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州文化」趙縣歷史《話說趙郡李氏》作者:趙縣文史專家賈國鎖

李姓是當今世界的第一大姓,總人數已超過一個億。李姓歷史悠久,源遠流長,為我國曆史上影響最大的姓氏之一。它的人文初祖亦為黃帝軒轅,司法鼻祖皋陶(gāo yáo)則為其血緣始祖,商末周初的李利貞為其得姓始祖。老子李耳為見之正史的第一位李姓人,因此被稱之為李姓的“正史始祖”。隴西李氏和趙郡李氏為組成李姓的兩大系源。戰國時期,李耳的四世孫李兌曾任趙國國相而居趙,《北史》與《新唐書》記載:李兌的六世孫李崇、李璣兄弟始分隴西、趙郡二房,李崇任隴西郡守,其後世定居隴西,李崇即為隴西李氏始祖;李璣和他的兒子李牧定居趙郡,則被尊之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趙郡是李姓的郡望之一,郡治在今河北省趙縣。成書於唐高宗顯慶四年(659年)的《北史·三三》載:“案(按)趙郡李氏,出自趙將武安君牧。當楚、漢之際,廣武君左車則其先也。”廣武君李左車葉落歸根葬趙郡平棘縣西,他生有三子:李常、李伯、李遐。老大李常一系一直居趙郡,為父守墓;老三李遐,其孫李秉,字世範,時任潁川太守。潁川在今河南許昌市一帶,出於任職之便,李秉便把家搬到了潁川,從而,使河南有了趙郡李氏的族人。

西晉惠帝年間,李牧十九世孫李楷“避趙王倫之難”,“家於平棘南”。“自(李)楷徙居平棘南,通號‘平棘李氏’。”李楷生有五子:李輯、李晃、李芬、李勁、李睿。兄弟分房而居,從而形成了南、東、西三祖房。李輯與弟李晃居巷南,共稱南祖;李芬與弟李勁居巷西,共稱西祖;李睿居巷東,而稱之為東祖。平棘李氏的南、東、西三祖房,人才濟濟,丁壯族顯,而成為趙郡李氏的主幹,因此最初的趙郡李氏即指“晉趙郡李楷”的平棘李氏,後來才形成廣義的趙郡李氏。

自李牧定居趙郡之後,隨著家族的發展壯大,其族人不斷外遷另立門戶,而首先遷出的則為李牧的弟弟李齊。漢景帝時期,李齊為西漢的封國中山國的國相,遂遷居於中山(今河北省定州市)。李齊的十三世孫李寶,曾任後漢玄菟(今朝鮮咸鏡南道、咸鏡北道以及中國遼寧、吉林省西部一帶,郡治在咸鏡南道境內)都尉,又把家遷徙到襄平(今遼寧遼陽市),於是就形成了趙郡李氏的遼東房。李牧的十一世孫李就,為後漢會稽太守,封高陽侯,遂把家搬到了江夏(今湖北武昌、河南信陽一帶),他的後人即被稱之為江夏房。李牧的十四世孫李頡,任後漢博士,始居漢中南鄭,為趙郡李氏漢中房始祖。趙郡李氏南、東、西、遼東、漢中和江夏六大房系子孫自強不息,競相發展,迨至北魏入主中原,仕魏以顯,鐘鳴鼎食,滿門簪纓,終成望族。《資治通鑑》載:“時趙郡諸李,人物尤多,各盛家風,故世之言高華者,以五姓為首。”胡三省注云:“盧、崔、鄭、王並趙李為五姓。”《新唐書·高儉傳》載:“後魏隴西李寶、太原王瓊、滎陽鄭溫、范陽盧子遷、盧渾、盧輔、清河崔宗伯、崔元孫、前燕博陵崔懿、晉趙郡李楷,凡七姓十家……後魏太和中,定四海望族,以(李)寶等為冠”,七姓十家成為當時的頂級名門望族。趙郡李氏家族枝繁葉茂,人才輩出,帝王將相、皇后王妃比比皆是,文人雅士、猛士良將燦若繁星,粗略統計,這個家族先後誕生了43位宰相、兩代皇后、11位王妃、200餘名進士以及越南李朝9代皇帝。

