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老越孤獨,明朝朱元璋晚年有多悽慘,傳位給孫子卻留下一套僧袍

草根出身,從乞丐逆襲為帝王的朱元璋,巔峰時有多風光、晚年就有多悽慘。洪武十五年(1382年)是朱元璋一生中最空虛的一年。

這一年國稅雖然增加了、吏治也有了很大改善、內憂外患也被朱元璋徹底掃清,然而,權力如日中天的朱元璋,卻失去了他一生的伴侶——馬皇后(馬秀英)。

越老越孤獨,明朝朱元璋晚年有多悽慘,傳位給孫子卻留下一套僧袍

朱元璋是個意志極為堅定的男人,那麼多年的風雨坎坷路、那麼多年的冷嘲熱諷、那麼多年的刀山火海……他都走過來了,甚至多次面臨喪命的局面,他都能冷靜對待。

當那個陪伴自己白手起家,打下江山的賢內助馬皇后離開了,朱元璋卻顯得六神無主、手足無措。

從參軍到大明皇帝,朱元璋的創業之路可謂是艱難險阻。對於這些,馬皇后都是一清二楚的,她一直相信這個男人,一直堅定地站在男人的背後支援他。

當朱元璋領導義軍後,他開始學著偽裝自己,從不會向任何人袒露心聲,只有面對馬秀英時,才會卸下戒備心。

這個曾經冒死為朱元璋送燒餅的女人,是朱元璋唯一能夠信任的人,每當遇到大事時,或者情緒低落時,他都能毫不保留地向她傾訴。無論在創業、還是守業,馬秀英對朱元璋的意義太大了,只有馬秀英能看得起他、尊重他,在後期也只有馬秀英才敢與他平起平坐,真心溝通。

在朱元璋的生命裡,不能沒有她,馬秀英死後,朱元璋不再是那個朱重八,沒有馬秀英的勸阻,他徹底變成了一個冷血君王。

也許是巧合,馬秀英死後,接二連三的噩耗打擊著朱元璋,洪武二十二年,十兒子魯王去世。儘管生前,朱元璋對這個兒子很不好,言語刻薄、態度惡劣,但畢竟是自己的骨肉,虎毒不食子,何況帝王朱元璋。

越老越孤獨,明朝朱元璋晚年有多悽慘,傳位給孫子卻留下一套僧袍

當太監顫顫巍巍地告訴自己魯王離世時,正在批閱的朱元璋手不禁抖了抖,作為帝王的他,不能有失態的表現,他壓著心中的悲痛,冷靜地說了聲“厚葬,上諡號皇”。

隨後擺擺手,繼續若無其事地批閱著奏摺。在大臣的眼中,洪武皇帝是個冷血君主,即使是親生兒子也不會動了惻隱之心的。但背地裡,朱元璋卻拿著魯王生前遞給他的奏摺,一字一字地看,這是父親對兒子的思念,一夜之間,大明皇帝的頭上又多了幾絲白髮。

送走結髮妻子和“十兒子”,三年後,朱元璋又遭遇了人生至暗時刻。

洪武二十五年,一天,他焦急地在大殿踱步,堂堂的大明皇帝雙手不時朝上天祈禱,祈求上天能保佑太子朱標病癒。儘管朱元璋這次是最誠心的,還是迴天無力,悲痛的訊息還是傳來了:“太子走了!”

