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入手佳能R6差不多有兩年時間了,作為7D時代過來的佳能老使用者,我對佳能一直不離不棄,倒不是因為產品好用,而是我不太喜歡換門帶來的各種麻煩。

7年5D3老使用者換了R6,無論是拍攝照片還是影片,都是質的提升,尤其是和1DX3同底的高感表現,把老5D3秒成了渣。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當初選用佳能R6一方面是預算不夠,另一方面相對於R5的影片拍攝能力,R6被刀的部分我並不是太在意,後續使用中R6過熱比R5還要嚴重,可以說一開機就開始了過熱倒計時,每次拍攝都要精確計算時間。期間也考慮過增加一臺C70或者置換一臺R5C,但是這兩臺裝置成本都太高了,對我這種非專業人士來說功能也有些多餘,這個時候佳能推出了R7半畫幅專微,4K下不過熱,同時和R6共用電池鏡頭,對我來說非常合適,引數方面也保留了CLOG3和422 10bit,核心引數沒有太多縮水。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我選擇R7,一方面我已經有了三支RF原生卡口的鏡頭,第二是R7和R6畢竟是同門師兄弟,色彩方面兩者基本可以說是一致的,R7缺半畫幅鏡頭的前提下我還有一隻RF15-35超廣角,搭配R7使用等效24-56,綜合來看沒有選擇其他品牌的動力。

我並不推薦其他人選擇R7,一方面是佳能鏡頭群短缺,雖然可以透過轉接EF鏡頭來實現,但終究不方便,第二是這個價位,R7綜合性能也比較中等,富士和松下一些效能比它能打的機器也很多,沒必要選擇R7這種半幅RF鏡頭都沒太多的型號。

簡單開箱+使用體驗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不得不說這個外觀真的是老氣橫秋的,非常祖傳的佳能,幾年前的奧林巴斯、富士、包括松下的外觀都可以把佳能吊起來打。

正面最顯眼的地方莫過於增加的自動/手動對焦切換開關,對於使用一些不具備對焦開關的鏡頭來說使用非常方便,除此以外正面完全就是縮小版的R6。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背面按鍵區域大波輪被四維按鍵替代,頂部的搖桿區域增加了一圈波輪,上手需要花費一些時間。

電子全景器相對於R6小了一圈,感測器位置調整。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佳能相機最強優勢,3英寸螢幕色彩表現非常不錯,也是佳能一貫的水準。

這塊翻轉屏同樣用在了R5C/R5以及R6上,佳能的庫存管理不錯。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頂部一覽,基本和R6大同小異,不同區別在於左鍵位置縮短,開關和影片模式整合到右邊,同樣由於定位的原因,沒有肩屏,對於習慣了7年5D3肩屏的我來說,拍照也只是剛剛適應。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R7最舒服的改變就是影片撥杆整合到了開關上,比起R6和R5的操作要方便多了,可以輕鬆實現盲操作。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卡槽方面還是和R6一樣誠意滿滿,雙SD高速卡槽,理論上V60的卡就夠用了,當然你也可以選擇V90級別速度的高速SD卡。

另外R7的熱靴升級為帶電子觸點的,而R6依舊是傳統的熱靴。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來和老大哥對比下,R6會高大一圈,不過手柄握持區域R7縮水並不多,依舊可以較好的握持住機身。

正面最明顯就是感測器大小了。全畫幅的感測器還是遠大於半畫幅感測器的,但是在影片領域方面就不唯畫幅論了。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其他方面對比一下,基本都差不多,只是R7上手還需要一段時間去適應。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影片鏡頭方面,佳能R7搭配的是15-35,佳能R6則是最常用的24-70,這樣兩臺相機都可以保證最常用的焦段,雙機位很輕鬆。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和R6相比,R7也做了精準的刀法,那就是在影片拍攝引數方面,佳能R6 4K 30幀和60幀都支援超採,畫質在佳能系產品中屬於頂流,但是R7只有4K 30幀才支援超採,拍攝4K 60幀則為跳採,還有個採用中心區域830W畫素的4K模式,畫質最差,不過可以應急下賺長焦拍攝。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在CLOG方面,這次R7還算不錯,支援CLOG3,捨棄了無用的CLOG,但是依舊和R5C一樣,不支援最佳的CLOG2,想要CLOG2,依舊只有佳能C系列電影機才有,刀法精湛。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在拍攝調節方面,R7比R6更順手,除了開關撥杆集成了拍攝模式,在對焦選擇上選單中也可以直接切換人/動物/車輛,使用起來挺方便,R6升級最新韌體後,還是需要進選單才能切換,比較麻煩。