南祖房李輯,子孫甚微。其弟李晃有子名李義,為燕司空長史。李義有子李吉,為東宮舍人。李吉之子李聰,官至尚書郎。李聰生有二子:李真、李融。老大李真官至中書侍郎,其孫李義深“學涉經史,有當世才用”。李義深弟李同軌,“學綜諸經,多所治誦,兼讀釋氏,又好醫術”。李同軌弟李幼廉“以其蒙幼而廉,故以名焉”。李義深族弟李神威,幼有風才,傳其家業,粗通義訓,又好音樂。族人李翥,弱冠以文章知名,待詔文林館。李義深子李騊駼有才辯。李騊駼子李政藻,明敏有才幹。其孫李遊道,在武后時拜為宰相。騊駼五世孫李陽冰,精於小篆,圓淳瘦勁,被譽為李斯之後第一人,號稱“筆虎”。有唐一代,南祖房名相滿門,李敬玄、李日知、李藩、李固言、李紳、李元素,世代榮顯。李陽冰的後人明代李棠,清正廉明,離任時寸草不取。

西祖房李勁,字少黃,為晉朝治書侍御史。他生有二子:李盛、李隆。老大李盛官拜中書侍郎,曾孫李詵,與東祖房李靈等天下才俊一起被徵召為中書博士。李盛的八世孫李懷遠,好學善屬文,在武后時任宰相;李盛九世孫李乂,和兄弟尚一、尚貞合著《花萼集》傳世。李勁的第二子李隆為阜城令,其十一世孫李巽,聰明好學,善於理財,曾任鹽鐵使。李隆十世孫李棲筠,好讀書,知識廣博,天下士人都很推重,李棲筠子李吉甫與孫李德裕都是唐代名宰相,父子宰相為西祖房增輝添彩。後唐宰相李愚簡樸清貧。李德裕之子李渾後人李崧五代時也官至宰相,其後裔李公蘊於公元1009年建立越南李氏王朝,歷經九代君主,共216年。李崧族侄李昉為宋初宰相,曾主持編纂宋代三大類書《太平廣記》《太平御覽》《文苑英華》。宋代宰相李迪剛正亮直,明代救時宰相李賢韜光養晦,為著名民族英雄于謙平反昭雪。

東祖房人丁興旺,最為昌盛。東祖李睿,字幼黃,為高平太守,封江陵寧公。其子李勖,為頓丘太守。李勖有子名李頤,為高陽太守,封武安公。李頤有四子:李勰、李系、李奉、李曾。李勰恬靜好學,有聲趙魏間,其子李靈為天下名儒,太武帝徵天下才俊,李靈與族叔李詵、族弟李熙、博陵崔綽、范陽盧玄、渤海高允等俱被徵召,拜為中書博士,以學優選授皇帝經。李靈的曾孫李瑾淳謹好學,李瑾從弟李元忠為北齊的奠基人之一,李元忠子李搔聰敏有才藝。李靈另一曾孫李渾,修撰《麟趾格》,博通國典朝章。其子李湛,涉獵文史有家風。李渾弟李繪為中書侍郎,儀貌端偉,神情朗雋。素長筆札,風采卓然。李繪弟李緯少聰慧有才學。當時北齊都城鄴下為之語曰:“學則渾、繪、緯,口則繪、緯、渾。”四人均出任過聘梁使,時人稱為“四使之門”。李靈侄孫李宣茂,為中書博士。宣茂玄孫李德饒,少聰敏好學,事親以孝聞。宣茂曾孫李公緒性聰敏,博通經傳,雅好著書。弟李概少好學,編修國史。李公緒孫李守素,唐初秦王十八學士之一,尤工譜學,人稱為“肉譜”。李靈六世孫李知本涉經術,事親篤孝,兄弟和順。李勰弟李系,其子李順博涉經史,有才策,知名於世,拜中書博士,歷任北魏侍中、鎮西大將軍、太尉公、高平王、諡曰宣王。李順長子李敷性謙恭有文才,遷散騎常侍、南部尚書、中書監,領內外秘書,襲爵高平公,朝政大事無不參議。李敷弟李式學業知名,李式弟李弈美容貌有才藝,李敷兄弟敦崇孝義,為北州所稱美。李式子李憲,清粹善風儀,好學有器度。李憲子李希宗,儀貌雅麗,涉獵書傳,以人望兼美而深見禮遇,其女李祖娥為北齊文宣帝高洋皇后。李希宗的弟弟李希仁,有學識。李希仁弟李騫,博涉經史,文藻富贍。李騫弟李希禮,修起居注,定禮律。希禮子李孝貞少好學,能屬文,北齊時與安平李德林、范陽盧思道、河東薛道衡皆以辭藻著聞,歷北周至隋,鹹見推重。孝貞六世孫李端,馳名都下,為“大曆十才子”之一,其叔李嘉祐詩風麗婉,有齊梁風。李端子李虞仲也善作詩。孝貞弟李孝基,亦有才學,風詞甚美。弟李孝威,有學識,修起居注。孝威四世孫李華,為著名散文家,與蕭穎士齊名,世稱“蕭李”。李華與蕭穎士、顏真卿等共倡古義,開韓愈、柳宗元古文運動之先河。族子李翰文章精密。族子李觀文章與韓愈不相上下,同為龍虎榜同年進士。李系八世孫李嶠、十世孫李絳,都是唐朝名宰相。李系弟李曾任趙郡太守,以善治著稱。李曾子李孝伯博綜群言,美風儀,為北魏宣城公,時稱“有一孝伯足理天下”。孝伯兄李祥學傳家業,位中書博士。李祥子李安世幼而聰悟,美容貌,首倡均田之制。李安世子李瑒頗有文才。李瑒弟李謐少好學,博通諸經,周覽百氏。李謐弟李鬱博通經史。李謐(鬱)子李士謙博覽群籍,扶困濟貧。東祖之後還有一位李諤,隋朝的南和公,好學善屬文,首倡改革文風,為古文運動先驅。其子李爽,官至左金吾衛將軍。李爽的玄孫李珏,唐文宗時,官至宰相。宋代宰相李沆正大光明,人稱“聖相”。

