邋遢道人不邋遢:太極張三丰何以成至尊?

中國武術馳名天下,素有“南尊武當,北崇少林”之說,之所以這麼說,源於佛道兩家各有大能以武傳世,即武當張三丰,少林達摩。今天,我們梳理一下張三丰這位傳說中的“武當大能”。

對於張三丰,大家第一印象應該是這樣的:鶴髮童顏、白鬚飄飄,仙風道骨,大致就是陸地神仙的樣子。金庸先生在《倚天屠龍記》中,豐滿生動的塑造了張三丰和武當七俠的精彩江湖故事。

邋遢道人不邋遢:太極張三丰何以成至尊?

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洪金寶飾演的張三丰

在金庸先生武俠小說之前,知道張三丰的主要是兩類人:一類是道統人士,尊張三丰為武當派的祖師;一類是武統人士,尊張三丰為武當派太極拳的創始人。而

關於張三丰的事蹟,現在能看到的最早有明確記載的正史是《明史·方伎列傳》:

“或言三豐金時人,元初與劉秉忠同師,後學道於鹿邑之太清宮,然皆不可考。天順三年,英宗賜誥,贈為通微顯化真人,終莫測其存亡也。”

既然張三丰,神龍見首不見尾的近乎虛無縹緲,為什麼張三丰會被道教和武術界尊為祖師呢,這其實要歸功於明朝皇室對因政治需要而對張三丰其人的重視。

張三丰得名於元朝,但從朱元璋開始,明朝的皇帝大多都是張三丰的小迷弟。傳說朱元璋想長生不老,下令讓人四處尋找張三丰,結果找到頭花髮白都沒能找到張三丰。尤甚者明成祖朱棣時,朱棣派

胡廣

找張三丰多年,也是沒有找到。但即使沒有找到,朱棣還是花錢如流水,在武當山上為張三丰和真武大帝營建宮觀,最終張三丰成為道宗聖人,武當山成為明代地位最高的道教聖地。此時,紅花綠葉兩相稱,伴隨著張三丰的聲名一時無兩,朱棣託名真武轉世,其皇家正統地位也得以鞏固,消弭了叔叔搶侄子的不利影響。

邋遢道人不邋遢:太極張三丰何以成至尊?

武當山俯瞰

胡濙傳

》中的記載可見這件事的蹊蹺處:

“惠帝之崩於火,或言遁去,諸舊臣多從者,帝疑之。五年遣濙頒御製諸書,並訪仙人張邋遢,遍行天下州郡鄉邑,隱察建文帝安在。”

朱棣奪了侄子朱允炆的江山,這生不見人死不見屍的,心裡總是不大穩當,託尋張三丰之名,行尋建文之事,大有可能。

邋遢道人不邋遢:太極張三丰何以成至尊?

明六朝元老胡濙

後來,明朝的三個皇帝又承襲明皇室遺風,對張三丰尊崇有加,其中有明英宗朱祁鎮賜他為“通微顯化真人”;明憲宗朱見深特封為“韜光尚志真仙”;明世宗朱厚熜贈封他為“清虛元妙真君”,不是仙就是真君,的確是正兒八經的封神。

這個時候的張三丰,已然成為傳奇:譬如三五天吃一頓飯,有時候兩三個月才吃一次飯,一次飯就能吃一斗米。行走的時候穿山走石,累了就鋪雲臥雪。有時一日走千里,因此,“人皆異之,鹹以為仙”,此時張三丰的形象也有鼻子有眼起來,龜形鶴背,大耳圓目,鬚髯如戟,不修邊幅,寒來暑往僅一納衣,雨雪天氣蓑衣著身。其事蹟開始透露出玄學的意思:在終南山授道,自言老師是火龍真人,得承華山睡仙陳摶老祖衣缽云云,凡此種種,所有凡人百姓對神仙高人的想象無一不完備了。

邋遢道人不邋遢:太極張三丰何以成至尊?

後傳張三丰著述頗多,如《玄機直講》、《打坐歌》、《玄要篇》、《無根樹》,先後被清代汪錫齡和李涵虛編輯成集,此即流傳至今的《張三丰先生全集》。其中不少篇章為後代奉道者所推崇。不過,張三丰的傑作當稱二十四首《無根樹》丹詞。

從道家觀點看,張三丰主張三教合一,認為:“古今有兩教,無三教。奚有兩教:曰正,曰邪。奚無三教?惟一惟道。一何以分?分何以三?蓋自有孔、老、牟尼,乃至有孔、老、牟尼,雖至有孔、老、牟尼,仍非有孔、老、牟尼。孔、老、牟尼,皆古聖人。聖人之教,以正為教,若非正教,是名邪教。” 其《打坐歌》稱“仙是佛,佛是仙,一性圓明不二般。三教原來是一家,飢則吃飯困則眠。”

明朝皇室是三教合流的主要推手之一,因此,託名也罷,真有其人也罷,明朝皇室和張三丰的觀點不謀而合:因此起源於隋朝,宋朝得以發展的儒教、道教、佛教三教合流思潮被明朝諸君推升到新階段,尤其到了晚明,三教合一的思想蔚然成為一種風氣。從這個角度看,張三丰更像是因為政治需要而虛化出來的仙人,從三教和仙人的角度表達統治者的思想,邋遢道人真的是一點也不邋遢。

