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法家陳秋明創作行草長卷《洛神賦》:人書俱老,致敬經典

文/圖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朱紹傑 周欣怡

近日,書法家陳秋明創作了一幅《洛神賦》書法長卷。該卷寬70餘釐米,長度達15米,由11張四尺整幅的宣紙書寫而成。氣勢恢宏。

陳秋明向記者展示了該長卷作品。他以其特有的行草書體書寫,用筆圓潤靈秀,章法平和舒展,風格遒勁秀逸。該長卷洋洋灑灑,氣勢連綿不絕,體現了陳秋明對於書寫性的理解和對線條章法整體的控制力。同時,也體現了他對書法清俊典雅的審美追求。

書法家陳秋明創作行草長卷《洛神賦》:人書俱老,致敬經典

長卷區域性

《洛神賦》作為三國時期魏國著名文學家曹植的詞賦名篇,其故事迷離虛幻、文辭優美悽婉、畫面唯美絕倫。歷代書法家和畫家都將其風采神貌付諸筆端,繪畫如顧愷之的《洛神賦長卷》,書法有王羲之《洛神賦》,王獻之書《洛神賦十三行》雖僅存13行250餘字,但在書法史上被奉為小楷之極則。

歷代書法家都希望能把《洛神賦》中的文學審美與書法審美高度融合而流傳千古。宋高宗趙構曾書《草書洛神賦卷》,元代書法名家趙孟頫就寫過無數傳世版本,其中儲存完整的兩幅分別收藏在北京故宮博物院和天津博物館。

此外,明代的文徵明和祝允明均有不同書體來書寫《洛神賦》。為了使書寫內容和書寫方式達到一致,陳秋明使用自己擅長的字型行草來創作,相得益彰婉轉自然,平淡天真之氣撲面而來。

就此,陳秋明接受羊城晚報記者專訪。在陳秋明看來,文中“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正是書家理想的自由狀態,是書法最高的書寫境界。

書法家陳秋明創作行草長卷《洛神賦》:人書俱老,致敬經典

【訪談】

在藝術的高峰期留下代表性長卷

羊城晚報:

您創作這件作品的契機是什麼?

陳秋明:早在我十幾歲的時候,就在新華書店買了一本王獻之的《洛神賦十三行》字帖,對《洛神賦》產生了興趣。上世紀六十年代初,廣東書壇名宿麥華三先生曾臨寫“十三行”並撰識記以出版,為眾多書法愛好者所追捧與傳習,也讓我對《洛神賦》的內容、書寫有了初步的瞭解。

幾十年來我做了兩件事,一是學習書法,二是傳承書法。我寫洛神賦也是受到教學的影響,最近正好在教學生臨趙孟頫版洛神賦。教學中有所感悟,有些心得,所以自己就想著也來創作一件《洛神賦》書作。

其實一年多前就考慮想寫洛神賦長卷,但是比較有難度,因為字數很多,幾次下決心想寫,寫了一半就放下了。今年就想完成這個心願,到了這個歲數想創作一件長卷留下來,畢竟我們現在應該算還是藝術的高峰期,再過了就難說了。我認為我70歲以後的作品在質量方面還是會往更高的方向上努力。

從十幾歲時就受到影響,又受到老一輩書法家的影響,最近又在教學生臨寫趙孟頫版,查閱了很多資料,所以激發了我一年前想做沒做完的這件事,講白就是創作激情到達了一定程度。

書法家陳秋明創作行草長卷《洛神賦》:人書俱老,致敬經典

長卷區域性

羊城晚報:

《洛神賦》書法為歷代書家經典。您覺得自己演繹有什麼特色之處?

陳秋明:這篇賦這麼經典,我們不同人用筆進行再創作,就好比一首好歌由不同的人去演繹,會產生新的效果。王獻之用的小楷,趙孟頫用的行楷,於是我就用自己幾十年的行書功底去“演繹”這部作品。

我在寫之前做了很多功課,首先要理解文章大意,第二要看幾個版本有沒有錯字漏字。結果發現三個版本都有錯字漏字。我就花了不少時間與精力,查閱辭典原文,對照比較前人幾個版本,逐一較正,補充了部分缺漏的內容。

王獻之和趙孟頫是用小楷來書寫的。我覺得用行草的形式去表現,書風比較流暢,可能與這篇賦的內容更相符,能表現出“翩若驚鴻,婉若游龍”的意境,所以書寫的過程帶了我個人的風格。總體上書風書體跟內容相結合,可能就比較協調。

書法家陳秋明創作行草長卷《洛神賦》:人書俱老,致敬經典

陳秋明對前人版本進行研究

羊城晚報:

您這次在寫的過程中有怎樣的體會?怎樣去克服其中的困難?

陳秋明:我十幾年前就寫了幾個長卷,當時六十幾歲,在藝術上還是比較成熟的,寫起來的精力還比較充足。現在七十幾歲了,精力雖然沒以前那麼好,但更加成熟老辣,人書俱老。這個時候的理解,對線條的把握,表現力方面都比以前更加成熟了。

我一般拿當天精力最充沛的那一段時間來寫,狀態很好,就寫一部分,寫完以後放下,第二天有空並且精神還可以,就再寫一些,有時是分開來寫的。

創作長卷的確需要一些經驗,不同的長卷寫法是不一樣的。比如一件2米×5米的大作品,就不可能在牆上或在桌上寫,只能是趴在地上寫。這個作品高度大概70釐米,剛好就可以放在桌面上,我就一段一段地寫。

寫之前很難找到像這樣規格的紙,只能用4尺整紙一張張接起來大,共用了11張。最後拼在一起,效果、氣度更連貫。

羊城晚報:

您多次創作長卷。長卷創作的難點與關鍵在哪裡?

陳秋明:長卷難在什麼?首尾一致。整體風格、精神狀態都要基本一致,不能虎頭蛇尾,或中間脫節,那會影響整件作品的完整性。所以也考驗個人的精力、功力、理解力等各個方面。

好在我以前寫過一些長卷算是有些經驗,計算和佈局是非常重要的,每行多少字,大概多少行,大概寫到什麼地方等等都要考慮。

關鍵是行距要統一。太疏了感覺有點散,太密了也不好看,通常對行草來講,行距的寬窄要把握好,事先要計算,四尺整紙究竟要寫多少行,這就是謀篇佈局。

我們可以在每行中進行調節大小輕重,使整個畫面看上去有重的地方、有輕的地方,看上去很協調。這點可以學習王羲之的《蘭亭序》,它在章法上的協調是處理得很成功的。

書法家陳秋明創作行草長卷《洛神賦》:人書俱老,致敬經典

長卷區域性

羊城晚報:

《洛神賦》是經典的文學作品,用書法去表達經典文學作品,書法家在其中是什麼角色?

陳秋明:書法作品有兩種,一種是書寫自己的詩詞,比如有的書法家也是詩人,另一種就是寫其他人的詩詞作品,運用自己的書寫風格,儘可能讓作品跟內容相協調。目前有大量書法作品都是書寫前人的經典詩詞歌賦。我們用現在的書風去演繹它。

要進行創作,首先我們要對作品內容有個瞭解,不是簡單地抄下去。第二不能有錯漏,正確運用簡繁字,儘可能不要出現繁體簡體混在一起出現,這是對文化修養的考驗。另外我們在演繹時,挑一些相對靠近的內容去進行表達,讓作品看上去儘可能協調。

(更多新聞資訊,請關注羊城派 pai。ycwb。com)

責編 | 周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