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往事之高句麗的前世今生

匈奴剛興起的時候,東胡經常向匈奴敲詐勒索,匈奴冒頓單于剛繼位的時候,東胡恃強向匈奴索要寶馬,美女,冒頓單于採用麻痺敵人的做法,對東胡的要求一一滿足,冒頓單于趁東胡王輕敵之際向東胡發動進攻,大破東胡。

從此,東胡部落聯盟瓦解。東胡各部成為匈奴的種族奴隸,剩下的分成了兩部分,以山為姓,居住在大鮮卑山一帶的叫鮮卑,居住在烏桓山一帶的,叫烏桓。

後來烏桓這一支,時間一長又覺得自己行了,又開始得瑟了,這時候正是東漢末年,他們的得瑟物件是曹操,這回可不是打一頓那麼簡單了,直接讓曹操給滅了,用一句文詞來形容就是:烏桓,從此消失在漫漫的歷史長河之中。

東北往事之高句麗的前世今生

而鮮卑則積聚力量,至西晉末年進入中原,從此鮮卑分化出的慕容、宇文、段氏、拓跋、乞伏、禿髮、吐谷渾各部,此外還有柔然、庫莫溪、契丹、室韋,蒙古等部紛紛登上歷史舞臺。

東北當時還有一夥人叫肅慎,根據資料記載,舜禹時期,肅慎族已與中原有了聯絡,舜的時候,

肅慎氏潮,貢弓矢,禹定九州,周邊各族,“各職來貢”的東北夷即有肅慎。

周武王時期,肅慎人入貢,“楛矢石砮”;成王的時候,肅慎氏來朝;康王的時候肅慎復至。

周人在列舉其疆土四至時曾說過:

肅慎,燕,亳,吾北土也。

可見遠在春秋以前,肅慎人已臣服於中原王朝。

史籍記載了肅慎的分佈區域,大體在今天長白山以北,西至松嫩平原,北至黑龍江中下游廣大地區。

肅慎族去哪兒了?

其實肅慎族依然在我們身邊,只不過是改了名字,肅慎在漢魏的時候改名為挹婁;北朝時為勿吉;隋唐為靺鞨,之後改為女真,滿族。

在東北的土著民族中,濊貊族是比較聰明的一個民族,最先建立了國家——扶餘國。

根據史料記載,西周時代濊貊族是周王朝的臣屬國。春秋時期齊桓公曾經發動過對濊貊的戰爭。

戰國時期濊貊族從事農業和漁獵業,黍成為濊貊人的主要食糧,周代的濊貊族進入原始社會晚期,過著定居的生活,因為開始過上農耕生活,所以濊貊族與遊牧民族相比,比較先進,他們在固定的區域內生活,開始建立自己的國家。

據《三國志。魏志。扶余傳》記載:

扶余,國有故城,名濊城,蓋本濊貊之地,而扶余王其中。

吉林市龍潭山下的古“濊城”是濊貊的活動中心。曹魏滅公孫淵後,發現濊貊庫有玉壁,圭,瓚數代之物,扶余王的印信言“濊王之印”是漢朝所賜。

濊貊族建立的扶餘國是中國東北地區第一個少數民族政權國家。

前朝王城在吉林省吉林市,後期王城在吉林省長春市的農安縣。那裡穀物豐盛,餘糧頗多,

後來新興的高句麗王國滅了扶餘國。

濊貊族人去哪兒?

隨著扶餘國的滅亡,

一部分濊貊人逐漸遷至其他東部地區,一小部分濊貊人遷至朝鮮半島。

經過幾次變遷,大部分濊貊人同東胡、肅慎、高句麗,三韓人融合同化了,濊貊族也就與歷史88了。

公元前37年,扶余人朱蒙建立高句麗,

於沸流水畔之,紇升骨城,就是今天遼寧桓仁五女山城,也有觀點認為在桓任縣城附近。

傳說朱蒙是扶余王室的庶出王子,其母可能只是一個侍婢,朱蒙因權力之爭,從北扶余出走,可能帶走了一個小部族,這也構成了日後高句麗的王族(桂婁部)。

那為什麼叫高句麗?

