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狩」回到入門擂臺 - 阿思翠 Vesna 系列入耳耳機

KT MARK:

Astrotec Vesna: IV

Astrotec Vesna EVO: V

提到阿思翠這個品牌,如今的新入門燒友可能已經對他們的產品產生了一定的陌生感,然而放眼到國內 Hi-Fi 市場,剛剛開始起步的十幾年前,阿思翠在入門級的耳機市場中可以說是佔有相當重要的一席之地,包括當時國內第一條低價單動鐵耳塞 AM90、金包木的入門型號 AM800 等等,憑藉當時對於金屬材料的運用,也有一些人將阿思翠稱作當時國內耳機行業的“金屬切割廠”。但是在AM850之後,阿思翠卻跟同期的一些廠商比起來,顯得更加銷聲匿跡了一些。只是在幾年前我還在連載《塞不平何以平天下》系列平頭耳塞評論文章時,倒是重新撿起了 Lyra 系列。阿思翠是少數幾個早期開發了一些便攜頭戴耳機的國內耳機廠商(AS 系列),還是對於動鐵耳機廉價化探索的領頭羊之一。說實話,後續阿思翠的產品也有試圖衝擊高階的例子,甚至在同行裡也是較早發掘真無線耳機市場的。沒選錯方向、一直在做事、也有過去的 reputation 積累,卻一直沒能回到一二線大眾視野,只是在每年看到綠壇的十大耳機品牌評選時還能見到名頭,在我看來作為一個有一定積累的廠商這是一件比較可惜的事情。在2021年度高亮榜中,我將年度高價位平頭耳塞的稱號交給了 Lyra Nature 的限量版本,一條綠金相間的高阻可換線高價位平頭,這已經是 Lyra 系列的第五代正代產品的改進版本,終於它能夠讓我滿意了,於是我在這條耳塞上開始看到阿思翠能重回市場視野的希望,那麼這篇文章要介紹的低價新品 Vesna 系列,我不知道它們能不能像當年 AM700、AM800 那樣能夠佔據很多人的優先選項,畢竟市場已經變了太多,但是這句話我能說——這是完全能夠加入到內卷行列的、客觀來說足夠合格的入門級產品。從主觀角度我也希望 Vesna 系列能夠獲得一些市場注意。

「感狩」回到入門擂臺 - 阿思翠 Vesna 系列入耳耳機

好了,題外話說了太多,我們開始重點聊 Vesna 系列的兩條耳塞產品。Vesna 系列由三條產品組成,一條是不可換線的無後綴 Vesna,一條是可換線的 Vesna EVO,還有一條帶麥的 Vesna 遊戲版,我手上的是前兩條。整體包裝走的是非常輕量化、簡潔的風格,值得一提的是,Vesna 基本版(以下均稱“小 V”)雖然不可換線,但是包裝內比 Vesna EVO(以下均稱“小 V EVO”)卻多送了一條 USB-C 轉 3。5mm 音訊轉接線,雖然應該還是跟手機配送的轉接線一樣是直連方案而非類似完整的小尾巴解碼方案,但是作為低價產品送這麼一根東西其實也還是挺不錯的。至於小 V EVO 為什麼沒送,我倒是覺得這與這兩個產品之間的定位區別有一定關係。

開箱過程還是參見本文對應的影片節目,在此不再贅述。小 V 的外觀是非常簡潔的直插式設計,沒有太多複雜的設計元素,通體金屬,做工不錯,跟幾年前大眾對阿思翠“金屬切割廠”的印象一致。尾部是一塊嵌入的藍色面板,中間有個十字凹刻圖案。由於小 V 放置在包裝盒中時是被四周海綿包圍的狀態,線材埋入其中,乍一看就好像是兩個螺釘紮在海綿襯板中一樣,具有非常高的辨識度。至於小 V EVO,則是在腔體造型和小 V 保持完全一致的基礎上,將尾部面板的顏色改成了金色,以此來體現出來自己更高的定位。Vesna 系列腔體造型結構大小全部一致,也都是航空鋁材質,由於都是小直筒形的直插設計,所以舒適度基本上沒什麼問題,不會出現一些類公模耳塞腔體過大而導致小耳廓人群佩戴難得問題。如果擔心佩戴穩定性,也可以選擇繞耳。

「感狩」回到入門擂臺 - 阿思翠 Vesna 系列入耳耳機

小 V 不支援可換線結構,而小 V EVO 則支援平座的 0。78mm 2pin 可換線結構,只不過跟大多數採用 2pin 插針的直插式耳塞不一樣的是,小 V EVO 的雙針是一前一後放置而非傳統的並列在耳塞軸線兩側。值得一提的是,插針上有專門的點狀標識存在,這樣一來插針插反的機率便會大大降低。配線材質,兩者都是無氧銅,但是小 V 的線材是單股線皮,而小 V EVO 則明顯粗細翻倍,以麻花線的形態出現。在同樣的光線照射下,其實兩者線材顏色也並非完全一致,實際上是不是材質都是一樣的,也難以考究,只是確實看上去都是“無氧銅”罷了。兩個型號的插頭設計也有所不同,我個人更加喜歡小 V EVO 的插頭,更加易於插拔。