那一刻,這個大明締造者,帝國強人終於堅持不住了,一頭倒在大殿之上。皇上忽然昏厥後,太監趕忙把他送到御醫處,在太醫的緊急救治下,朱元璋才慢慢想起來。

清醒之後的朱元璋,不敢接受現實,他甚至不敢睜開眼睛,害怕一睜開眼睛,還得面對太子離世的場面。忍著極大的悲痛,朱元璋躺了半個時辰才醒來。

如果說馬皇后的去世,讓朱元璋丟了半個魂,那麼,朱標的離世讓朱元璋的內心徹底崩塌了。迷茫的他,不知道偌大的帝國該交給誰,誰能替代朱標。

喪子之痛持續了一年多,在此期間,有的大臣實在看不下去了,他們進言勸說朱元璋能夠振作起來,不要因為家事而誤國事(表達得極其委婉)。

越老越孤獨,明朝朱元璋晚年有多悽慘,傳位給孫子卻留下一套僧袍

朱元璋聽後極為生氣,當即下令把大臣的兒子處死了,讓大臣也嚐嚐喪子之痛。當然這些事正史並沒有記載,真實性還有待考證,這也能看出朱元璋性格的狠毒之處。

馬皇后離世後,朱元璋還可以和大兒子朱標說說話,而朱標離世後,朱元璋真正成了孤家寡人。為了朱標,朱元璋可算是傾盡了全部的心血,為了扶植他上位,朱元璋不惜大開殺戒,滅胡惟庸三族,誅殺李善長等開國功臣。

然而,朱標不長命,英年早逝,朱元璋所做的一切都前功盡棄。朱標死後,又有孩子陸續離世。洪武三十一年,自己最疼愛的晉王也走了,朱元璋徹底懵圈了,他不知道,命運為何如此對他,他甚至還一度去廟裡燒香拜佛,祈求平安,每天早晚都要去。

或許是朱元璋太長壽了,親人都沒活過他,一個個先後離開自己,這對朱元璋打擊是巨大的,一次親人的離世,讓朱元璋的內心崩潰一次。

晚年的朱元璋,最愛做的事並不是批閱奏摺,貌似已經厭倦國事,反而更多地追憶曾經的歲月,追憶與馬秀英的愛情,追憶與兒孫相處的歲月。

人到晚年,再堅強的性格,也會被歲月磨平稜角。這個時期的朱元璋,雖然不像之前那麼冷血,卻多了很多感性。他把剩下的所有一切都給了孫子朱允炆,手把手教他帝王之道。

越老越孤獨,明朝朱元璋晚年有多悽慘,傳位給孫子卻留下一套僧袍

朱標離世後,朱元璋還有那麼多兒子,他為何要將皇位傳給太孫,或許是對馬秀英和朱標一個交代。朱元璋雖然有很多妃子和兒子,在他的心中,只有馬秀英和朱標一家才是真正的原生家庭。

朱元璋活了這麼大歲數,當了那麼多年皇帝,他的識人之術可以說是爐火純青了,他當然能看出來,把江山交給朱允炆還不到時候,朱允炆目前還沒有駕馭大臣的能力,或許再等個十年,他才能成長為一個合格的君王。為了快速培養朱允炆,朱元璋不惜手把手教他帝王之道。

朱元璋有的是耐心培養的他,但時間不等人,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他也不曉得自己還能活多少年,如今老大、老二、老三都走了,只剩下生龍活虎的老四。

朱元璋也看出,這個能文能武的老四是最有帝王之相的。朱標死後,在選繼承人時,朱元璋還曾一度猶豫過。從理性上講,朱棣才是大明最合適的繼承人,可是從感性上講,朱棣畢竟是妃子生的,太孫朱允炆才是朱元璋心中最理想人選。

晚年的朱元璋終究擺脫不了老年人的命運,孤獨的他,感性戰勝了理性,他一直想把朱允炆拔苗助長起來,讓他繼承大明帝國的正統,這也算是給馬秀英、朱標文一個交代。

在生命的最後幾年裡,他像培養朱標一樣培養朱允炆,讓朱允炆代理國事,也讓百官們知道朱允炆就是大明的合法繼承人。

我們總覺得朱元璋這次看走了眼,其實,朱元璋是經過極為慎重考慮的,他克服了心理的重重障礙。因為選擇扶持朱允炆,導致朱元璋成為一個真正的孤家寡人。

當朱元璋說出讓朱允炆代理朝政的想法後,馬上就遭到了一大批大臣們的反對。大臣們之所以反對,無非就是朱允炆資歷不足。其實,朱元璋心裡跟明鏡一樣,他也知道,如果再等十年,等朱允炆攢夠了資歷,再讓他代理朝政,大臣們是不會反對的。

