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西遊記》,一部師徒四人西天取經的修煉記,但其實孫悟空在這當中一路的錘鍊式經歷和成長,藏著“熊孩子”如何修成正果的秘密。

希望每一個看完《西遊記》的家長,都能讀懂孫悟空,讀懂這部育兒經。

作者:立正媽媽,藍橡樹專欄作者。國家人社部高階兒童情商指導顧問,中國圖書館學會兒童閱讀推廣人。

如果喜歡藍橡樹的文章,請記得要把我們“設為星標”哦!

………………………………。。。。

在中國,提起《西遊記》,上至七八十歲的老人,下至五六歲的孩子,皆耳熟能詳。

比起少年時代看個熱鬧,如今人到中年,再陪孩子重溫《西遊記》,百感交集。尤其是看著“熊孩子”孫悟空在取經一路上的層層蛻變,對育兒的真諦又有了新的領悟。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一場“頑石點金”的歷程

眾人以為,《西遊記》是以唐僧為代表的取經“四人組”,歷經九九八十一難,成功抵達西天取得真經,從此走上人生巔峰的勵志故事。

但從父母的視角,我看到的卻是孫悟空在這一路斬妖除魔中,不斷洗禮、抗爭、屈服、接納、修煉的歷程。

他曾是盤古時期留下來的一顆頑石,只因吸收了天地之真秀、日月之精華,最終孕育而生,化生為花果山的一隻野猴子。

最初在花果山當美猴王的那些年,他“享樂天真,三五百載”,每天流連山水間,嬉笑猴群中,全是玩樂,何其快哉。就像個不諳世事的小頑童,身雖野,心卻善,對天地的要求不外乎吃得滿足,玩得開心。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但當他心生慾望,想要尋得“長生不老”之術時,外面的花花世界就開始向他伸出了召喚之手。

泛舟天涯,拜師學藝。離開花果山,一路漂洋過海,野猴子也開始學起人的模樣,穿人衣,學人語,甚至模仿起人的禮儀。只是,此刻,雖具備人形,卻缺乏人心,依舊是一隻天真愛搗亂的頑猴。

在他拜“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師的門下,學藝又或者說學做人,才開啟了正式的第一步。“斜月”意指“心”字的那個臥溝,“三星”則為“心”的三點。菩提祖師不僅教他安生立命之本直奔的技藝,更是幫他撥去混沌,開啟“心智”。

有了心,他就不再僅是一隻頑劣的畜生,而是有了靈性,開始了修道的征程。

正如玉帝在天庭聽聞頑石化猴的訊息後,內心響起盤古真魂的叮囑——“這頑石並非凡物,可正可邪。正可庇護三界,邪亦可毀天滅地,但終究不可放棄,加以渡化,邪亦可改邪歸正。”

每個熊孩子,都有過這樣“點石成金”,開蒙啟心智,明禮學做人的過程。每個父母都如唐僧般被委以重任,但他們需要做的並不是馴化一隻猴子,而是感化一塊頑石。

頑石亦正亦邪,皆看修行的引路人。

家家有個孫悟空,

唐僧唸咒也無用

孫悟空,大鬧天空,世人皆知;熊孩子,作天作地,父母皆苦。

本領更上一層樓的孫悟空,正如自主意識萌發後的孩子,也迎來了無法無天的逆反期。

打家劫舍,搶走龍王的定海神針;大鬧地府,撕毀生死簿,挑戰上古定下的規矩;肆意妄為,我行我素地稱霸於天地之間。

天庭實在看不下去,就使用糖衣炮彈,編了個理由請他上天當弼馬溫;但奈何這種雕蟲小技的哄“猴”伎倆很快就不受用了,即便是再次受封為“齊天大聖”,也未能安撫頑猴狂妄、不安、急躁的本性。最終,爆發了驚天動地的天庭大戰,十萬天兵天將,天上地下,齊天大聖“人擋殺神,佛擋殺佛”,鬥得死去活來。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乍一看去,青春期的孩子戰鬥力不也是如此驚人嗎?

頂嘴、不服管、不可一世的態度,故意和父母、師長對著幹,一言不合就大發雷霆,毫不顧忌地挑戰大人的權威,總能把家裡家外攪得雞飛狗跳。嚴重的甚至走極端,做出自殘、輕生等不可挽回的行為。

父母使盡畢生絕學,卻都無法收復這隻“頑猴”,當哄騙利誘、強勢鎮壓,統統不管用後,要麼爆發世界大戰,要麼忍讓妥協。

最終,被壓倒在如來佛祖的五指山下,孫悟空屈服了嗎?並沒有。

當唐僧從山下將他拯救出來,他的劣性依舊不改,所以才會需要緊箍咒。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但緊箍咒讓孫悟空內心誠服了嗎?也沒有。

外力的阻攔只能讓人一時忍讓,卻無法心服口服,放下屠刀。

青春期的孩子也是如此。

糖衣炮彈只能頂一時,威逼利誘只能壓一陣。

要想馴服“頑猴”那顆騷動不安的心,真正有效的是九九八十一難中,孫悟空自己一步一個腳印,腳踏實地的親身經歷和修行。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太上老君的八卦爐中熊熊真火,燒不死孫悟空,卻能灼亮心眼,讓他煉成火眼金睛。