遼東房李寶定居襄平,生子李雄,曾任車騎長史之職。李雄之子李亮,為原武令。李亮子李敏,為河內太守。李敏之子李胤,在晉朝官至司徒,封廣陸侯。李胤之孫李志,為陽平侯,襲爵廣陵侯。李志有弟,名李沉,李沉孫為李根,李根為後燕中書令。李根玄孫李弼為北周名將、八大柱國之一,李弼玄孫李密曾為瓦崗寨寨主,一代梟雄。李弼的五世孫唐代三朝元勳李泌,被史學家稱之為“中國八大名相”與“十大謀略家”之一。

江夏房始祖李就生子李通,跟隨曹操南征北戰,立下赫赫戰功,被追贈為剛侯。李就的九世孫李重少好學,有文辭。李重之子李先為北魏三朝元老。李重之弟李矩,曾任江州刺史,李矩之妻為著名書法家衛夫人,生子李充,為文學家、圖書目錄學家,首倡經史子集分類法,善楷書,為中書侍郎。李充從兄李式,有美名,善楷隸,曾任東晉侍中。李充下傳八世,為李元哲,徙居廣陵(今江蘇揚州市),生子李善,博學淹貫古今,著《文選注》成為後人學習《文選》的範本。李善之子李邕,擅長行書,被稱為“翰林六絕”,文章天下聞名。李元哲玄孫李鄘,為唐憲宗的宰相,李鄘之孫李磎,是唐昭宗的宰相。李磎一生好學,家中藏書萬卷,世號“李書樓”。其子李沇也有俊才。

漢中房始祖李頡定居漢中後,其家族不斷繁衍。李頡之子李邰,官至司徒。李邰生子李固,官至太尉。父子皆為“三公”高位。李固十三世孫李德林,為隋朝內史,封安平公。其子李百藥襲爵安平公,修纂《北齊書》;李德林之孫李安期,為唐高宗時的宰相。

中唐之後,李氏族人大量向心型遷移到京師長安和東都洛陽一帶。後來隨著北宋的滅亡,馬背民族的南進,趙郡李氏也隨之分崩離析,落難各地,作為一個大家族已是聲微聞寂,但其族人隨遇而安,落地生根,與當地人民一起創造著歷史,憧憬著未來。如今它的後裔遍佈大江南北,甚或遠涉重洋旅居海外各地。

