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筆記 尹建莉《愛與自由》第2部分

1。 捉弄孩子是我們民間文化中的惡習,時至今日仍有廣闊的生存土壤。我國現代著名教育家陳鶴琴先生就堅決反對捉弄孩子,他認為和孩子玩也是德行教育,經常被捉弄的孩子會出現品德方面的問題。“逗”孩子應該是以兒童的快樂為前提的,成年人要把自己放到兒童的位置上,以兒童能理解和接受的方式,做出讓兒童快樂的事。

2。 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情,莫過於有眼睛卻發現不了美,有耳朵卻不會欣賞音樂,有心靈卻無法理解什麼是真。

3。 真正的教養不是要求兒童怎樣,而是你怎樣對待兒童。凡是給兒童帶來羞恥感的教育都是耍流氓。解決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問題的責任人是教師,而不是學生,教師課講得生動,孩子自然會注意力集中。我們可以觀察一下,最喜歡給孩子扣上“注意力不集中”帽子的老師,往往是那些水平最差的。

4。 那種認為鼓勵教育會導致孩子不知天高地厚、經不起挫折的想法,只是成年人自己懦弱;認為要在適當的時候給孩子潑冷水,只是成年人把自己經歷過的惡意,投射到了孩子身上。

5。 平時可以和孩子有很多交流,比如一起聊一件事,甚至開一些玩笑;但一定要減少“叮囑”“安頓”“教導”等這些被人用濫了的方法。

6。 教育孩子,不是去征服和管控孩子,而是淨化自己的內心,最佳化自己的思維。

7。 成年人凡事“提醒”,不過是對孩子一次次小小的羞辱;動不動就上綱上線,以對待“準罪犯”的態度來教訓孩子,最多可以阻止孩子一些行為,但也會給他帶來社交上的膽怯和自卑,致使孩子心理秩序紊亂。

8。 這句話的潛臺詞是:玩耍要給作業讓路,所以作業是任務、是工作;凡事最好先苦後甜,所以作業是苦的,玩耍是甜的。既然做作業是很苦的任務,孩子能喜歡嗎?家長在適當的情境下,要刻意改變一下思維方式和說話方式。 比如,把“先寫作業,然後才能玩遊戲”改成“如果今天寫作業時間太長,擠佔了玩遊戲時間,罰明天不能寫作業”,或者“玩遊戲的時間到了,不可以寫作業了,沒寫完也不要再寫。

9。 許多家長和教師懶於去思考,對理解孩子沒興趣,也不反思自己,所以很少考慮自己話語中的潛臺詞,而這正是他們為什麼在教育孩子時總是不見效的原因。教育的微妙之處就在於, 孩子不是無知無覺的筐子,你無法把自己筐子中的東西簡單地倒給他。

10。 如果習慣了凡事說真話,你會發現,生活中的問題越來越少,好事越來越多。

11。 只有在一個真正自由的環境中,孩子才能放鬆;生活在一個可以放鬆的環境中,孩子才能健康成長。任何環境,如果讓孩子緊張,躡手躡腳,那麼它就是不良的,是不自由的。

12。 設想如果一個孩子體質好、心理健康、有求知慾、開朗友善、自信平和,那麼即使他從未聽說過“競爭”這回事,在未來的人生中,有什麼樣的競爭會打敗他呢?

13。 動不動就跟孩子發脾氣,相當於給孩子的人生下毒,毒性一時半會兒看不出來,日後必然會慢慢發作,以不同的病態方式顯現出來。

14。 凡事讓孩子自己選擇,且願意接納他的一切過失,就是在培養一個內在獨立、有能力的孩子。不對孩子發脾氣,凡事平和以對,抱以理解和仁慈,孩子就會健康成長。

15。 我們不珍惜孩子無所顧忌的笑聲,卻斤斤計較他背會了幾個單詞;不為他四肢健全地奔跑而感恩,卻因為他說了一句髒話大聲訓斥;不對愛人的辛苦送上愛撫,只對他的失誤橫加批評。

16。 消費和節儉並不對立,重要的是要為愛自己買單,不為虛榮買單。

17。 生命的真相是,你不愛自己,別人也無法愛上你。任何關係都是這樣,同事關係、上下級關係、兩性關係,乃至親子關係。不在乎自己的人,別人也不會把你當回事,想討好的討不到好,想護面的護不住。

