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至清為“封建社會”?也許“王權社會”更恰當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王權主義學派

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王權主義學派,作者為李振宏,於2013年第4期在《文史哲》上發表。《文史哲》,山東大學主辦,該刊為CSSCI 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2021-2022)來源期刊,北京大學《中文核心期刊要目總覽》來源期刊,在學術界影響很大。

王權主義歷史觀是一種方法論,是解讀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分析工具。王權主義學派是劉澤華學派的進一步概括,而這篇文章主要就是來介紹王權主義學派。作者認為學派成立對學術進步有莫大促進作用,為中國歷史研究提供了有力的解釋工具。而王權主義理論的核心思想,政治權利支配社會,也逐漸為人們所接受。

全文從三個層面來闡述:劉澤華的學術思想,以劉澤華為主體的學術群體,王權學派的成立。劉澤華,1935-2018,河北石家莊人,曾任教於南開大學。其學術思想第一點:王權主義的中國歷史觀。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中的王權主義學派的形成,是劉澤華王權主義理論影響的結果。

劉澤華為文革之後率先舉起了清理極左史學的旗幟,引領學術潮流。他的王權主義思想萌芽於1979年發表的《論秦始皇的功過是非》一文,認為是國家權力最終成為秦統一的根本原因。到1981年,劉澤華在《中國封建君主專制制度的形成及其在經濟發展中的作用》提出明確的“君主專制帝國是政治支配經濟的產物”觀點。之後幾年,劉澤華關注點在中國地主階級的形成及構成問題上,政治權利支配社會思想更加明晰,他在《從春秋戰國封建主的形成看政治的決定作用》提出“中國歷史上第一代封建地主的成員主要是透過政治方式發展起來的”。

在1988年《專制權力與中國社會》一書中,劉澤華已將政治權利作為他觀察中國古代社會一切問題的主要視角,於是,政治權利支配社會便上升為一個具有普遍意義的方法論思想。在1986年的時候,劉澤華便提出“王權主義”的概念,用之表述傳統政治思想的核心或主題。到1998年,劉澤華在《王權主義:中國文化的歷史定位》一文中,認為王權對一切歷史起決定性的支配作用,“王權主義”概念重於從表述中國古代政治文化的術語演變成為對整個中國古代社會核心本質的理論抽象,成為如同“封建主義”“資本主義”一樣的表示社會屬性的理論術語。

在2008年的《中國政治思想史研究之思路》,劉澤華對自己的王權主義理論做了自我總結,但李振宏則傾向認為,劉澤華所講的王權主義,實際上就是一個社會形態概念,或者說是一種歷史觀。王權主義即是社會的執行機制,也是社會的存在形態,更是社會存在的中樞和基礎,是關於中國古代社會屬性和本質的理論抽象。

劉澤華的學術思想第二點:解讀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特指的“陰陽組合結構”說。劉澤華認為,中國政治思想史命題,往往都是一個組合式的存在,很少有將一個單一命題作無限制的推演,而任何一個命題也都必有一個相對應的命題來對之限定或修正。劉澤華《王權主義的剛柔結構與政治意識》一文,認為王權主義內在構成呈一種剛柔二元結構。剛是指王權主義的絕對性而言,柔指的是王權主義的內在調節機制。之後,將其統一命名為“陰陽組合結構”。“陰陽組合結構”中的輔命題是對主命題的矯正和緩衝,是為修復主命題的脆性而提出的,而其本質屬性,是屬於主命題的附屬物。

劉澤華的學術思想第三點:關於中國傳統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整體擘畫。傳統的政治思想史,主要是研究各種不同的額階級結構,政治集團,思想流派的相互關係,以及對於國家、政權的影響。而劉澤華則拓寬了政治思想史的研究領域,倡導和發起政治哲學、政治文化、政治文明、政治思維方式、思想與社會互動等等。而這些研究無不圍繞一箇中心,就是揭示中國古代政治思想的王權主義本質。

劉澤華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以帶學生方式,培育一一個陣容可觀的學術群體,主要代表有張分田、葛荃、張榮明、林存光等。

