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要“活在當下”?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01 先分享一個故事

提到“活在當下”,自然就少不了下面這段小和尚和老和尚的故事:

話說從前有座山,山裡有座廟,廟裡有兩個和尚……

有一天,小和尚問老和尚:“師父,您悟道之前都幹些什麼呀?”

老和尚答:“砍柴、挑水、做飯。”

小和尚又問:“那悟道之後呢?您又幹些什麼呀?”

老和尚又答:“還是砍柴、挑水、做飯。”

小和尚有些疑惑:“那師父,這悟道之前和悟道之後有什麼區別呢?”

老和尚答:“悟道之前,砍柴的時候會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會想著做飯。悟道之後,砍柴的時候就是砍柴,挑水的時候就是挑水,做飯的時候就是做飯。”

故事到此就結束了。

如果你是第一次聽到這個故事,可能會是滿腦袋的問號;沒關係,不妨帶著這些問號繼續讀下去,我們一起來探索這些問號的答案。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02 生活中的我們

現在讓我們從故事迴歸現實,或許你在現實生活中也有過下面這些類似的經歷:

1、吃飯的時候,身體在吃東西,腦海裡卻在想著沒有完成的工作……

2、走路的時候,身體在走動,心卻不知道飛到了哪裡……

3、睡覺的時候,身體躺在床上,腦海裡卻在懊惱著自己白天的糟糕表現……

這些經歷我們通常叫做“走神”或者“開小差”,實際上就是我們的注意力沒有和身體在一起的一種狀態

似乎不知道從什麼時候開始,這種經歷越來越多地出現在了我們的日常生活當中。可能你會覺得這個很正常,不就是走神嘛,對自己也沒什麼壞的影響,就隨它去好了。

但,我要告訴你的是,如果任由這種狀態繼續發展,可能會有很壞的結果:

輕則,影響你做事的效率,讓你很難做好需要集中注意力才能完成的事情

——比如學習(看書、上課的時候很難集中注意力),比如工作(開會、做資料的時候容易走神)……

重則,讓你對周圍的人、事、物都很難有深刻細膩的體驗,最終讓你成為你人生的“旁觀者”

——你可能會變得越來越麻木,越來越難以發現生活的美好,越來越難以被感動,越來越覺得人生沒有意思……

或許你會覺得我是在危言聳聽,沒關係,不妨讓我們先停下來幾分鐘,然後用這幾分鐘的時間回想一下自己過往的狀態,相信你很快就會找到答案。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03 我們該怎麼辦呢

現在基本可以確定了,對於“走神”或者“開小差”,我們不能簡單地聽之任之;而是要重視並解決這個問題,重新做回自己注意力的主人。

一般來說,遇到一個問題,要解決它,首先要找到產生這個問題的原因。

那麼,讓我們“走神”或者“開小差”的原因是什麼呢?分析下來大概是下面這三種:

1)沉湎過往

2) 幻想未來

3) 不戀當下

接下來我們就逐一解析下這三種原因。

1)沉湎過往

“沉湎過往”指的是對已經過去的事情念念不忘或者耿耿於懷。

過往不管是快樂的還是悲傷的,似乎總是那麼令人難以忘懷。我們會因為多年前的“幸福點滴”而沉醉其中,也會因為剛才的糟糕表現而懊悔不已。

但“往者不可諫”,無論我們怎麼懷念或者懊悔,都不能改變過往的既定結果;

詩人李商隱在晚年詩作《錦瑟》中有一句千古名句:

此情可待成追憶?只是當時已惘然……

是啊,此情此景怎麼會等到現在才想起它的珍貴呢?原來,只是當時懵懂無知沒有覺察到罷了……

保持對當下美好的覺察和珍惜,過好當下的每一刻,這才是讓未來的自己少些懊悔,多些美好回憶的最佳方式。

“如果你因錯過太陽而流淚,那麼你也將錯過漫天的繁星”——如果當下的你只是在專注於過往,那麼當未來的你回憶到當下的時候,又能記起什麼,又會是一種怎樣的體驗呢?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2)幻想未來

