳滅亡。值得一提的是前672年陳家公子媯完(後裔以田為氏,即媯姓田氏)為齊國大夫,經過近300年的苦心經營,於前386年成功代齊,國號仍為齊,史稱“田陳代齊”。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老子出關

9.蔡國:

前1046一前447年,共600年。姬姓諸侯國,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母五弟姬度(蔡叔)的封國,位於豫皖交界一帶,定都蔡(河南駐馬店上蔡縣)。姬度與三哥姬鮮(管叔)、八弟姬處(霍叔)夥同武庚(紂王之子)作亂,史稱“三監之亂”,周公、召公平叛後,殺死武庚、管叔,流放了蔡叔,霍叔被廢為庶民。蔡叔去世後,周成王封蔡叔之子姬胡(蔡仲)於蔡,重建蔡國。前447年,楚國滅蔡。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蔡國遺址

10.曹國:

前1046年一前486年,共561年。姬姓諸侯國,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同母六弟姬振鐸的封國,位於山東西南部,定都陶丘(山東荷澤定陶)。西周時期實力強大,與魯國共守東方。春秋時期逐步淪為二流諸侯國,晉楚城濮之成後歸附於晉,前486年,宋景公滅曹。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曹國仿山墓群碑林

11.鄭國:

前806年—前375年,共432年,姬姓諸侯國,是周厲王之子、周宣王之弟姬友的封國,初在陝西鎬京附近,後遷至河南,建都新鄭,國號為鄭,主要版圖在鄭州一帶。鄭莊公(姬寤生)時代國力強盛,敢於同周室對抗,以致“周鄭交質”。鄭國有名相子產,他雄才大略,輔佐鄭簡公、鄭定公兩代君主,使鄭國出現中興態勢。列子是鄭國人,是道家代表人物。鄭國於前375年被韓國所滅。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鄭國商人弦高犒師

12.燕國:

前1044年-前222年,共822年。姬姓諸侯國,是周文王庶長子周武王異母弟姬奭(即大名鼎鼎的的召公)的封地,召(shao)公因公務不能前往,派長子姬克就封,燕因燕山而有國名。前7世紀,燕國向冀北、遼西擴張,吞併薊國後,建都薊(北京)。燕昭王(姬職)任用樂(yue)毅,勵精圖治,國力強盛,燕將秦開大破東胡,燕國把北長城修到了漢城,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長平之分戰後燕國趁火打劫與趙開戰而敗,國力大減。“燕趙古來多慷慨悲歌之士”,燕太子丹派荊軻刺秦失敗,演繹了“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悲歌。前222年素將王賁虜燕王姬喜,燕國滅亡。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荊軻易水悲歌

13.吳國:

《史記·十二諸侯國年表》記錄了十三個諸侯國,吳國位列最末,原因不一。吳國建國時間沒有明確記載,傳說中的始祖是周太王的長子太伯(泰伯)。太伯的三弟是季歷(文王姬昌之父),非常聰明,周太王就想把位子傳給季歷,太伯和二弟仲雍為父分憂,離開西岐,躲到江南創立吳國,留下“泰伯奔吳”的典故,周朝建立後封太伯後代為諸侯。山西晉城有個吳王山,據說太伯曾路過此地。吳國位於江蘇、安徽兩省長江以南一部、浙江北部,核心在太湖流域,國都前期在梅里(無錫梅村),後期遷至吳(蘇州)。春秋中後期實力強大,吳王闔閭、夫差時期達到鼎盛,成為東南霸主,破楚入郢之戰迫使楚國遷都;吳越爭霸多次打敗越國,勾踐只好體驗“臥薪嚐膽”。這與吳國的兩大名人全力輔佐有關,一是楚人伍子胥,文武雙全,結果被夫差賜死自盡;一是齊人孫武,著名軍事家,所著《孫子兵法》對中國乃至世界都影響巨大。前473年越王勾踐復仇吞併吳國。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西施與吳王夫差

以下三國為《史記·六國年表》記錄的國家,因楚國、燕國、齊國上文中已經介紹,下面把“三國分晉”的魏國、韓國、趙國介紹如下:

14.魏國:

前403年一前225年,共179年。前453年三家分晉,前403年與韓、趙同時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魏國位於山西南部、河南中北部及陝西、河北、江蘇部分,國都安邑(山西夏縣),後遷至大梁(開封)。魏氏先祖是畢公高(周文王第15子)的後代畢萬,他在晉獻公時期晉升為大夫。魏文侯重用李悝、吳起、樂羊、西門豹等賢才率先變法成功,開疆拓土,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七雄”之一。魏與齊交戰時,齊國孫臏與魏國龐涓“馬陵之戰”的故事非常精彩,最後魏國大敗,實力消弱。前225年秦滅魏。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孫臏龐涓鬥法

15.韓國:

前403年一前230年,共174年。前453年三家分晉,前403年與魏、趙同時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韓國位於山西南部、河南北部,地盤不大。國都陽翟(山西禹州),滅鄭國後遷至新鄭。韓國先祖韓武子是西周古韓國(周武王之子建立的國家)後裔,晉國著名的政治家。韓國擁有弩和利劍,為各國所畏懼。韓昭侯任用法家申不害變法,國力大增,成為“戰國七雄”之一。前230年秦滅韓。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韓國利器

16.趙國:

前403年-前222年,共182年。前453年三家分晉,前403年與魏、韓同時被周威烈王封為諸侯。趙國包括河北、山西大部,內蒙古陰山以南及陝西、山東一部分,國都邯鄲。趙國貴族出自商朝嬴姓部落,是紂王大將嬴蜚廉後代,趙國始祖造父是蜚廉四世孫,曾為周穆王駕車。趙氏在晉國漸成望族,趙武靈王重用廉頗、藺相如、樂毅、趙奢等良相名將,移風易俗,胡服騎射,迅速成為戰國後期北方軍事強國,成力“戰國七雄”之一。長平之戰、邯鄲之戰後國力大減。前222年秦滅趙。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趙武靈王胡服騎射

東周(春秋、戰國)印象:

東周從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東遷洛陽開始,至前256年被秦所滅結束,共傳25王515年。從春秋到戰國,這500多年曆史是綁在戰車上前行的。東周的前半期,諸侯爭霸二百多年,為“春秋時代”;東周後半期,周天子地位逐漸喪失,地盤只剩今河南西部一小塊,經濟上向諸侯求助,政治上也成了各諸侯的利用品。諸侯相互征伐,又持續了二百多年,為“戰國時代”。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春秋和戰國的分界點有多種觀點,本文以《史記》為劃分依據,司馬遷畢竟是大師,《史記》的《六國年表》從周元王元年(前476年)開始。故春秋時期為前770年—一前476年,共294年。戰國為前476年——前221年,共255年。

《左傳》記載了“鄭伯克段於鄢”的故事,是一段兄弟、母子相互殘殺的歷史,周桓王與鄭莊公的長葛之戰是一個標誌性事件,它標誌著舊的制度和秩序都已經難以維持,之後周與封國之間、國與國之間紛爭不斷,各國內部也內亂不止,在此期間,有43個君主被殺,52個諸侯國被滅,大小戰爭480多起,至強替代至尊,霸主依次出場亮相,上演了一出出悲壯而慘烈的大戲,被孔子稱為“禮崩樂壞”。

所謂的“五霸”,其實是湊數而已,或者是觀點不同,像宋襄公之流,可能連“準霸主”、“副霸主”也談不上,也有把宋襄公剔出,換成闔閭或勾踐的。我認為真正的霸主僅有四位,按順序排列應該是: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勾踐因進獻西施後世名氣很大,但當時的大國競爭在中原,因此將吳越兩王列入霸主有些牽強,而延續至戰國時代的只有齊、秦、楚,最終由秦一統天下。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戰國是無德的時代,道德淪喪,只講功利不講道義,只要目的不要手段,據統計,周元王元年(前476年)至秦王政26年(前221年)的255年中,有大小戰爭230次,動輒出動幾萬到幾十萬人,一打就是幾個月甚至幾年,最慘烈的長平之戰發生在我們老家高平,活埋降卒40萬,屠城的野蠻行徑也是戰國的發明。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長平之戰

