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初入門必看,何為《傷寒雜病論》?傷寒論的基礎認知與理解

如何讀《傷寒論》?

如果就是為看病,就讀方證對應的東西。比如咱們國內,大家為什麼覺得胡希恕的東西很通俗,易讀懂呢?因為它簡單,好入經方的門,他沒有理論,他就講方證對應,因為研究經方的理論不全。

中醫初入門必看,何為《傷寒雜病論》?傷寒論的基礎認知與理解

為什麼講方證對應,不講理論反而最好呢?

因為張仲景的理論成書之前,很多方子都已有,藥物組成治什麼病,在張仲景之前的醫生的大量實踐,已經把藥物的組合搞得很清楚。

比如五苓散證“脈浮,口渴,小便不利,飲水則吐”,凡是符合這四個條件的就可以用五苓散,就這麼簡單。

脈浮,即表明是在太陽證的局面下,也就是有表證的局面下。

哪怕是個霍亂,五苓散亦主之;哪怕是尿路感染或急性甲型肝炎、呼吸道感染、胃腸炎、心肌炎、鼻炎、面板病,都可以用。

它已經把限定的條件講清楚了,你用就對了,不要問為什麼,如果你自己回答不好為什麼,不光誤導你還誤導別人。

中醫初入門必看,何為《傷寒雜病論》?傷寒論的基礎認知與理解

我們從宋朝直到明清朝,中醫研究《傷寒論》的學者們一直試圖用中醫既有的理論來解釋《傷寒論》,但都不能成功解釋。

因為《傷寒論》裡面有一套自我的體系,有一套完整的構架,是不能用另外的中醫理論(《黃帝內經》)解釋《傷寒論》。

在張仲景那個時代《黃帝內經》是主流,張仲景的知識體系為小眾,而且在那個時代張仲景為了傳播他的知識,讓更多的人瞭解他的東西,就要讓更多人應用,學會用了就能濟世救人,所以要講究實用。

發熱頭痛,無汗,項僵,先用麻黃,口渴,用大青龍,有痰飲水氣,小青龍等……

他沒有講理論的條件,就是儘快教會大家技術、指南,你用就對了,講理論越講越麻煩,等把學生教會了,病情都過去了。

中醫初入門必看,何為《傷寒雜病論》?傷寒論的基礎認知與理解

他總結自己的,也總結前人的。

為什麼不叫八經、九經?六經有內在的聯絡,內在的邏輯關係,是我們後來的人沒有講清楚其內在的邏輯關係。

所以張仲景沒有把自己的內在邏輯關係講出來,後面的人也搞不清楚它的內在邏輯關係,只會拿其他的理論來套,用陰陽五行、五藏、經絡等理論來套。

其實我們很多人對五藏理論自己也搞不清楚,中國的文化是一個具象文化,不是邏輯推演,所以明清以前的醫者從張仲景這裡找營養,把張仲景捧得很高,但都不能完全理解張仲景。

再如金元四大家、張景嶽命門學派、溫病學派的出現,這都是對經方家的不理解。溫病學派在治療好多疾病時不能用麻桂,僅僅在有表證時才用,衛分證用,氣分證時就和經方走一樣的路。氣分就是陽明經,和陽明經就是一套東西。到了營分證、血分證有區別。

中醫初入門必看,何為《傷寒雜病論》?傷寒論的基礎認知與理解

張仲景探討的是血管痙攣性的問題即血管通透性下降,他們探討的是血管擴張性的問題即血管通透性增強,血管內容物就流出來了,血管壁就有了炎症了,就走到營分和血分去了,這就是二者的不同,溫病學完全沒有離開傷寒論的總框架,這是溫病學。

金元四大家僅僅是在經方的某一個點上的探索——李杲是在太陰病問題上,圍繞太陰的問題展開和探索,火熱論是圍繞陽明問題,滋陰派是圍繞厥陰問題,……整體來說都沒有太多的建樹。

就像我們現在學《道德經》都有質疑,因為後人的思想沒法達到其高度。再加上我們中國是一個文人治國的國家,大家喜歡講理,一定要在理論上講清楚。這也就是大眾用中醫的理論來理解張仲景的困惑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