張分田,1948年生,河北辛集人,曾任教於南開大學。其古代統治思想研究主要有,提出“尊君—罪君”文化正規化說,認為罪君是以尊君為依歸,揭示民本思想的本質屬性,其並非獨立的思想範疇,而僅僅是中國古代王權政治理論的組成部分,並大力提倡“重建中國思想史知識體系”。在中國古代政治思想史研究的方法論問題上,強調三個統一:歷史與邏輯統一(評價歷史人物不能脫離其思想體系和思維邏輯),思想與社會統一(不能脫離社會背景,尤其是當時的社會普遍意識),抽象與具體的統一(不能脫離具體的歷史內容而任意演繹)。

葛荃,1953年生,安徽蕪湖人,現任教於山東大學。其政治文化研究,將中國古代社會政治的根本特點歸結為“政治本位”,將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結構總結為:君權至上,父權至尊,倫常神聖。君權至上為核心,決定著儒家文化的理性機制思維和價值選擇的主導方向,父權至尊是君權至上的社會保障,為維護君權提供社會和心理基礎,倫常神聖則居間溝通調停,使君父之間形成價值互補。對於道統與君統本質關係考察,認為道統代表理性,君統代表權力。“道高於君”是對高度集中的王權的一種適當的調節,從根本上說,它構成了君主專制制度的肯定性因素。

張榮明,1956生於天津,曾任教於南開大學。其關於古代政治宗教研究,認為中國上古時期,政治制度與宗教制度高度契合。其主要學術貢獻在於提出並論證“政治宗教”,即透過國家力量打造一種政治信仰,造成全社會對君權合法性的無條件認同。政治宗教實際上是統治者便於意識形態控制而自我神聖化的產物,也是王權主義意識形態的組成部分。其後提出儒學國教說,引起諸多非議。

林存光,1966年生,山東濟寧人,畢業於南開大學,現任中國政法大學教授。其關於政治思想史研究,集中在儒家政治觀方面,提出“文化政治學”來概括儒家政治理念。在儒家看來,政治的合法性即來源於政治人或權力主體的道德魅力。儒家從理論上孕育,培植了古代中國人將政治置於道德領域的政治思維習慣,並由此構造了中國古代政治的人本傳統。關於古典政治哲學,對比中西,認為古希臘是以制度為中心來尋找思維路向,中國則是以主體為中心。以主體為中心來思考很尋求解決客觀世界問題的出路和辦法,的確是中國古典政治哲學的根本性質。所以,中國古代政治哲學的核心問題是如何將一個有限個體塑造成一個無限的政治主體。

李振宏認為,以劉澤華為主的學術群體已經構成一個學派,因為他們堅守共同的歷史觀,即王權主義歷史觀,由此帶來的共同的學術立場,即對中國傳統政治文化的批判態度,與新儒家的嚴重分歧並批判之。共同的歷史觀和學術立場所決定的共同的問題意識與話語體系,他們重大選題幾乎都集中在中國古代專制主義思想體系研究,都在論證中國古代思想的王權主義性質。並具備共同的學術宗旨,即強烈的現實關懷和使命意識。

這篇文章很長,共25頁,反覆閱讀近三個小時,閱讀難度一般。李振宏老師的文章,通俗易懂,感情充沛而又犀利深刻,讀起來欲罷不能。全文主要圍繞王權主義學派展開,內在邏輯非常明確,學派創始人及其思想演變→學術群體及其傳承→學派成立。文中“人類文明史早已證明,只有權力才能制約權力。”對我很有觸動,意味著經濟、思想、輿論等對權力的制約是有限的,只能以軍事對軍事,以政治對政治,以思想對思想。這是最直接,最有效,最徹底的鬥爭手段了。

我收穫很多,對於王權主義學派的產生背景,主要思想,傳承主體均有初步理解。其中的很多思想,極易引起我的共鳴,如政治本位,陰陽合和結構等,在之前的讀書及社會生活中,就隱約有這種體悟,只是朦朧不成體系,無法宣之於口。待王權主義思想已揭示,頓有豁然開朗,醍醐灌頂之感,喜極而泣,只感覺天涯何處無知己?對於傳統文化,忽然有點迷茫,現在小孩子自小讀三百千,意義何在?難道僅僅是識字認字,其中內蘊的道德說教到底學不學,認不認?還有對於王權主義思想本身,或者說是對於君主專制,到底採取何種態度,將其視之為與現代民主對立的封建糟粕,是否妥當?能否從正面來謳歌君主專制,這是否觸碰紅線?等等,看論文的時候腦中疑惑一個接著一個,權且記下來,留待以後。

記於平頂山家 2022。6。5 20: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