武術界相傳,張三丰生於公元1247年,時值南宋,遼東懿州人,後活躍於元朝並得名,入明後,自稱“大元遺老”,雲遊天下,行跡飄忽,時隱時現,難以琢磨。從武術傳承上看,張三丰主要事蹟是

在武當山創立四門八宮

以及

傳南北兩派太極拳

四門即龍門主道,屬於靜修法門,天罡門主劍,屬於劍術,清虛門主手,屬於拳法,太乙門主字,屬於書法和道法。 八宮分別為淨樂派、迎恩派、遇真派、 玉虛派、紫霄派、五龍派、南巖派、太和派。各派均有修煉法訣和派譜,以上都是武當山鼎盛之時的傳承記載。

關於太極拳,傳說太極拳為張三丰所創,並傳南北兩派:南派源於其在陝西傳授拳藝,收弟子多人,其中著名者,王宗傳溫州陳州同,陳州同將此藝傳播鄉里,再傳張松溪,後張松溪又慕名到武當山拜藝於張三丰門下,後開松溪派武功。

邋遢道人不邋遢:太極張三丰何以成至尊?

明代武術大家張松溪

松溪派武功世稱南派太極功,張松溪曾出家於武當遇真宮,離開遇真派後,遊歷長江、黃河一帶,吸收各家拳法,形成更豐富的武當松溪派體系,拳術、器械、醫藥、內功,尤其是神意綜合太極拳,均獨步一時。

據載松溪為人,恂恂如儒者,遇人恭謹,身若不勝衣;人求其術,輒遜謝避去。時少林僧以拳勇名天下。值倭亂,當事召僧擊倭。有僧七十輩,聞松溪名,至鄞求見。松溪避匿不出。少年慫恿之,試一往。見諸僧方校技酒樓上,忽失笑。僧知其為松溪也,遂求試。松溪曰:必欲試者,須召里正約,死無所聞。許之。松溪袖手坐。一僧跳躍來蹴。松溪稍側身,舉手送之。其僧如飛丸隕空,墮重樓下,幾死。眾僧始駭服。

張松溪授徒三四人,以四明之葉近泉得真傳,葉又將此藝帶回四明,其高足有吳崑山、周雲泉、單思南、陳貞石、孫繼槎。其中單思南傳王徵南,王傳黃百家,至此,與《王徵南墓誌銘》及清初武林概況相合。

這裡另外有個事可以提一下,王徵南墓誌銘中提及“少林以拳勇名天下,然主於搏人,人亦得乘之。有所謂內家者,以靜制動,犯者應手即僕,故別於少林為外家……。”此處,拳術有內、外家之謂。但在清代以後,特別是民國以來,民間將以太極、形意、八卦、通背等為代表的武術流派稱為內家拳,此外的拳種統稱為外家拳。後普遍的內外家武術之分大都依據後來之說法。

北派方面,因張三丰在武當山授業弟子較多,有武當道門弟子 隱名遊山西,將太極拳藝授給太谷縣的王宗嶽,王晚年傳溫縣趙堡鎮之蔣發,蔣發後將此技傳給趙堡鎮邢喜懷和離趙堡三五里的陳溝村陳王廷,此二人各開支派。

邋遢道人不邋遢:太極張三丰何以成至尊?

陳家溝傳陳王廷、蔣發像

趙堡一支:邢傳張楚清,張傳陳敬柏,陳廣收門徒,其顯 者有張宗禹。張傳子張彥,張彥傳張應昌、陳清平。陳傳和兆元,和傳和敬之,再傳和慶璽,下傳鄭悟清和鄭伯英、張應昌,又傳張汶,下傳張金梅,後傳張敬之,下傳侯春秀。趙堡當代 三支是鄭悟清傳鄭均、劉瑞、吉昌秀、宋蘊華等;鄭伯英傳鄭 洪烈、張宏道、馬殿章、紫學文、趙增福等;侯春秀傳侯佔國、侯轉運、劉會峙、李萬斌等人;和學儉亦有傳人。可以說英才輩出,燦若星辰,各有千秋。

陳王廷一支:陳系九世,一直家傳至十四世陳長興。陳長興傳外姓楊露禪,楊開楊派傳承。楊家後來祖孫三代努力,分別傳於吳式、常式、李式等,又有綜合趙堡和楊式而開派的武式,武式又傳出孫式等等。以致繁星滿天,由本世紀初形成廣 泛影響,成普及之勢,在世界上也產生巨大反響。

邋遢道人不邋遢:太極張三丰何以成至尊?

綜上,張三丰其人存在與否實際上現在也存在廣泛爭議,但其實這完全沒有妨礙其在道統和武統中的精神地位。從這點上講,我們與其關注其人有無,倒還不如認真地研讀其人所凝聚和構建的歷史、文化、武術、藝術傳承,將好的東西時代傳承下去,很多時候就是這樣,時代有時需要一個精神領袖,他凝聚的是那個時代的希望、精神和一切美好的東西,人存在與否不重要,有這麼個人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