過熱嗎?

過熱問題可以說是得到了解決,不過R6本身半畫幅熱量就小一些,而且R7還不支援4k 60超採,如果還過熱就太離譜了。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這幾天室外溫度比較離譜,連續好幾天都是39度,室外太熱,我和朋友下午5點才出門的,用R7斷斷續續拍攝了1個半小時室外素材,晚上也繼續拍攝了40多分鐘,全程4K 25幀最高畫質,機器沒有過熱,也沒有出現過熱提醒,看來佳能誠不欺我,這點倒是放心了。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從我目前收集到的資訊來看,使用V30級別速度的SD卡可能會在40分鐘左右觸發過熱,這次我使用的SD卡是V60II級別,寫入速度是180MB每秒,沒有出現這種觸發過熱的場景。

影片高感表現

R6和R7都不支援雙原生ISO,R6因為是1DX3的同款感測器,高感表現非常優秀,在有光的場景下我經常開到3200,無需降噪處理的影片畫質非常優秀。

R7畫素為3250W,感測器顯然是來自佳能EOS 90D上那塊,這裡僅僅做影片高感測試。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以下測試環境均為手持拍攝4K 25幀素材,截圖影片拍攝素材。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clog3 422 10bit下表現,100%截圖,載入了還原lut,佳能clog3 ISO起跳為800。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換成50%截圖看看。

這個影片高感表現,個人覺得在開啟了clog3的狀態下,在明亮的地方拍攝影片素材,6400我覺得是可以接受的,12800暗部的噪點明顯增多。

相對於全畫幅的R6,R6開啟clog3拍攝影片,ISO可以直接上到12800。

當然對於超級夜視儀A7S3以及佳能自家雙原生ISO的R5C還是遠遠不及,但是也是足夠不錯的成績了。

防抖表現

R7和R6防抖基本是一個水準的,基本手持拍攝下盤穩點,回頭在後期裡做個防抖處理,畫面是完全可用級別。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R7開啟防抖畫面。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R7關閉防抖畫面。

影片追焦表現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也簡單的測試了下,目前來說索尼尼康和佳能對焦依舊屬於第一梯隊,無論是突如其來的人物入鏡,正面背面,R7都能牢靠的鎖住人物主體。

我目前的拍攝剪輯流程分享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我目前的拍攝剪輯流程使用的裝置是Macbook+明基專業調色顯示器PD3420Q+R 6和R7,之前一直用的是16:9的顯示器剪輯,不過後來看到明基釋出了這款專門面向影片後期人群的帶魚屏新品,感覺還挺新鮮的,我就第一時間換了上了新品,畢竟在色彩表現有保障的情況下,21:9的帶魚屏比16:9擴大了33%的創作空間,做後期剪輯調色是方便很多的。現在也可以為任意解析度顯示器開啟蘋果的HiDPI,可以徹底解決蘋果原生不支援2k帶魚屏縮放的問題,所以順勢來分享一下我的拍攝剪輯流程。

