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允許我們給自己留多一些思考未來的時間

今日悅讀:請允許我們給自己留多一些思考未來的時間

高速發展、快速見效這類詞彙,隨著這幾十年間經濟的迅速增長,已經深入人心。似乎如果不能快準狠地走上人生巔峰,就沒那麼成功。但是冷靜下來想一想,每個人的節奏都不一樣,這種出成績要趁早的觀念,一旦深入人心,可不是大家都不得不越來越卷,越活越累嗎?對於剛剛踏入社會的年輕人,也許還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就不得不隨著大流奮起直追,去考研、考公、考大廠,考編制。今天想聊的,是一個年輕女生的gap year。她在迷茫的時候,勇敢按下暫停鍵,給了自己一個思考未來的時間。這本書的名字叫《我就是想停下來,看看這個世界》。

書的作者陳宇欣,當年22歲,是一個在學校裡隨處可見的姑娘,她乖巧、努力、膽小中帶著點叛逆、在既定的程式裡試圖把自己做得最好,這個綿羊一樣的女孩子從來沒有意識到自己內心裡蘊藏著多麼大的能量,直到有一天,她開始懷疑歲月靜好的日子不過是一個美妙的假象,在這個假象裡,她迷失了自己的個性和內心的渴望。於是,在研究生最後一年,她放棄了一打工作合約,決定用一年多的時間去一邊賺錢、一邊尋找她心中真正的旅行。她堅持用一種極其緩慢的方式去旅行,去認識當地居民和身邊的人,和他們打成一片,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聆聽他們,體會他們,並透過他們來反思自己。一年後,她完成了這本書,分享了她的這段經歷。

單身女孩上路,似乎會面臨更多挑戰和不便。不過,作者顯然不僅擁有夢想,更擁有為夢想買單的勇氣。在這個間隔年裡,她穿越西伯利亞、逛蕩北歐北極、從地球最溫暖的地方跑到最寒冷之處。她認識了形形色色的人,還經歷了飛機迫降,從死到生,空難未遂等驚險事件。對作者來說,這些驚奇、刺激和彪悍事也許這就是她旅行的意義。

個人認為,這本書裡,旅行手記的部分,雖然有趣,但並非獨一無二。這種平鋪直敘的文字風格也並非文學佳作。而真正讓人願意為這本書買單的地方,不在於這段旅程,在於作者這個普通女生自身。

首先,在於作者的勇敢。迷茫的人很多。這些人中,也許有很多個類似的陳宇欣有過類似的懷疑,但只有作者勇敢地克服萬難上路去尋找答案了。作者在自序裡寫道:“2009年,我決定休學一年,讓自己停下來看看”作者回憶說,當週圍的同學朋友聽說她決定休學的的訊息後,都大吃一驚。她已經記不清這是被第幾個人稱做“瘋了”。不過,作者不但沒有被嚇退縮,反而因它而磨厚了臉皮。作者說:“從小學起,我們就開始被教育要好好學習,將來能考上重點初中;上初中後,又被教育要好好學習,將來能考上重點高中;上高中後,繼續被教育要好好學習,將來能考上重點大學。然後呢?然後就沒有然後了。我們被磨掉突兀的稜角做一個標準產品,沒有人告訴我們每個人本應該是不一樣的個體,沒有人教育我們應該怎樣去認識自己、如何找到自己最喜歡的東西,以及怎樣追求喜歡的東西。讀書是唯一的出路,找到好工作就等於找到了幸福,而錢是衡量一份好工作的唯一標準。是這樣嗎?人生還有沒有更多的選擇? 我的問題越來越多,多得讓人窒息。在即將找工作的關口,我卻不停地用這些玄乎的問題兇猛地折磨自己,不是自討苦吃嗎?可這些問題一天不解決,我就一天靜不下心來,終於,我被思考的過程給擊垮了,決定保研,緩緩緊張的神經。 讀研並不能解決這些困惑,但讓我終於有大段的時間來思考接下來該怎麼做。漸漸地,我的心裡產生了強烈的渴望,渴望去一個和現實生活完全不同的地方生活一段時間,去看看他們的生活狀態是什麼樣的,看看他們每天都在做什麼、在想什麼、為什麼而快樂、為什麼而痛苦,並透過他們來審視我自己的價值觀。這渴望自行膨脹,日漸強烈,強烈到我無法等到畢業了。我希望在作出人生的下一個大選擇之前就能出去走走看看。即使一無所獲地回來,也只是相當於按下一個暫停鍵,並不會影響我日後的生活。 上路吧!就這麼愉快地決定了!”