這個名字是怎麼來的?高句麗,《漢書》寫作高句驪,原本只是漢帝國諸多縣中的一個。

公元前107年,

漢武帝滅衛滿朝鮮,衛滿朝鮮本是漢屬諸侯國,為更好控制遼東地區和朝鮮半島北部,漢武帝設立漢四郡,

即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四個郡的總稱。

高句麗縣屬於四郡中的玄菟郡,

位置靠近鴨綠江。

東北往事之高句麗的前世今生

高句麗建國之初的國號可能不是高句麗,而是“卒本扶余”。

公元14年,“卒本扶余”佔領了新朝玄菟郡的高句麗縣,由此改稱“高句麗”。

高句麗是怎樣一步步地發展起來的?

公元3年,高句麗把都城遷到了今天吉林省集安市境內的“國內城”。

此後400多年高句麗政權,一直定都於此,有時候史書也把它簡稱為高麗,

這就導致了與後來朝鮮半島高麗政權的混淆。

東漢建立之後,高句麗不斷兼併周邊的邊疆政權,逐漸強大起來,到魏晉南北朝後,中原地區長期戰亂,使高句麗得以更加發展。期間高句麗向中原各王朝稱臣,還受到過曹魏和慕容鮮卑政權的兩次打擊。

427年,高句麗再次遷都,建都平壤。

從高句麗好太王繼位起,高句麗開始進入鼎盛時期,高句麗在六世紀達到鼎盛,其勢力範圍包括:吉林省的東南部,遼河以東,和朝鮮半島北部。

朝鮮人在半島南部建立的新羅,百濟兩國則在高句麗的重壓之下瑟瑟發抖。

東北往事之高句麗的前世今生

朝鮮半島,

在高句麗之前,朝鮮半島北部先後經歷箕子朝鮮、衛滿朝鮮和漢四郡,這三個階段。

箕子朝鮮是商王朝滅亡後,紂王的叔叔箕子率部眾北上遼東所建。

漢朝初年,燕王盧綰反叛,漢高祖派兵征討,盧綰逃奔匈奴,燕人衛滿,聚集親信1000多人逃至朝鮮,而後,雀佔鳩巢,建衛滿朝鮮。

漢武帝時期,漢朝國力強盛,四面開疆拓土,衛滿朝鮮偏偏此時找不痛快,經常收容漢地的流亡百姓,還阻礙鄰近真番等小國與漢朝通商朝貢,於是漢武帝派兵直接滅了衛滿朝鮮,設定了樂浪郡,玄菟郡,真番郡,臨屯郡,史稱“漢四郡”。

從箕子朝鮮到漢四郡,朝鮮半島都受到中華支配,只有南部一小部分是本土朝鮮人的領地。

大約與漢四郡同時,朝鮮半島南部,當地形成了馬韓,辰韓和弁韓三個部落聯盟,史稱“三韓”。

東北往事之高句麗的前世今生

西漢元帝建昭元年,高句麗人首領朱蒙建國,臣屬漢朝。新莽時由於王莽強制高句麗改名“下句麗”,高句麗不服,與新莽爆發戰爭。

兩漢更替之際,高句麗趁機佔據遼東和朝鮮北部,脫離了漢朝統治,後被東漢打回原形。

魏明帝景初元年,割據遼東的公孫淵,結聯東吳自立為燕王。魏明帝曹叡派司馬懿前去討伐,司馬懿平定公孫淵後,盡遷遼東人口到中原,高句麗趁機獨霸遼東,併發兵襲擊了遼東西部,結果又被曹魏給打回了原形。

五胡亂華時,高句麗再次崛起,然而又被前燕慕容鮮卑一頓狠揍,後來前秦苻堅滅前燕,高句麗這才緩過勁來。

大約與此同時,

扶余人的一部,南下與馬韓結合建立百濟國;陳韓吸收弁韓建立新羅國;朝鮮半島這才開始進入了高句麗,百濟,新羅三國並立時代。

隋朝建立之後,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兩朝四代帝王不約而同地大舉征討高句麗,一方面是高句麗佔據的遼東和朝鮮半島北部都是大漢故土,要收回來。

另一方面就是高句麗實力不容小覷,若當下不除,必為後患。

高句麗佔據的遼東雖是苦寒之地,之前一直被西邊的匈奴和南邊的漢朝壓制,但只要有機會拿下隔壁的遼西,那形勢就大為不同了。遼西的遼河平原農牧皆宜,是塊風水寶地,再往南走,穿過遼西走廊那就是華北大平南了,故而,一旦遼西走廊有失,中原王朝除了西撤關中和南下江淮,再也無險可守。而北方民族佔據華北農業區以後,中原王朝所面對的就不是來去如風,搶完就走的遊牧騎兵了,而是既有遊牧民族彪悍,又有農耕政權的國力的強大政權。