複製素材+FCPX工程專案引數設定+剪輯專案備份

R7和R6拍攝完素材後,第一時間匯入到移動固態硬碟中,我是習慣拍攝4K解析度的,不過因為FCPX本身工程專案檔案巨大,如果用機內空間去做儲存剪輯,不出幾個專案硬碟空間就不夠了,所以我都是用移動固態硬碟去做剪輯處理,這樣的好處就是換一臺蘋果電腦,也可以直接剪輯。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我使用的移動固態硬碟有三塊,還有一塊機械行動硬碟,都是來自LaCie,現在中文名更新為雷孜。作為一個偏向好看+實用的數碼發燒友,LaCie經典的橘色外觀特別符合我的審美。最早一塊LaCie RUGGED SSD三防移動固態硬碟已經使用了兩年時間,最大亮點就是穩定可靠+IP67等級防水防塵+好看+高速+5年質保及原廠資料救援一次。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LaCie RUGGED SSD也可以輕鬆實現三米高度抗摔和兩噸抗壓的特性,物理上防禦拉滿,能有效保證資料安全性。

1000MB左右的讀寫速度應付4K影片素材綽綽有餘,多條4k影片素材可以同步進行剪輯而不會卡頓。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黑色的RUGGED SSD Pro為雷電三介面的移動固態,傳輸速率相對橙色款的能達到其2-3倍,最高可達2800MB/s,在需要快速轉移大容量素材的時候很有用,當然也具備P67等級防水防塵。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銀色的LaCie為去年雷孜新推出的行動式固態行動硬碟Portable SSD系列,採用了新的造型,體積縮小了,合金材質也帶來了絕佳的質感和不錯的散熱性。有意思的一點是它還支援IPAD直連剪輯,後續我也可以考慮使用iPad嘗試下快速剪輯。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這塊橙色的機械移動我會用於備份BGM或者一些非自己拍攝的素材,使用頻率不高。不過如果你只是單軌或者雙軌4K素材,用它剪輯也是可以的,但4k影片軌道不建議太多條。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蘋果的FCPX專案工程檔案很大,尤其是我這種將所有素材和BGM打包進媒體庫的使用者,一般1T的固態行動硬碟同時能放的專案不多,我比較推薦2T大小的移動固態。有時候一塊行動硬碟滿了但是專案還沒剪輯完成,可以替換成另一塊行動硬碟。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我會設定兩個資料夾,素材和BGM,BGM都是來自Music Bed,每個月100左右的授權費用。

通常我會以年月為命名規格,來設定資源庫,比如這次上半年的一塊移動固態專案滿了,下半年換了一塊移動固態,新的資源庫就是2022年下半年。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FCPX中可以設定資源庫的儲存位置,我通常會將所有的路徑都設定到LaCie固態行動硬碟上,這樣的好處就是隨時隨地換個蘋果電腦都能剪輯,比如我家裡還有一臺M1 Mac mini,如果回家不想開啟筆記本,就可以直接外接Mac mini剪輯,當然最後渲染輸出還是會切換到M1 MAX上。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這裡有個小細節,就是關於素材位置,因為最終資源庫都會從移動固態上轉移出去,所以我選擇了將檔案複製到資源庫中,方便行動硬碟滿了的時候工程專案整體轉移,如果你每次都是複製後就剪輯,那麼可以直接在FCPX中將素材從SD卡中複製到素材庫中,減少了一次複製的流程。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得益於LaCie固態行動硬碟的高速,二次複製到素材庫中也非常迅速,這個過程其實不影響剪輯的,直接丟後臺讓fcpx默默執行。

工程專案檔案總有塞滿行動硬碟的一天,我建議在轉移資源庫的時候先進行瘦身處理,這個也很簡單。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首先找到之前完全打包好的資源庫(剪輯素材全部位於資源庫裡),右鍵顯示包內容。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找到每個專案檔案內的Render,刪除High Quality Media即可,這是渲染檔案,專案完工就可以刪掉,需要再次剪輯還會自動生成。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轉移的資源庫我會放入家裡的一臺搭配Mac mini使用的LaCie 1big Dock桌面硬碟上,同時會有一臺群暉DS920 NAS自動同步,這樣剪輯完成的專案有了雙保險,後續如果只是簡單的修改,也可以直接在Mac mini上開啟資源庫。