然而,時間不等人,留給老朱的時間不多了。

面對臣子們的反對,老朱再一次發火了,直接將那些反對者投入監獄。為了給孫子鋪路,朱元璋付出了太多的心血和愛,不惜又殺了一批功臣,“藍玉案”又誅殺了兩萬五千多人,為何殺藍玉,無非就是怕朱允炆鎮不住藍玉而已。

越老越孤獨,明朝朱元璋晚年有多悽慘,傳位給孫子卻留下一套僧袍

儘管爺爺為他付出了這麼多,然而年輕的孫子卻不領情。

自幼生長在皇宮中的朱允炆,從未出過遠門,更不知道打江山時的艱險,他根本無法體會到爺爺的良苦用心。他還是以皇家宮廷生活的思維來思考問題,這麼多年來,爺爺在他心裡就是一個殺伐果斷、勤勉理政、冷血無情的帝王。

在爺爺身邊,朱允炆始終是戰戰兢兢,從來不敢說一個不字。

朱允炆是一個善良、孝順的孩子,在父親朱標患病期間,他寸步不離,一直守在父親身邊照顧他。但在爺爺身邊,他卻做不到這一點,因為他摸不透、也不敢揣測老朱的心思,生怕哪句話說不對,就惹爺爺生氣了。

只怪朱元璋的心思太縝密了,性格太恐怖了,恐怖到他在爺爺身邊時,連喘氣都要小心翼翼的。在朱允炆的心中,朱標不僅是太子,更是和藹的父親,而爺爺就是一個鐵血帝王。

爺爺身上那股帝王特有的威嚴,讓朱允炆很不自在,曾一度很害怕。這也是朱元璋晚年最悲哀的地方,最親近的人都離開了自己,而自己投入心血最多的孫子,卻不敢真正地親近自己,始終和自己保持一段距離。

在老朱看來,如果放在過去,這種距離應該有的,但對於晚年的朱元璋來說,卻是一種折磨。朱允炆從來不會和自己說心裡話,也不敢和自己說。自己想找一個談心的人,都不容易,環顧一週,他忽然發現,昔日的兄弟好友要麼被自己殺了,要麼就不在人世了。

越老越孤獨,明朝朱元璋晚年有多悽慘,傳位給孫子卻留下一套僧袍

找一個能談心的人真的好難,所有的人對他都避之不及,唯恐自己大禍臨頭。每天等待朱元

璋的只有那個小心翼翼的孫子和一堆批不完的奏摺。

悲慘的童年,需要用一生的時間來治癒,這句話對於朱元璋來說,太貼切不過了。朱元璋的青少年生活在貧困、驚險和苦難之中,他的人生是不幸福的。年少時,世界帶給他的都是天災人禍,人世間的冷酷無情,沒有人能真正關心他,直到他遇到了馬秀英。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老朱的一生都是不幸的,不幸家破人亡,不幸淪落為乞丐、不幸出家當和尚,不幸被迫參加義軍,更不幸的是當了皇帝。在感情生活裡,他其實是痛苦的,這種痛苦是日積月累的沙漠,而馬皇后和朱標對他的愛僅相當於沙漠裡的一條河流,這點愛是無法讓沙漠徹底變成愛的海洋。

他很想過上普通人的生活,老婆孩子熱炕頭,但身為皇帝的他,有太多的身不由己,為了帝國的穩定,只能狠下心來,將功臣屠殺殆盡,卻嚇得親人離他而去,晚年落下一個眾叛親離的下場。

晚年的朱元璋,他心中的沙漠越來越多,多得讓他徹底感覺不到愛,甚至極度渴望愛。淒涼和孤獨貫穿著老朱的晚年生活,要風得風、要雨得雨的他,晚年每天只能享受別人對他的敬畏,嘆息著將要逝去的日子。