“幻想未來”指的是對尚未發生的事情抱有太多的憧憬或者焦慮。

未來總是充滿了未知,樂觀的人們喜歡憧憬未來的美好,而悲觀的人們則習慣於擔憂未來的不測。

“幻想未來”也會導致另外一種心態,就是“急於求成”,這種心態是導致人們變得浮躁、產生“焦慮”的主要原因。

不管是憧憬、擔憂還是焦慮,如果不在當下付諸有效行動,未來就不會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

想得太多,而又做得太少”,是人生中很多煩惱的來源

與其“白日夢”的臆想和不切實際的焦慮,不如腳踏實地地活在當下,耐心地砌好未來這座房子的一磚一瓦,把通向未來的每一個腳印都踩得踏踏實實,穩穩當當。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3) 不戀當下

“不戀當下”指的是對當下的經歷提不起興趣,覺得不值得留戀。

跟“過往”和“未來”比起來,“當下”似乎總有點不受待見——為什麼人們更願意“沉湎過往”和“幻想未來”,而不願意“活在當下”呢?

真相可能並不是大家希望面對的——因為不管“沉湎過往”也好,“幻想未來”也罷,都是不需要太累,不需要負責任的。找個地方點杯咖啡或者奶茶,然後舒舒服服地坐著躺著就可以了。

但是“活在當下”就不一樣了,那是真的要行動起來,要動真格兒的。

我們經常聽到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現實總是殘酷的”之類的話,這裡面的“現實”就是“當下”了。

“當下”之所以“骨感”和“殘酷”,就在於“當下”的“現實”

——你付出多少,才有可能得到多少回報;你全情投入,它不一定給你好臉色;但你想糊弄,它肯定哭給你看。

正因為“當下”有這種屬性在,不受人待見也就在所難免了。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非常普遍的現象——“因為太想珍惜當下而無法專注當下”。

我們很多人可能都有過“越是想把事情做好反而越做不好”的體驗,這在心理學上叫做“穿針效應”,也叫“目的性顫抖”。

如果對未來過於焦慮,就會總覺得時間不夠用,總想著有很多事情要做,那麼,就會很容易出現“穿針效應”。

手頭上做著一件事情,心裡卻惦記著另一件甚至另幾件事情,就會因為沒有專注而導致做事的效率、質量低下,最終每一件事情都沒有做好——這也是一種“不戀當下”,沒有“活在當下”的狀態。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04 寫在最後

讓我們回到文章開頭,重溫一下老和尚的話:

“悟道之前,砍柴的時候會想著挑水,挑水的時候會想著做飯。悟道之後,砍柴的時候就是砍柴,挑水的時候就是挑水,做飯的時候就是做飯。”

一次只做一件事情,專心致志,踏踏實實;只有砌好了每一塊磚瓦,夢想的房子才能造得更高更牢固;只有踩實了腳下的每一步,才能行穩致遠,最終抵達夢想的遠方。

寫到這裡,很自然地就想到了曾國藩的話:

“當讀書,則讀書,心無著於見客也;當見客,則見客,心無著於讀書也。一有著,則私也。靈明無著,

物來順應,未來不迎,當時不雜,既過不戀

。”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人雖不同,但人生一遭,起點和終點基本差不多,最珍貴的無非就是一路走來的過程。

當我們走到生命的盡頭,回首往昔的時候,如果發現腦海裡剩下的盡是平淡無趣,盡是淡淡的模糊記憶,那未免有點太過悲哀了。

不用太著急趕路,因為人生之路的盡頭是死亡——不妨多花點時間看看沿途的風景,多陪陪和你一起看風景的人。

也不用太執著於過往,不然你會發現,你又會因此而錯過了當下的美好。

就讓我們專注地活在當下吧,這樣我們不僅會有更美好的未來,也會有更美好的關於往昔的回憶。

為什麼要“活在當下”?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最後,下次吃飯的時候,不妨嘗試著仔細觀察食物的顏色和形狀,感受把食物放在嘴裡咀嚼的觸感和食物綻放的不同味道。

然後想象食物從一顆種子慢慢生根發芽、破土長大、開花結實的生命歷程,想象種植者們豐收的喜悅,想象廚師們烹飪的場景……

說不定,我們那顆塵封已久的心會有一次完全不同的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