空出的移動固態硬碟可以繼續剪輯後續的專案,我個人感覺兩塊固態行動硬碟就可以完全輪番剪輯的需求了,1T大小對於蘋果FCPX 4K剪輯專案來說略微小了一點,2T比較合適。

素材問題解決了,我們繼續。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帶魚屏最大的優勢就是超寬的比例,對於線性剪輯軟體,無論是fcpx、達芬奇還是Pr,超寬的比例會更好的拉長時間線,帶來不錯的剪輯優勢。

對於常見的2k帶魚屏,win的使用者可以輕鬆使用,但是Mac使用者,因為系統不支援4k解析度以下顯示器開啟HiDPI,字型會發虛,無法調節系統UI大小,用起來就不太舒服了,但是對我來說,更高效的剪輯體驗是更重要的,所以我特地研究了一下怎麼強制開啟HIDPI。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沒有開啟HiDPI的PD3420Q,可以看到縮放一欄只有解析度選擇,字型也發虛,整體觀感比較糟糕。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強制開啟HIDPI的明基PD3420Q,這個時候縮放可以正常顯示器,字型也不發虛了,整體感受好了太多。

那麼如何強制開啟呢?

其實這個原理很簡單,就是利用軟體虛擬出來一個顯示器,PD3420Q用作這個虛擬顯示器的映象,就可以實現強制開啟的目標了。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這個軟體目前是收費的,一張毛爺爺永久使用權的BetterDisplay,這是來自開源託管社群Github的某位大佬的作品,因為平臺原因,無法分享,大家可以自行查詢。

除了BetterDisplay,你也可以選擇Switchresx,都支援M1系列處理器,支援Type-C作為影片輸出源,我使用的BetterDisplay使用穩定,唯一的小問題就是息屏後在開啟可能會閃屏,不過重新拔插下影片線就可以恢復正常了,無傷大雅。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安裝好Better Display後,找到tools下面的Create New Dummy,這就是建立虛擬顯示器,選擇你手頭帶魚屏的比例以及解析度,比如PD3420Q的比例和解析度是準4k螢幕,直接選擇21。5:9-UW-QHD,如果你是1080P的帶魚屏,則可以選擇21。3:9UW-HD。

Better Display支援的顯示器比例非常多,甚至包括ipad的比例,也提供了自定義解析度,所以如果是特別奇葩比例的顯示器,也可以輕鬆實現HiDPI。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接下來操作有點繞口,但是比較重要,我們要讓蘋果本自帶的顯示器適配虛擬顯示器(主顯示器),同時將需要實現正常顯示的帶魚屏設定為虛擬顯示器的映象。

然後你就可以在實現縮放設定了,所有的字型都點對點,不發虛了,這樣一臺2k帶魚屏剪輯會非常舒服,相對於之前只能選擇5k帶魚屏點對點設定,成本要低了很多。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最常用的Final cut Pro,時間線可以拉的很長,無論初剪還是後期預覽調整,都不用像之前那樣調整拖動時間線去做處理了。

另外21:9的比例,可以匹配現在很多片源,電影院的片源很少有16:9規格了,基本都是接近於21:9的規格。

簡單聊聊PD3420Q

相對於之前明基的顯示器,PD3420Q是PD系列第一款21:9的帶魚屏,算是彌補了產品線裡的空缺,為影片後期的使用者在帶魚屏選購上提供了更多的選擇。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外觀上使用了明基祖傳的底座和支架,可以支援-5˚ - 20˚傾斜和左右30°的旋轉,底座雖然佔地面積稍微有些巨大,但是底盤穩,全金屬材質的底座上也可以放置物品。