張蔭麟教授把春秋列強比為“涵養功深的賭徒”,把戰國列強比作“濫賭的莽漢”,以富翁入局,以窮漢出場。

公元前403年,周威烈王冊封晉國的趙籍、魏斯、韓虔為諸侯,史稱“三家分晉”,晉國名存實亡,20多年後將歷代晉君神位遷至晉城高都祭祀,廢晉請靖公為庶人,靖公在長治屯留和晉城端氏之間顛沛流離,死因不明(一說為刺殺),結局非常悲慘。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三家分晉示意圖

由於戰爭的需要,道路擴充套件很快,促進了交通的大發展,絲綢西傳路線貫穿歐亞大陸,馬車的使用當時很普遍。春秋時期使用的牛耕和鐵製農具在戰國得到推廣,冶煉技術不斷提高,水利建設逐漸興起。東周的建築技術水平很高,魯班就是土木工匠的傑出代表。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在外交領域,各國是“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合縱”、“連橫”頻頻採用,各國之間今天是座上賓,明天就是眼中釘,紛繁複雜的關係讓人眼花繚亂,蘇秦、張儀成了典型的憑嘴吃飯的“說客”,爾虞我詐、翻雲覆雨成了常態,秦國憑藉法家的嚴刑峻法的耕戰政策,在“七國爭雄”中佔居上風、最終滅了六國,統一了天下。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戰國七雄

春秋戰國時期也是思想家輩出的年代,先秦諸子,百家爭鳴,是中國古代哲學的奠基者。先秦諸子分為儒、墨、道、法、名、雜、農、陰陽、縱橫、小說十家,又叫九流十家,也叫諸子百家。諸家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代表人物是孔子、墨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和韓非子。

前551一前479年,孔子在世,創立儒家學派,提出完整的政治、倫理、道德思想,首創私人講學,主持文化古籍的編訂整理。現存《論語》為弟子門人記錄他談話的編集。在晉城有“孔子回車”的故事,故事發生地在晉城南部的天井關。孔子修訂魯國曆史《春秋》,記載期間為前722年(魯隱公元年)一一前481年共241年曆史,有的史學家把這段歷史稱為春秋。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孔子講學

百家爭鳴的議題雖多,總的來說卻只有兩個:一是如何治國,二是如何做人。

做人的哲學即生存之道,生存之道的爭論源於人性論和方法論兩方面。從人性看,道家不談人性,墨子、孟子、荀子認為人性在人與動物的區別,墨子認為在勞動,孟子和荀子認為在倫理,所以墨子貴義,荀子尊禮,韓非認為人性本惡。從方法論看,韓非是鬥爭哲學,孔子是中庸之道,老子是正言若反。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如何治國呢?道家自治,墨家人治,儒家德治,法家法治。在道路選擇方面,道家講天道,墨家講帝道,儒家講王道,法家講霸道。講天道是回到太古,講帝道是回到堯舜,講王道是回到商周,都是倒退,講霸道走向秦漢,法家勝出。但漢初貴黃老,武帝尊儒學,以後歷朝的治術都是兼取儒法,雜用王霸,學界和士林,則儒道互補,三教合流。

回顧諸子爭鳴,所有的質疑和爭辯都沒有超出世俗生活的範圍,而同時代的其他民族思想家則不同,面對苦難,猶太先知和釋迦牟尼超越了塵世;面對自然,古希臘哲學家走向了思辨,他們都在追問人的終極存在,追問世界的起源和本原。顯然,我們的文明即便在她思想最活躍的時代,也缺失了宗教和科學這兩個向度。

中國歷史印象「東周」(春秋、戰國)

參考書目

《史記》 司馬遷著 中華書局

《中國通史》 呂思勉著 中華書局

《中國通史》 錢穆講述 葉龍記錄整理

天地出版社

《中國通史》 傅樂成著 貴州教育出版社

《中國的歷史》日本講談社 廣西師範大 學出版社

《歷史的模樣一一夏商周》蔣勝男著

中國民主法治出版社

《中國史鋼》 張蔭麟著 上海古籍出版禮

《中國史學入門》顧頡剛著 何啟君整理 北京出版社

《國家》 易中天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從春秋到戰國》易中天著 浙江文藝出 版社

《百家爭鳴》易中天著 浙江文藝出版社

《從城市國家到中華》平勢隆郎著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晉城史話》張志仁主編山西人民出版社

《竹書紀年》網際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