趙郡李氏曾經對我國曆史的發展演進產生過某些重大影響,發揮過某些積極作用,它是歷史留給我們的一筆特有的寶貴文化遺產。

一、趙郡李氏後裔枝繁葉茂。時至今日,粗略估計,它的後人不會少於數千萬。而且還遠不止此,自上世紀三十年代著名歷史學家、古典文學家、語言學家陳寅恪大師,爆出李淵、李世民等李唐皇族並非出自隴西李氏,而實為趙郡李氏後裔的論斷後,越來越多的史學家都逐漸認同陳先生的觀點,如原西北大學校長、中國思想文化史專家張豈之主編的《中國歷史》載:“李唐祖上原籍趙郡。”華東師範大學終身教授、博士生導師王家範等編撰的《中華古文明史詞典》、陝西師範大學文學院辭書編纂研究所所長白玉林教授等主編的《唐史解讀》等著作以及陝西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斯維至的《隋唐的民族統治及其姓氏》等文章,都認定李唐為趙郡李氏之後。甚或就連隴西所在地的甘肅省地方史志學會會長、文史學家張克復也認為:唐高祖李淵雖自貫狄道,但實際祖籍趙郡。如此趙郡李氏的後人將會達一個億。挖掘和開發這一歷史文化資源,必將起到凝聚人心,團結奮進,共創美好未來的巨大作用。

二、趙郡李氏在歷史上曾發揮過重要作用和做出過重大貢獻。趙郡李氏後人建立越南李氏王朝,統治越南200餘年,對越南歷史的發展演進起過巨大作用。

北魏李安世首倡均田,為我國封建土地制度改革的先聲,歷來為開明的統治者所繼承,就是近代孫中山先生的“耕者有其田”也與它一脈相承,而且它對我黨主導的土地改革也有一定的借鑑作用,因此它的意義和影響極為深遠。

“趙郡洨河石橋,隋匠李春之跡也”,隋代大工匠李春設計建造的趙州橋,不僅是中國,而且是世界現存最早、儲存最好、科技水平極高、藝術形象極美的大型石拱橋,在國際建橋史上佔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它單孔跨度之大,為古代橋樑之首,它首創的“敞肩拱”結構形式,構思精巧,為世界建橋史上一項極其偉大的創舉,對後世橋樑建築產生了巨大而深遠的影響。

唐代李陽冰不僅是一位“李斯之後第一人”的大書法家,更為重要的是他儲存整理編纂了詩仙李白的萬卷手稿,並結集為《草堂集》公諸於世,使李白詩作得以傳世,因此可以說沒有李陽冰,就沒有中國文學史上的李白,而使中國文學史大為遜色。李陽冰這一偉大貢獻,將永垂史冊。

唐代李吉甫成書於元和八年(813年)的《元和郡縣誌》,是我國現存最早的輿地總志,在它成書的一千多年裡,歷代全國或地方性方誌,基本上都繼承了其編纂方法和體例,李吉甫為我國地理學和方誌學的發展做出了卓絕的貢獻。

三、趙郡李氏文化,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一筆寶貴的精神財富。縱觀趙郡李氏的榮辱沉浮興衰歷史,剔除其封建地主階級腐朽思想的糟粕部分,它的積極健康向上的忠君愛國、居官以能;與時俱進,開拓創新;以儒傳家,以文興族;文韜武略,文武兼備;自強不息,奮發進取;清廉剛直,勤政憂民;誠實淳厚、重信守義;尊老愛幼,扶弱濟貧等思想、精神與品德,仍有很強的現實意義,值得我們學習和發揚光大。弘揚趙郡李氏的傳統文化,陶冶我們的情操,必將會促進經濟社會各項事業的發展。

四、趙郡李氏作為一個龐大的家族雖然早已消失,但在歷史的長河中,形成了大量與其相關的成語典故,這些歷史文化的智慧結晶,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因此與其有關的成語典故也是留給我們的一筆寶貴財富。筆者從十八部有關書籍和二十四史中,搜尋出與其有關的成語典故800多條,這從一個側面,折射出趙郡李氏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和地位。

趙郡李氏猶如一股涓涓清流,匯入奔騰不息的歷史長河之中,由戰國一直流淌到今天,一個個真實的歷史人物組成了一部跌宕起伏的家族史,雖然其中少了夢幻離合的神光,卻多了幾分堅實可信的情節。“人生如夢,一時多少豪傑”,然而“俱往矣,數風流人物,還看今朝”。 “李雖舊族,其世唯新 ”,趙郡李氏的後人,不斷創造著歷史,演繹著不同凡響的新故事,在此,我們也誠心誠意地祝願他們繼往開來,厚積薄發,華堂煥彩, 日久彌新, 為圓中華復興夢做出更大貢獻。

這正是:

趙李子孫遍天涯,

文韜武略保國家。

更願後人多奇志,

光宗耀祖興中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