越老越孤獨,明朝朱元璋晚年有多悽慘,傳位給孫子卻留下一套僧袍

把國事交給朱允炆後,朱元璋也想要過退休生活,他本想出去走走,回老家看看,去大明各地轉轉,卻發現他自己已經離不開應天了,因為朱允炆根本無力承擔起這個龐大帝國的管理重任,只有他在應天,國家才能正常運轉。

雖然老朱是一國之主,經過一段肅清整頓後,掌握生殺大權的他,外表非常強勢,然而他內心卻極度缺乏自信,缺少愛,他拼命地工作也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空虛感,換取安全感。從起義軍發家的他,知道大元帝國是如何崩塌了,他能打下江山,自然明白別人也一定能從他手裡奪下江山,他對皇位非常沒有安全感,對大明的穩定也沒有安全感。

換句話說,他不信任任何官員,特別是那些跟他一起打江山的兄弟們,他們在老朱的心裡始終是個外人,是個打工仔。打工者是不會真心實意地為大明賣命的。

一生要強的朱元璋,並不是不懂得柔情,而是這麼多年來,他都是靠自己艱難生存,他沒有任何依靠,沒有任何東西能給他一絲安穩感,導致老朱的性格有缺陷,他缺少“仁愛”。

人越老越孤獨,越不自信,大明帝國在他手中感覺更加沉重,更加燙手;老朱並非權力控,他是苦怕了,擔心兒孫和百姓會跟自己有一樣的經歷,遭受一樣多的磨難。

在老朱生命的最後三年裡,他對身後事進行了縝密的安排。對於皇位的傳承,他不敢有任何鬆懈,他將所有可能的情況都考慮到了,甚至到生命的最後一刻,他不僅把愛留給了孫子朱允炆,還偷偷為他藏了一件僧袍。

為何為孫子留下皇位之後,還留下一件僧袍。

老練的朱元璋早已料到,朱允炆或許承受不住偌大的基業,大明的未來皇帝不一定是朱允炆的後代。讓他感到欣慰的是,經過幾十年的清洗和安排,他能對朱標、朱允炆構成威脅的人,全部除掉了。未來能夠篡奪大明皇位的人,幾乎都集中在這些兒子身上,未來的江山還是朱家的,對此,也沒有太多的擔心。

手心手背都是肉,有的兒子因他而死,他不能再平白無故地僅憑自覺就對剩下的兒子動手,雖然他們對皇位有威脅,但畢竟在父皇面前,他們並沒有表現出來。剩下的事,留給後人自己解決吧,萬不得已時,能讓朱允炆保住性命就行了。

越老越孤獨,明朝朱元璋晚年有多悽慘,傳位給孫子卻留下一套僧袍

安排完國事後,這位鐵血帝王還有自己的私心,他臨終時

還頒佈了一個特別殘忍的苛令,後宮中所有服侍過自己的女人,除了有子女外,全部都要為自己殉葬。

朱元璋也用這種方式希望自己死後不再孤獨寂寞。

朱元璋的一生,可以說是叱吒風雲的一生,他達到了權力的頂峰,利用手中的生殺大權為朱家除掉了眾多的潛在威脅,他表面上是風光,但晚年卻是如此悽慘,唯一能撫慰他心靈的馬皇后走了,被他寄予厚望的太子朱標也先離他而去,他大肆屠殺功臣,嚇得親人都遠離他而去,唯一跟在他身邊的孫子也是戰戰慄慄,跟他不親近。

一生殺伐果斷的朱元璋,在繼承人選擇上的猶豫不決,無疑他的內心是痛苦的,他不是沒有考慮到朱允炆的能力和可能的遭遇,他特意為未來皇帝留下一套僧袍,無疑也為朱允炆做了最壞的打算,看著親人之間相互殺伐,最痛苦的無疑是他自己。

此時的他,在滿朝文武大臣中,竟然找不到可以傾訴的人,離他最近的孫子卻也與他不親近。憋在內心的苦悶,無處發洩,由此可見,朱元璋的晚年是多麼悽慘。

朱元璋是無奈的,最是無情帝王家,一種高處不勝寒的孤獨,沒人會理解他的苦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