18。 選擇什麼,更多地靠直覺和喜好,而不是靠邏輯和理性。 要堅信逛街和讀書一樣有意義,吃炸雞塊和吃炒菜一樣有營養,與朋友聊天和聽高大上的講座一樣能讓自己有所提升,想賺錢與不想賺錢一樣錢夠花就行……如果我們不想離自己太遠,想呵護好自己,必須活得隨性一些,而不是更精明一些。 凡事少用腦多用心,誠實面對感覺,毫無愧疚,毫無不安,像愛護孩子一樣疼愛自己、寬容自己。什麼事情都要安排妥當後才敢去選擇,否則就永遠沒有選擇的機會。跟著心走,車到山前必有路。

19。 為什麼有“好人不長壽”的說法?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是那些好人一輩子攻擊自己而不自知,但身體記住了每一次自我攻擊。先真,而後善,才構成美。美是舒適,更是力量。

20。 尼采說:“不要去打蒼蠅,你的命運不是成為蒼蠅拍。”況且世界上蒼蠅太多,打一輩子也打不完。

21。 年輕時該做點什麼? 年輕時該做點什麼,這裡有幾條建議: 1。多讀書,讀好書,儘量不把時間浪費在無價值的事上。2。發展自己的愛好,而不是發展自己的存款。 為愛好做事,不為名利做事。3。儘量關照原生家庭,但不受原生家庭拖累。4。有兩三個知心朋友即好,不必結交太多的人。 5。發展誠實、善良的品性,讓誠實和善良成為下意識的、穩定的行為。 6。堅信遇到的任何問題都是機遇,而不是障礙。7。保持良好的生活習慣,健康飲食,適量運動。

22。 太執著於什麼,就被什麼控制。執著於一個人,就被這個人控制;執著於名,就被名控制;執著於財,就被財控制;執著於收藏,就被收藏控制;執著於修行,就被修行控制;執著於觀念,就被觀念控制……所有的執著都是對自我的丟棄和降低,都是對自我的慢性自殺。

23。 永遠保持對某個事業的熱情,無論其貴賤;永遠保持獨立思考,而不人云亦云;永遠保持正直和勇敢,而不失善意和純樸;永遠把為社會做出貢獻和謀求個人利益看得一樣重要。

24。 做了家長,當你所有的選擇和判斷都平庸而隨大流,被洪水裹挾著不由自主,在命運裡叫苦連天,怎麼能指望你的孩子出色,能主宰自己的命運呢?有個性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它是自己為自己負責。

25。 無論什麼原因,如果婚姻已經成為枷鎖和桎梏,離婚是很好的結果。在家庭中,父母如果不快樂,孩子是沒法快樂的;父母如果活在不幸中,孩子也沒法幸福。

26。 閱讀貧乏的人,往往是語言貧乏的人,同時也是思維貧乏的人。 零到七歲是兒童閱讀啟蒙教育的黃金期。一個不閱讀的人是矇昧的,一個不閱讀的家庭是無趣的,一個不閱讀的民族是淺薄的。

27。 凡是有文字的東西都可以讀出來,如包裝文字、招牌等,所以對小孩子來說滿屋都是“書”。還有的人把“散養”“自由”這些教育概念和閱讀對立起來,在學齡前不讓孩子接觸圖書,也不教認字,認為這樣可以保有孩子的天真。這些糊塗認識導致錯失培養良機,讓孩子在上學後一方面疲於應付學業,另一方面難以建立閱讀的習慣。

28。 讀經典,讀你最有感覺、最喜歡的書,反覆讀,遇到問題重新回到書裡找答案,是非常省心省力的成長方法。閱讀是來不得一點裝假的事,不要相信所謂的名人薦書,多閱讀多涉獵,憑感覺判斷哪些書是你想要讀的,以及願意讀完的。與其用大腦挑書,不如用感覺挑書。衡量一個人的閱讀能力高低有三個方面:理解、記憶、速度。

29。 不看“有用”的書,不是說不給孩子選好書,而是在選擇中要以孩子的興趣為核心要素,不要以“有用”為選擇依據。只有“有趣”,才能讓孩子喜歡上閱讀;只有喜歡了才能真正讀進去。書讀得多了,寫作技能自然會形成——古人早就總結出來了,“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透過閱讀提高寫作能力,表面上看這是個漫長的過程,實際上它是最經濟、最省心的辦法。

30。有學歷不見得有出息,有才華一定會出人頭地。有句話說得好:懷才就像懷孕,時間久了總會讓人看出來。才華的先天性不容置疑,後天的培養同樣重要。後天培養主要有兩條路徑:閱讀和自由意志。閱讀可拓展見識和思路,自由意志可保障才華不被埋沒。簡單的人不一定智慧,智慧的人一定活得簡單。愛閱讀的人不一定愛成大事,成大事的人一定愛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