同時,在於作者的清醒和冷靜。她沒有把冒險作為旅行的目的,因為她明白,她要的不是拋棄整個世界,而是以更加開放的心態去擁抱世界,去用心挖掘旅途中人的故事,去體會這些故事能帶給她的改變。作者說:“拋棄一切、出走世界是最簡單的逃避方式,單身女孩流浪世界的事兒我在十八九歲時幹過,可青少年式的任性放縱並不是我想要的。此時,內心裡多了一份責任感,即使肆意流浪江湖,也要有所擔當,不能讓父母為我的任性埋單。於是我最終把出走方案修改成:找一份國外的實習工作,這個國家要夠遠,實習期要夠長,工資要保證我的所有生活和旅行開銷,允許我在工作之外請假旅行——看起來像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我花了整整一年的時間來申請,就在即將放棄的時候,一家芬蘭的公司向我伸出了橄欖枝,按下了這次旅程的出發按鈕。2010年以西伯利亞鐵路開始。我曾經在2006年做交換學生期間環遊過歐洲,窮遊過歐洲絕大部分國家,對歐洲非常熟悉,也可以說對歐洲一無所知。看過令人讚歎的風景,卻始終沒能進入當地人的生活,是我最遺憾的一點。這次,我要彌補這個遺憾。所以,在一整年裡,我堅持用一種極其緩慢的方式去旅行,和身邊的人建立聯絡,成為他們生活的一部分,瞭解他們的喜怒哀樂,聆聽他們,讀懂他們,並透過他們來反思我自己”

而最後,則是在於作者的思考。作者說:“2011年7月,在回國的途中,回顧這一年半的緩慢時光,我確信我已經找到了答案。 可惜,這答案無從直接分享,於是我把我的旅行日記,開啟來給你看。”在這本書裡,讀者可以跟隨作者的文章,去感受作者的沉澱和成長。大多數人有激情有夢想,但總是停留在口頭或者糾結層面,太少付諸行動。我們被困在一個已被認知的圈子裡:被動地接受灌輸給我們的三觀,在認知了的軌跡被推著走,跟著生活流。我們抱怨、分析所處的圈子,卻沒勇氣乾脆跳出這個圈子去看這個世界。因為我們害怕。害怕離開熟悉的環境,害怕出發前的種種瑣碎和麻煩;害怕路上的未知與艱險;害怕最終一無所獲。那些跳出去了的人,雖然他們最終仍要回歸原來的生活圈,但你能很明顯看出他們已經與眾不同,比一般人更加完整。在這個關於尋找自己的故事裡,陳宇欣,一個普通的女孩,獨自上路了。她的生活不只是在路上,更是在探尋價值。獨自和孤單是兩個概念,就如alone和lonely的區別。孤單與否在於內心的強大與否。沒有人能真正安慰另一個孤獨的靈魂,快樂是從自己的內心創造出來的,屬於自己的快樂,那是一片純粹的天空。戶外只是一種通達心靈的外在形式,只有充盈的好奇和探尋的心,才能讓女人堅持走在路上,並且在其中得到更為深遠的樂趣。對於陳宇欣來說,旅行,就是一切的意義。正如作者在最後寫到:“過去的歲月看來安全無害,被輕易跨越,而未來藏著迷霧之中,隔著距離,叫人看來膽怯。但當你踏足其中,就會雲開霧散。回國以後,雙腳踏在一年前離開的土地,我找到了缺失的那部分——對生活的激情。我因為迷惘而離開。在這一年裡,我遊歷歐洲各國,在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生活,把自己融入到當地,經歷當地人的悲歡離合,傾聽他們的故事,和他們的生活產生交集。他們教會我感恩,教會我無論生活怎樣背棄你,你都要勇敢而堅定地走下去。只要持有這樣的心,無論你在哪裡,哪裡都是世界上最幸福的國家。”

透過這本書,我們不難發現,有錢與否不是享受生活的前提。不是每個人都能夠在裹挾著你洶湧向前的生產線上停下來,也不是每個人都有勇氣拒絕成為牆上的另一塊磚。作為普通人,也許我們既無法穿越西伯利亞的火車,也做不了第一個在北極裸泳的女孩,但我們可以嘗試著去遵循內心,勇敢去走,懷著一顆開放的、感恩的心。做真實的自己。

請允許我們給自己留多一些思考未來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