如來佛的五行山壓不住孫悟空上天入地的那顆心,但卻讓他學會忍耐寂寞,忍得住對世間的“貪、嗔、痴、慢、疑”。

取經路上一路的妖魔鬼怪,讓孫悟空在戰鬥中,熊孩子屬性不斷被打磨、收斂,從開始的隨意打殺,到開始學會用腦子思考問題,接受自由並不是絕對的自由,而是有節制的自由。

這一路上,家長的角色也歷經百變。

一會兒是傳授技藝的菩提師祖,開智啟蒙;一會兒是用封官加爵,重重利誘收買的玉皇大帝;一會是高高在上,自信“逃不出我的手掌心”的如來佛祖;一會兒是循循善誘+緊箍咒,雙管齊下的唐僧。

但細細回味,

孫悟空最聽也最依賴的,卻是對他百般包容,總是在危難時刻伸出援手的觀世音菩薩。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嚴父慈母,張弛有度。

面對眾人皆嫌棄的潑猴,她雖表面訓斥,卻始終溫和以待,只因看到了他雖有武力一身,心智卻與嬰兒無異。每每孫悟空求助蓮花臺下,她嘴上罵著“這猴熟嘴”,彼此卻有著“心下頓悟”這樣的默契。

她深知孫悟空反抗權威,對抗控制,管得越嚴,就反抗得越猛。

所以,她雖傳授給唐僧“定心真言”和緊箍咒,卻也許諾給孫悟空——“假若到了那傷身苦難之處,我許你叫天天應,叫地地靈。”並贈與三根救命毫毛,讓悟空隨機應變,免急苦之災。

正是這份堅實後盾帶來的安全感,讓孫悟空信她,聽她,服她。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這是觀音菩薩在收復紅孩兒時說的話。淨瓶玉露降服了紅孩兒的“三昧真火”,卻保住了他的那顆赤子之心。

而面對孫悟空,她亦是深信每一個熊孩子縱使再野蠻頑橫,但只要保持愛和堅定,定能感化那顆七十二變的玲瓏心。

她對孫悟空的管教並非寵溺,而是在給出規矩和底線的情況下,讓他順著天性成長,給予他不斷試錯的機會,但也給予他進可攻、退可守的底氣。

在《西遊記》中,孫悟空一個筋斗就能飛出十萬八千里,正好是抵達靈山的距離。

靈山乃真經所在,再遠,其實也就是心裡一個念頭的距離。預示著“善惡只在一念之間”。

育兒之路,一念可成佛,一念也可成魔。

父母對孩子的養育,需要抓住的是那顆“心”。

取經:尋找自我的修行之路

每位父母養育孩子,都歷經九九八十一難。為了追尋西方極樂世界的那方聖土,可謂是使盡了十八般武藝。所謂的學位、成績、文憑、鐵飯碗,已然成為父母們傾盡所有所追求的真經。

但其實,在《西遊記》中,當唐僧剛踏上取經路時,烏巢禪師曾傳授他一部《心經》,並且對他說:“佛在靈山莫遠求,靈山只在汝心頭。”

唐僧最初並不懂箇中深意,直到抵達靈山,孫悟空的一句話才點醒了他——“只要你見性志成,念念回首處,即是靈山!”

這西天取經的一路,歷經磨難,斬妖除魔,除的是心魔。靈山在心頭,取經就是一個修心的過程。

育兒這一路,除的是孩子身上種種不良習氣,修的是一份人間沉浮,歸來仍是少年的赤子之心。

製片人毛思翩曾在紀錄片《生命·成長》的開頭髮出提問——

教育的本質到底是什麼?

教育的最終目的又是什麼?

我們如何培養適應未來世界的孩子?

在家庭教育當中,我們父母最需要做的是什麼?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當我們竭盡全力養育孩子成材時,是否先要考慮——這個“材”是被切割掉稜角,變成將來格子間中,整齊劃一的木材;還是能夠肆意生長,將來在花花世界中活出自我,有著獨特色彩的“人”才。

深受孩子喜歡的男配音家凱叔,講過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其中《凱叔西遊記》更是深受眾多孩子的追捧。可是,有一天,凱叔給女兒講“真假美猴王”的故事時,女兒突然喊了一句——“我明白了!為什麼孫悟空取經之前特厲害,取經之後就不厲害了!”

凱叔滿臉疑惑,問道——“啊?為什麼呢?”

女兒的回答,讓凱叔渾身一震,起了一身雞皮疙瘩,久久難忘。“因為——

鬧了半天,他把自己給弄丟了!”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圖片來源:《生命·成長》

稚子真言,道出了一個千百年來被大家忽略的人生核心——

尋找自我。

孫悟空看似在取經路上,降妖除魔,消除了自己身上妖魔的劣根性,卻也抹去稜角,失了個性。結局雖修成正果,但這個過程中,曾經那個桀驁不馴、囂張狂傲的齊天大聖孫悟空卻也被弄丟了,最後剩下的只是隨大流,淨六根的鬥戰勝佛孫悟空。

即便摘了緊箍咒,他,已不再是“他”。

為人父母,是否也該反思:我們陪著孩子歷經成長九九八十一難去取的真經,到底是一張名校文憑,還是一份勵志經歷?我們希望養育的,到底是一個聽話、順從、沒想法的乖孩子,還是一個有血有肉、有個性、有思想的“人”?

時代日新月異的今天,能夠適應“萬變”的,又到底是哪種“材”。

孫悟空最終修成“鬥戰勝佛”,並非因他一路打贏多少妖怪,而是因為這十萬八千里的堅守,還有始終如一的信念。

為什麼歷經磨難,最後佛祖傳授給師徒卻是無字經?正是因為無字經的“經”是“經歷”的意思,

這一路上的“經歷”就是最具意義的真經。

養育孩子,最珍貴的也是陪孩子成長和磨礪的過程。為人父母,莫要自戴緊箍咒,困住了自己,困住了娃。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

每當我不知道如何教育孩子,我就會重溫這部經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