沒有采用曲面屏好評,曲面帶魚確實有點反人類,反正我去熟人商拍工作室,瞅到32:9的帶魚屏剪輯真的是有一點點難受。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底座不支援垂直旋轉也情有可原,畢竟這麼寬的顯示器也不會有垂直看的需求。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介面方面提供了2個HDMI 2。0介面,一個DP1。4,以及支援65W供電的全能C口,USB上行和下行三個介面,側面還提供了一個USB-A口以及一個C口和音訊輸出。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這個充電功率對於蘋果M1 MAX來略有些偏低,但是M1 Pro和M1剛好,一線通可以減少桌面線材的束縛,更加整潔。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明基專業顯示器自帶的OSD選單控制器很實用,隨意切換色彩模式、調整亮度、切換輸入源,都比顯示器自帶的OSD選單操作效率高很多,也是明基提升使用者體驗的一大亮點。

34英寸21:9,3440*1440解析度,重新整理率60Hz,10bit ips面板,HDR400,98%P3色域,100%sRGB,同時支援DCI-P3和Display P3,同時 明基還針對這臺顯示器超寬螢幕的特性,搭載了亮度、色彩一致性的技術,簡單來說就是把螢幕分25個區域分別調教,從而實現更好的螢幕色彩一致性。

這裡我要講一講DCI-P3和Display P3的區別,很多人都沒弄清楚這兩個P3的差異性,目前大部分顯示器的P3都是DCI-P3,而蘋果的P3是Display P3。

這兩個區別其實顯示效果差別不大,所定義的顏色範圍是一樣的,蘋果的P3也是基於DCI-P3色域基礎上進行的修改,但是蘋果的P3色域白點是6500K(色溫),和sRGB以及AdobeRGB一致;而DCI-P3色域的白點數值是6300K;還有一點區別就是伽馬數值,DCI-P3的伽馬數值是2.6,而DisplayP3的數值是2.2,同樣和sRGB以及Adobe RGB一致。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DCI-P3 是為了沒有其他光源的電影院設計的,而 Display P3 是為了現代顯示器設計的。

瞭解了這個,如果顯示器自帶有Display P3同時外接蘋果本的話,我還是建議將色彩模式設定在Display P3。

不過絕大部分顯示器自帶的色彩模式都是DCI-P3,雙P3色彩模式的顯示器很少見。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明基最近幾款顯示器新品都搭載了雙P3模式,可以說明基是最瞭解蘋果本的品牌,為MAC做的適配非常符合需求,在覆蓋了雙P3色域的前提下, 還做了M-Book模式,開啟後可以和macbook實現更好的色彩一致性。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不過要注意一下,這臺顯示器搭載的均勻度技術開啟後亮度會下降,這個就根據自己取捨來了,我個人比較追求更好的色彩表現,一般會開啟這個功能。

這裡也簡單測試了下PD3420Q的螢幕素質,測試工具來自Datacolor SpyderX Elite和亮度測試儀,測試資料僅供參考。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色域方面100%sRGB、97%的P3。(M-Book、Display P3、DCI-P3影象模式下均為這個測試結果)亮度方面,最大亮度233cd/㎡(關閉均勻度控制亮度可以達到270nit左右),HDR下可以觸發至400nit左右峰值亮度,最低亮度29.2d/㎡,對比度在50%亮度下為450:1,白點為6700K,很接近標準的6500K色溫,後者這一點上明基一直表現不錯。

色度均勻性方面,50%亮度下7號區域最接近6500K,2號7號區域差距最大,數值接近為1.1ΔE。

亮度均勻性方面,50%亮度下最大差異9%。不得不說,明基做的色彩亮度均勻性技術確實實打實地提高了大螢幕在色彩顯示上的均勻度。

色彩精準度方面,48色測試中色差最大2.91,最小0.08,大部分資料在1以內,平均 ΔE為0.58,整體色彩準確性成績很優秀,這也是明基PD系列一貫的要求。

完美設定螢幕色彩配置檔案

其實這一步對於明基系列顯示器可以無需匹配,其他品牌顯示器最好設定一下,原因是這臺PD3420Q的M-BOOK色彩模式,也是我用了這麼多顯示器,唯一一個無需太多設定就可以實現接近蘋果本原裝螢幕色彩的品牌之一。

