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寒冬更考驗慢阻肺病患者的是心理出現“感冒”

每每說到健康,我們總是會自然而然地想到身體,但其實不良的心理因素直接影響疾病的改善和預後。慢阻肺病作為一種病程較長、遷延全身的疾病,極易合併焦慮、抑鬱,前不久我們的患者群裡好多病友聊起了自己的心路歷程,也有病友希望能科普一下如何安撫疏導焦慮情緒。

比寒冬更考驗慢阻肺病患者的是心理出現“感冒”

今天我們採訪到了中日醫院康復醫學科主管技師(語言治療師)、中級心理治療師葛麗君醫生。

越來越多的臨床及實驗證據證明慢阻肺病也是一種身心疾病

葛醫生介紹,慢阻肺病患者因患病時間長,病程遷延,反覆急性加重,無法完全治癒,體力和社會活動受限等因素,病人極易出現焦慮、恐慌、抑鬱、絕望、 甚至拒絕人際交往等負面情緒和反常行為。

雖然目前慢阻肺病合併焦慮抑鬱的發病機制仍不明確,但已有越來越多的臨床及實驗證據證明慢阻肺病也是一種身心疾病,許多患者在急性期與緩解期都普遍存在著明顯的焦慮抑鬱。

慢阻肺病患者達到焦慮或抑鬱障礙標準的可能性是普通人群的2-5倍,而且也比具有其他慢性疾病的患者更容易發生焦慮和抑鬱,這種關係很可能是雙向的。

焦慮、抑鬱作用於慢阻肺病患者也會導致其精神心理異常,社會情感連線障礙,一定程度上加重喘息、氣促,引起患者過分關注,甚至誇大一些主觀症狀,產生煩躁及恐懼心理,形成互相加劇的惡性迴圈。

認知決定行為,錯誤的認知觀念勢必會讓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

葛醫生介紹,認知理論會認為,情緒不是所發生的事情導致的,而是源自於本身對周圍及自身事件的態度、理解、評價、看法。錯誤的認知觀念會提供消極的證據,使之更加穩固和隱蔽,進而促使心理問題越來越嚴重,難以糾正祛除。

目前臨床對於這類患者的干預主要採用的是

認知行為療法

。簡單來說就是透過找出導致產生消極情緒和不合理行為的錯誤認知,來糾正固有錯誤的觀念以及這種錯誤觀念形成的認知過程,並使其改變到正確的認知方式上來。

舉個簡單的例子,慢阻肺病患者典型的呼吸模式就是短平快,那當你瞭解認識到這一點,呼吸出現短平快的時候就不會過分焦慮緊張,首先認識到自己患病的事實,瞭解這個疾病的特點,再來尋求改變的方法,是該藥物治療還是進行呼吸康復,還是進行放鬆練習,只有擁有正確的認知才能從根本上改變你的行為。

臨床上,很多患者容易胡思亂想,甚至有的患者會糾結“我為什麼就得這個病了”,比起“你要放鬆”“不要焦慮”這些蒼白的話語,周圍人也要明白病在患者身上,他不可能不焦慮不擔心,那不如引導告訴患者該如何去做,讓患者從認知觀念上做出改變,做到知己知彼,也才能放下空擔心。

所謂心理治療,其實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首要的一步就是要正視自己患病的事實

葛醫生介紹,臨床上很多患者,特別是一些個性要強比較敏感的患者,有很強的病恥感在。他們生病以後不願意讓人知道,不想讓別人發現,有時候很小的一件事,比如跟人說話會喘,對方處於好心問他怎麼了,是不是生病了,他會非常不舒服,覺得自己跟正常人不一樣,發展到後續會越來越不願意跟人交流,拒絕社交,變得沉默寡言。

有的患者會因為自己佩戴氧氣管覺得自己跟人不一樣,不願意出門,還有一些患者,會覺得自己是家庭、兒女的拖累,所有這些都會加重焦慮抑鬱情緒。

不管是鼓勵患者社交還是發展興趣愛好,

心理治療其實是一個自我救贖的過程,那認知行為療法的第一步就是要讓患者瞭解自己的病情,接受自己已經患病這個事實,

只有在接受的基礎上才不會逃避,去找解決方法。

葛醫生補充,我們常說運動學習是終身,那掌握認知行為療法也是一個習得過程,也需要去學習,就像年輕時候碰到問題去解決問題一樣,一點點積攢自己的內心能量,去消除這種落差感、病恥感,學會如何與疾病共存。

同時,如果患者出現焦慮抑鬱的情況,也會一併教導患者家屬,不需要刻意地去勸慰,很多時候陪伴就好,讓患者做力所能及的事,不要把他當病人。在科學的指導下,如果能夠做力所能及的家務讓他覺得自己很有價值感,那也會消除他的病恥感。

壞情緒就像“感冒”,是可以自己調節還是需要尋求專業的心理幫助。最後給大家附上了

漢密爾頓抑鬱量表

,(點選→http://doctor-network。com/Public/LittleTools/372。html進行測試)作為臨床上評定抑鬱狀態時應用得最為普遍的量表,方法簡單,標準明確,可以自我檢測一下。

作為一種慢性病,大多數患者在住院期間,都能接受到及時有效的護理,病情也相對穩定,真正要面臨的挑戰在出院以後,如何做好病情的監控,常見的疑惑又哪裡尋求解答……

本週六(8月6號)《幸福呼吸》——讓生命成其美麗科普直播節目,我們將邀請

中日醫院呼吸中心主治醫師韓騰大夫

一起來跟大家聊聊

“慢阻肺病患者睡不著怎麼辦?”

屆時有問題的讀者可以線上提問,也可在本文評論區留言,我們會收集整理安排在節目裡。

比寒冬更考驗慢阻肺病患者的是心理出現“感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