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補肝腎的方法和原理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零六。(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黃,脈之至也,大而虛,有積氣在腹中,有厥氣,名曰厥疝,女子同法,得之疾使四支汗出當風。”——《黃帝內經·五藏生成篇》

(接前文)

中醫學很有意思,跟天地自然之道是通著的。如果是山上沒有水,但是種樹種多了,山上的水就上來。為什麼呢?因為樹有一個吸的作用,所有的樹都有運送的根系從土壤裡邊吸收水分往上面走的這樣一個勢能。

所以一個山綠化的越好山泉就越好。

山泉不是從山頂上接了很多雨,有一個蓄水池往下流淌,它是所有植被從地下水源往上吸,吸上來之後再從地下水源泉眼裡從山上再往下流,這就是溪水。

也就是山綠化的越好,溪水流的就越好。要是一個山光禿禿的,大家想想還有沒有溪水,他就沒有溪水了。因為植物沒法從山腳下山地底下水源往上吸內在的地下水,就沒有這個勢能了。植物當中的木有一個作用就是把水源往上吸。樹在地表面的高度非常矮,比如也就兩三米高,它的地下根系有時候能蔓延到幾十米,都是從地下吸收營養物質,重點還要吸收水分。吸收完水分往哪兒走?往上走。

所以木就是帶著水一塊兒往上走,這就叫做肝腎同源,中醫學叫做肝腎同源。

所以腎虛的人眼睛也幹,為什麼呢?水不足了之後,肝開竅於目,肝氣就沒法得到滋潤,眼睛就乾澀。明目地黃丸也好,杞菊地黃丸也好,為什麼不是直接吃枸杞和菊花,得加上六味,加上六味之後就相當於把水給灌滿,然後再透過補肝,把水生髮上去,這個工作就完成得非常好。只是往上走,水源沒補足,生了半天沒什麼可生的,就相當於植物種在半山腰,底下的水源都沒接上,時間長了怎麼往上吸水,於是也乾枯了,就這道理。

所以我們在臨床上要補肝的時候就要滋腎,這是非常重要的一個治療的法則。

補腎的時候同時也要疏肝,補了腎之後要是不疏肝,水就是死水。

要是疏肝,當然有很多人肝氣並不是虛,這時候就不用。肝氣虛的人需要給他疏肝理氣,讓肝氣舒暢,然後幫助水源往上走。腎足了之後,肝氣要是通暢的話,腎水就能滋養上部,就能滋養眼睛、頭髮。腎還開竅於耳,還能滋養耳朵,耳聰目明,而且頭髮黑,頭髮比較茂密,這些都是歸功於腎和肝兩個髒都都得同時的這樣一個充足的狀態才行。到這裡就跟大家解釋的多一點,

我們再往後看,“而肝腎之氣上逆,是謂厥氣。且脾肝腎三經皆結於陰器,故名曰厥疝”。脾肝腎三經,足太陰脾經、足厥陰肝經和足少陰腎經,這三條經絡都經過陰器,就是生殖器這個部位。這樣一來的話,只要是脾出了問題、肝出了問題、腎出了問題,尤其是厥氣上逆這種情況,病名就叫做疝。疝一般是圍繞陰器,在古代來講,疝大多數情況下指的是陰囊有點腫,尤其是腹股溝這個地方。

我們現在就知道了,就是腹股溝這裡的膜沒有完全把臟器兜住,漏了一道縫或漏了一個孔,腹腔內容物就往下沉,沉到陰囊裡面去,陰囊就腫了,非常疼,這就是疝氣。

有的時候不見得有器質性病變,

中醫學有時候不見得有器質性病變,但是有疼痛,有這種往裡往下撐、往下墜或者往上撐的這種疼痛感的這種病也叫做疝。尤其是匯聚在陰器周圍的,這也叫做疝。

所以這個地方張介賓就把這一段給分析清楚了,既有脾的問題,也有肝的問題,還有腎的問題,而且這個氣是往上逆的,

所以這種病就叫做厥疝,而不是叫脾痺。

大家注意,前面都是痺,又是心痺、肺痺、肝痺,後面還有腎痺。但是到了脾這裡就不是脾痺,叫做厥疝,大家把這個名字記一下。這是張介賓的註解。

我們再看《素問直解》裡邊的註解∶“腹中,脾部也,有厥氣,乃木受土克,土氣厥逆而不達也,土受木克,故不名曰脾痺,而名曰厥疝。

(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

疝,肝病也”。《素問直解》裡邊講的也是我剛才講的這個道理,就是木克土,木氣厥逆,不能疏達。

這個時候土氣受木氣所克,因此不能調達,氣就不能執行通暢。

不是土本身自己把自己約束住,而是受了木的約束。所以這個地方就不能叫做脾痺。某個痺都是本髒約束本髒。

我們之前講的肺痺、心痺,肝痺,講的都是本身的氣積在其中。“診曰∶有積氣在中,時害於食,名曰心痺”,這就是本身的氣鬱在那裡不能宣通。還有肝痺,得之寒溼,這也是本身的閉塞不通。這個地方不是本身的問題,是脾弱了之後肝木的問題,肝木克伐。所以這時候不能叫做痺,而且病來源於肝,疝這種病主要是肝木出問題,所以這個地方就叫做厥,又叫做疝,兩的合在一起叫厥疝。一方面有厥氣,第二方面有疝在裡邊,所以就叫做厥疝,是這樣一個意思。

(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五百零六。(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宣告: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宣告:本文作者

彭鑫,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