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中國古代為什麼推崇孝嗎?

你知道中國古代為什麼推崇孝嗎?

哲學三大命題:我是誰?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但凡人類的所有宗教,都在講述這個問題。而中國人在遠古時就已經在探索這個問題了。

我從那裡來?我是父母生的,父母又是他們的父母生的,父母的父母又是他們的父母的父母生的,,,追索到最後,有人說人是天神創造的。天神沒見過。也許有天神存在。

我們來到這個世界就是非常神奇的事。怎麼會沒有神呢?中國是一個多民族多信仰多宗教的國家。幾乎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神明。幾乎每一個信仰每一種宗教都有自己的神明。但是假設我就是神的一個作品,那麼不論這個神是什麼,是哪裡的神。那也都是神透過父母創造了我。也就是說要敬神,也得透過敬父母才能敬到神。其中的邏輯是非常清晰的。孝父母是對神最大的恭敬。

《說文解字》:“孝,善事父母者。從老省,從子。子承老也。”

:參見六畫之一“

”)

:參見三

之三“

”)

“老省”、子兩正規化疊加:順於道不逆於倫理猶子承老善事父母者是孝字之正規化。

你知道中國古代為什麼推崇孝嗎?

子承老善事父母是一種良好的品格,這是一顆善良的種子。孝培養了感恩之心。

子承老是孝的前提。父母養育了子女,子女承繼來善事父母。這是感恩的培養,凡孝之人必是懂感恩之人。凡懂感恩之人其內心必是良善。而良善之心是仁愛之種子。孝的文化導向歸於仁愛。

陰乁陽丿相愛是人字之正規化

人如種子,種子的中心是仁。人從仁愛而來。天地仁愛有了人 ,父母仁愛有了我,我與我的外在仁愛,我將擁有一個屬於我的世界。有什麼樣的仁愛,便有什麼樣的人生。人生的意義在於自己在自己的仁愛中所擔當的一切。為自己所愛的與愛自己的去擔當責任奉獻自己乃至生命是人生最大的榮耀。中華文化的中心思想就是仁義道德。

而孝是仁愛的基礎。父母愛子女,子女孝父母。這便是仁愛的種子,可以代代相傳。我們今天孝父母,我們為我們的孩子作出了榜樣,我們現在做的,就是我們自己希望自己未來想得到的。凡孝的人都是有感恩之心的人。有感恩之心的人通常是具有善良本質的人。

仁愛是二人之愛,孝也不是單方面的。所以《論語·憲問》:“子曰:‘幼而不孫弟,長而無述焉,老而不死是為賊。”。小時候不懂尊長,長大了不負責任沒有作為,生了孩子也不養,到老了卻要孩子來孝,這不是與做賊一樣嗎?也就是說懶漢、混混要求孝是一種作賊的行為。並不是凡老人都得孝。

尊老愛幼,得尊重值得尊重的老人,因為他們曾經的拼搏才使我們有了今天。而那些懶漢、混混有什麼可尊重的。在不知道的情況下,出於良善之心,凡老人都必須尊重,都必須認為他們曾經奮鬥了拼搏了。但是有的老人年輕時尋花問柳,對家庭不負責任。到老了卻要回歸家庭要子女來行孝,這種行為就如同做賊一樣。孝不能被利用。孝的

關鍵在於子承老。老人是如何對待自己家老人與孩子的,孩子就該如何對待自己的老人。這是孝的前提。脫離前提而說孝,那是在耍流氓。

古人說:“於禮有不孝者三,事謂阿意曲從,陷親不義,一不孝也;家貧親老,不為祿仕,二不孝也;不娶無子,絕先祖祀,三不孝也。三者之中無後為大。”

孔門弟子認為,第一個不孝是無原則,一味聽從父母所言。即使父母錯了,也不去糾正,任其犯錯。甚至助其犯錯。以至於陷父母於不義之地成為不義之人的行為。

毛病是慣出來的,父母一不順心便打罵孩子。合理教育,父母打罵自己的孩子無可厚非。這是希望自己的孩子將來有出息。但動不動就打罵孩子超過了合理教育的範圍。作為成年人的第一選擇便是遠離這樣的父母。獨立生活。

第二不孝便是啃老。不能獨立生活,在家啃老,被父母管教那是應該的。獨立生活了,再進行不合理管教那就離開。

孝只是讓你能象父母培養你長大那樣,保護父母能安度晚年。父母怎麼待你的,你就怎麼加倍奉還。你想自己的子女怎麼待你,你就去怎麼待你的父母。你孝只是你在為你的子女做榜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