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嶗山:沈鴻烈與梯子石

行走嶗山:沈鴻烈與梯子石

梯子石故道

交通對於旅遊風景區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德佔日據時期的嶗山雖經外國人初步開發,但道路大多仍崎嶇盤曲,山間小路則更是荒僻,嚴重製約著自身的發展,沈鴻烈治青前後,這種情形得到了改善,從眾多的記載中我們可以看出,修築道路無疑是沈鴻烈開發嶗山最重要的功績之一。如1934年《

青島市政府行政紀要

》中記載:“大河東至荊條澗一段,就原有道路加寬,修汽車路,北上至迷魂澗修人行道。”大河東村與巨峰遊覽區、嶗山林場相連,旅遊資源潛力巨大,政府將其原有的道路加寬、修築汽車路,為旅遊資源的開發奠定了基礎。不僅通到嶗山的公路多經修整拓寬,山中亦修築了許多石階、石桌、石凳供遊客登山遊覽、觀賞休憩,《青島市政府行政紀要》中記載:“小平嵐至太清宮之人行道,應將沿途石崮開去,添修路面及臺階,並擇風景最佳處,如梯子石、八水河東岸及山神廟等處,添置石凳石桌,以利遊人觀賞休息。”山中的石階路,有的是從山石上直接開鑿出來的,有的地方是人工鋪設的,還有的地方用原木及石塊砌成,這些各式各樣的臺階路,初建成時供山民行走、遊客登山遊覽,現在則多成為山中一景,供遊客欣賞,譬如青山水庫至明霞洞一段石階路、大平嵐至埡口之間的石階路等。在這些石階路中,最有名的要數嶗山南線

東起青山口西至大平嵐的梯子石

行走嶗山:沈鴻烈與梯子石

梯子石

梯子石故道寬約2米,全長10公里,共有2700餘級臺階,主體均在嶗山的太清區。此段梯子石沿山巒起伏,山脈是從

天門峰

而來,其東南支餘脈蜿蜒陡插入海,形成了一個險峻無比的高嶺,必須越過此嶺,方可到達上清宮、太清宮一帶。因上下嶺之路豎立如梯,故名“

梯子石

”,又稱“

天梯

”,但這陡峭之路也有平緩處,相比驚險處環境較為清幽、路途更為盤旋曲折。在環海公路開通之前,梯子石是流清河至青山村、上清宮、太清官的主要山路,是舊時嶗山南部東西向的主要通道。

行走嶗山:沈鴻烈與梯子石

梯子石(網圖)

這段梯子石其實擁有著很長的歷史,據史料記載,此路自明清年間已有雛形,當時的梯子石還是雜草叢生的山間小徑,過去到太清宮只有水路和北路,而居住在嶗山南麓麥窯村的太清宮佃戶要想到太清宮,只有翻越梯子石所在的險峻高嶺。攀登上豎立如梯的梯子石後到達嶺頂,可見嶺頂巨石,所餘之路窄僅容足,人行此處,必須從石上爬行而過,俯視大海,驚險之極,故將此石名“

閻王鼻子

”,意為由此走過,其驚險如同摸閻王鼻子(後來此石被鑿去)。清光緒五年(1879)舉人林鐘柱人所撰《梯子石記》,詳盡地敘述了此地的兇險:

山不險不奇,遊不惡不快,窮遊者莫不知之。梯子石者,亦名天梯,在嶗之東南,舊以險惡著。辛卯季春,餘遊九水畢,復轉而遊此。過麥窯,尋山麓而上。面危峰,臨大海,雖稱天險,然猶樵牧所歷之徑也。行數里,忽值山,亂石磊砢,荊榛滿目,似洪荒以來,從無遊屐踐之者。折而下,復登兩山,其勢較前尤峻。再一山,石崩谷裂,虎狼所不穴,猿鶴所不到,山精木魅所不遊。三巖橫出,如蛟龍揚鬣,與霹雷角鬥於空中,是為天門頂。舉目周視,無足跡可尋,乃先懸帶其下,而墮於石底。神情恍惚,幾疑去天尺五。再半里,即至梯子石。上之無可登,下之則怪石齒齒,倒垂大海中。一側足即隨波叵去。其中一線直下,絕壁千仞。石莫能自立,鳥莫能自飛。即欲痛哭寄書,而天空地窄,四顧無人,思問一樵夫而不得。俯窺之,下有微光圓明如鏡。側身入,眾石支一石,翱翔甫定,銜尾臥其上。人從隙中過,約略數十步,仰見青天,忽成異境。疾趨下,渡八水河,攀松杉而上,至其巔,海水如綠玉,則太清宮之西峰焉。一片空明,千山紫翠,彷彿更始餘民重睹漢儀。既出險,神稍定,乃逐步回顧而望之。

行走嶗山:沈鴻烈與梯子石

梯子石記石刻

這段石刻位於

梯子石東端

,長約3米,1980年春,由即墨人

修德

書,讀完此記,便會對梯子石有一大致的瞭解。文中記載梯子石向以險峻難行著稱,究竟險到何種程度呢?文中所謂“

虎狼所不穴,猿鶴所不到,山精木魅所不遊

”“

上之無可登,下則怪石齒齒,倒垂大海中,一側足即隨波叵去。其中一線直下,絕壁千仞,石莫能自立,鳥莫能自飛

”的描寫,將梯子石的險惡渲染得淋漓盡致,讀之令人生畏。然而雖為天險,梯子石仍是農戶樵牧的必經之路。

沈鴻烈向來重視體育及民眾的身體素質,鼓勵市民登山,他曾在其《嶗山環遊記》中寫道:“遊山與國民之修養有大關係。習於攀巖涉水、冒雨凌風,則體格日臻健康、而膽氣自壯;習於雲光離合、景物雄奇,則思想日臻美化而心境自超;登山須賴自力,故足以養成獨立自尊之心;登山並須結伴,故足以養成愛群合作之習。”因此,他下令在嶗山中修築了許多石階以供遊客、市民登山。1934年,青島市政府對嶗山道路進行修整,決定以“

以工換賑

”的方式修建這條最為險峻的梯子石,以供遊客遊覽嶗山南線。施工期間恰逢沈鴻烈考察嶗山,沈便專門抽出時間去勘視梯子石的施工,他於《嶗山環遊記》中提到:“(十月卅日)······九點,自流清河乘山轎,循海濱嶺上行,勘視梯子石一帶路工。梯子石,為嶗山著名險道,懸崖傍海,舍此無路可通;而坎坷崎嶇,一再起伏,行者稍一不慎,即有下墜深淵之虞。就舊道展寬為二公尺六,山坡概以條石作成階段,總計二千數百級;昔之蛇行蟻附者,今得闊步其間矣。”原來驚險的羊腸小道重修之後能夠闊步其間,可見經過沈鴻烈的重修,不僅為遊人,也為當地百姓帶來了極大的便利。

梯子石雖然驚險,但其北面有層巒疊嶂的高山,南面是蔚藍的大海,獨特的地形,曲折蜿蜒的道路,尤其是其驚險處,對喜歡探險的遊客仍不乏吸引力。站在《梯子石記》石刻處,可向南眺望見波濤洶湧的大海。自然美景與文化資源完美地融為一體,可謂風景獨特,氣象萬千。後來隨著環嶗山公路的建成,今天這條當年嶗山南線的主道已很少有人走了,但是,梯子石作為歷史的見證,至今仍與沈鴻烈的名字緊緊聯絡在一起。

轉自劉懷榮《沈鴻烈研究》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