在M-BOOK色彩模式下PD3420Q和M1 MAX色彩表現上十分接近,這樣無論是剪輯處理還是調色處理,都能達到接近蘋果本的地步。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在M-BOOK模式下對比下蘋果M1 MAX Macbook Pro自帶的螢幕,雖然PD3420Q和這塊自帶的螢幕引數上還是有區別,但是在色彩表現上可以說基本一致,藍色可能會稍微有一點點偏差,但是肉眼看到也不明顯。

當然PD3420Q也可以按照我的步驟設定一番,我個人覺得M-BOOK下差距並不大,這個就留給你們做其他品牌的參考吧。

首先確定顯示器的色域,目前來看大部分蘋果本外接顯示器都可以做到95%P3色域,100%的sRGB色域。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以PD3420Q為例,它是支援98% Display和DCI P3色域的,我將影象模式設定在Display P3,正常情況下蘋果顯示器會預設識別顏色描述檔案為這個顯示器型號,但是我建議將顏色描述檔案修改為你對應外接顯示器的色域場景下,比如PD3420Q的顏色描述檔案修改為了Display P3。

這裡插一句,其實明基也為PD3420Q配置了ICC SYNC技術,也就是能夠基於顯示器的色域模式自動切換顏色描述檔案,你可以在明基官網下載……(後續待補充ICC SYNC模式)

同理,如果你的顯示器色域只有100%sRGB,那就修改顏色描述檔案為sRGB,如果你的顯示器是99%Adobe RGB,那就修改顏色描述檔案為Adobe RGB,這樣可以做到儘量接近蘋果本那塊自帶螢幕的顏色,在色彩管理方面,和MAC OS相比,Win真就是個弟弟,這也是為什麼當年一普及廣色域顯示器,我立馬就將生產力主力更換為MAC系統。

這個方案有個前提,顯示器本身的素質不能太差,如果本身顏色表現就一般,用什麼方案都白搭。

剪輯後輸出

FCPX是自帶渲染輸出的,但是不建議使用自帶的,我日常都是使用Compressor,輸出引數會更加豐富。

另外自帶的渲染輸出的檔案體積巨大,動輒就上1個G,實屬雞肋選擇。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Compressor自帶的輸出引數很多,非常豐富,當然你也可以自定義引數,像是B站支援4K高位元速率影片,引數中的位元速率就可以設定的高一些,只是發朋友圈或者其他平臺的,可以設定低一些。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相對FCPX最大的優勢,除了引數豐富,位元速率可調,Compressor可以批次輸出影片,配合M1 MAX的高效能,批次渲染輸出效率也非常高。

寫在最後

過熱成為歷史,入手佳能R7,以及我的Mac剪輯後期流程經驗分享

佳能R7是目前佳能最強的半畫幅專微相機,但是從自身定位來看,其實還是介於7D和90D之間,這臺相機我並不推薦作為拍攝照片相機使用,畢竟更低定位的R10拍照效能也足夠了,而且這個定價並沒有多少誠意,缺失的鏡頭群只能湊合使用價格偏高的RF卡口鏡頭,作為EF時代的老使用者,眼睜睜看著這些鏡頭價格一路離譜飛漲,只能連搖頭。

作為佳能影片輔機,第二臺機位它倒是非常適合的,從目前測試結果來看,斷斷續續高溫室外拍攝至少在1個半小時之內最高畫質下,沒有出現過熱場景,換成佳能R6那估計都過熱關機好幾次了,雖然佳能刀法精準,但是這種刀法也還算是能接受,如果只是單純想找臺能拍優秀畫質的影片機器,松下S5和GH6比佳能R7更值得入手。

關於剪輯後期,使用2k帶魚屏強制開啟HiDPI,就可以有效利用超寬的比例進行剪輯,而我這套在MAC下的FCPX流程,差不多是自己剪輯了一年左右時間總結出來的,整套資源庫都打包好放到移動固態硬盤裡,可以很方便隨時更換電腦剪輯,真正做到即拷即用。

希望這篇文章對你們有所幫助,關於一些流程上的問題,關於強制開啟HiDPI,以及佳能R7一些問題,可以評論區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