唐以後,契丹、金國、滿清皆崛起於東北,蒙古也是在獲得了金國故土以後才滅掉南宋的。因此隋文帝,隋煬帝,唐太宗,唐高宗,都不想看到東北地區有強國存在。鐵了心的要滅高句麗。

九世紀中期,大唐帝國風雨飄搖,黃巢起義軍席捲全國,在新羅農民起義也是如火如荼。

891年僧人弓裔參加箕宣領導的竹洲農民起義軍。

次年,弓裔轉投北原豪強梁吉手下。

同年,尚洲農民甄萱發動起義

897年弓裔叛離梁吉,割據自立。

900年甄萱自稱後百濟王,在百濟故土建後百濟國。

一年後,弓裔反梁吉自行稱王。

弓裔是新羅第47代王,憲安王的庶子,也有說是平民出身,反正他是新羅人,但

弓裔佔據的地方是高句麗位於朝鮮半島北部的故土,為更名正言順的統治臣民,弓裔自稱是高句麗滅亡時投奔新羅的高句麗報德王后裔,聲稱復興高句麗,定國號“高麗”。這才是朝鮮半島正宗的高麗政權

史稱“後高句麗”。

於是朝鮮半島進入了後百濟,高麗與殘存的新羅並立的後三國時代。

高麗又是怎麼統一朝鮮半島的呢?

朝鮮半島的後三國中,高麗雖沒有了遼東腹地的支撐,實力依舊居三國之首。

弓裔最有可能一統朝鮮,然而,弓裔猜忌好殺,導致眾叛親離。為部將王建做了嫁衣,

王建繼位後,同樣自稱高句麗的後繼者,定國號為高麗。

之後,王建滅掉後百濟與新羅,朝鮮半島進入高麗時代。

總結一下:

高句麗存在於建昭二年,到總章元年,王朝統治者姓高,是中國東北部扶余人建立的政權,高句麗鼎盛時期地盤東至日本海,西至中國遼河,北達吉林省琿春市,南到朝鮮半島漢江以北。

高麗,王氏高麗,存在於天授元年,到明洪武29年,王朝統治者姓王,勢力範圍大概是如今的朝鮮半島,和隋朝基本上沒什麼關係。

百濟,存在於西漢鴻嘉三年,到唐顯慶五年,又稱南扶余,王朝統治者姓扶余,勢力範圍大概在朝鮮半島西南部。

新羅,存在於西漢五鳳元年,到後唐清泰二年,王朝統治者包括樸,昔,金三個姓氏,勢力範圍大概在朝鮮半島東南部。

高句麗,百濟和新羅,很像東漢末年的魏蜀吳三國,都想當霸主,搶奪地盤,誰也不服誰,一有空就喜歡出兵幹對方。

數百年的時間裡,高句麗都是老大的地位,稱霸朝鮮半島之後,高句麗政權並沒有就此罷休,他們還將目光瞄準中國遼東地區,歷代國王的終身使命那就是開疆拓土。由於中原地區比較混亂,無暇他顧,因此,高句麗的版圖越來越大,當然,除了打仗之外,他們還接受中原政權的冊封,名利雙收,毫不耽誤。

隋朝建國之後,高句麗依舊沒有罷手,也沒罷手的意思,打仗幾乎成了高句麗人的日常工作。仗著天高皇帝遠,絲毫也不把楊堅放在眼裡,當時的高句麗王高元拉著契丹,靺鞨等東北的少數民族並聯合北朝的殘餘勢力,屢次派兵侵擾大隋,也不稱臣納貢,還和突厥暗通款曲,隋文帝忍無可忍派30萬水陸大軍前去征討高句麗。

結果還沒開打遇上極端惡劣的天氣,道路泥濘不堪,糧草無法供給,士兵在路上相繼生病,水軍又遇到嚴重的風暴,船隻受損嚴重,隋文帝只好收兵。

據史料記載,這次出征雖沒有爆發軍事衝突 路上死傷就接近20萬人。

隋煬帝上臺後三徵高句麗,每次都運用百萬軍隊,到最後都沒滅掉高句麗,大隋反而亡國了。

唐太宗上臺後依然不忘記要打高句麗,還御駕親征,雖勝利了,也沒拿下高句麗。

唐高宗文治武功雖比不上前三位,但在攻打高句麗的事情上一點兒也不含糊,最終聯合新羅滅了高句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