「感狩」回到入門擂臺 - 阿思翠 Vesna 系列入耳耳機

聲音方面的配置,Vesna 系列全系標配了直徑為6mm的 LCP 振膜動圈單元,也就是之前在索大法耳塞上常見的液晶振膜,當然採用了液晶振膜的入耳型號數不勝數,其中就包含了我最喜歡的動圈耳塞 MDR-EX1000。後來,索大法給自己的液晶振膜紛紛鍍上金屬鍍層,球頂單獨設計鍍層的 LCP 也在 MDR-Z1R 等型號中能見到。固然阿思翠是想透過液晶振膜這一材質實現高剛性,不過,究竟聲音如何,其實也不是單純只與振膜材料掛鉤的。

具體聲音表現讓我們現在開始進行描述,全部基於預設耳套狀態。

小 V 的低頻總體走的是相對比較彌散的路線。低頻量感稍顯偏多但是不至於轟頭,有一定的厚度與飽滿程度,收放速度不算快也並不算乾淨,氛圍烘托相對比較濃。而小 V EVO 的低頻顯得就要乾淨許多,量感稍微偏少一點但是並不影響總體的低頻存在感。下潛明顯要更加出色,收放速度更快也收得更加乾淨。不過,在呈現基音偏中下盤的樂器時,或許很多流行樂愛好者會更加喜歡 Vesna 而非 EVO 的表達形式,這個就是個人喜好問題了。而且,如果從層次感和厚度上講,確實小 V 本體是一個符合這個價位購買人群認知的狀態。

「感狩」回到入門擂臺 - 阿思翠 Vesna 系列入耳耳機

編輯切換為居中

新增圖片註釋,不超過 140 字(可選)

中頻,小 V 的人聲有一定距離感,而小 V EVO 會顯得稍微遠一點點,細節的清晰程度、線條突出程度,都是 EVO 要更勝一籌,不過口型大小的還原上兩者伯仲之間,都還不錯。小 V 的人聲表達相對沒有明顯的偏向性,不過我個人更喜歡聆聽其對於男聲的表達,雖然並非還原向,但基本的音色還是做到了基本正確,在中下盤可以聽到輕微染色痕跡,男聲的顆粒感控制得不錯,結合中下盤的總體厚度,是一種相對比較結實的風格。而女聲方面,則普遍不會突出什麼線條感,導致耐聽度非常好卻缺少一種靈動感。相對地,EVO 對於女聲的表現就要好一些,線條明顯有一定的突出。個人建議偏好女聲甚至對於 AM800 的女聲風格有所好感的使用者可以更多地考慮小 V EVO,它的女聲是一個類似 AM800 風格但是又有著更高中正程度的狀態。

「感狩」回到入門擂臺 - 阿思翠 Vesna 系列入耳耳機

如果說對於耐聽、偏暖人聲表現的使用者可能會偏好小 V 而非 EVO,到了樂器方面小 V EVO 的贏面就大一些了。絃樂器的質感兩者都在這價位應有的水平線上,EVO 在表現小提琴、中提琴的線條感上會更加出色,整體也更加貼近原始音色。大提琴表現這兩者都只能說是中規中矩,小 V 在聆聽一些大提琴獨奏時會感受到其存在感較強,但是並不代表形體感的真正反映。管樂器方面,小 V EVO 在亮度、泛音控制等方面也在這個價位無可挑剔,小 V 則普遍會顯得比正常狀態略暗一點。不過打擊樂器,刺激感較強的也是 EVO 了,這次倒是小 V 自己,在表現 各類Tom 鼓時更加準確也更加悅耳,只是缺少一下鑔片的泛音罷了。

「感狩」回到入門擂臺 - 阿思翠 Vesna 系列入耳耳機

高頻亮度上,Vesna 略偏暗一些,而 EVO 顯得會比 Vesna 亮一些,不過實際上還是在一個合理的範圍內。延伸都還不錯,沒有特別明顯的高切感。極高頻的資訊量實則沒有太大差別。這兩條塞子在高頻上的區別主要還是在風格取捨的問題上。

聲場方面,兩條塞子都不能說有相當大的橫縱距離,不過總體上形狀還是比較規整的。分離度表現,小 V 在樂器之間的分離度和人聲與樂器之間分離度兩項上表現符合價位水準,EVO 則在樂器之間的分離度上能聽出要好一些。兩條塞子的總體解析能力其實倒沒有特別大的區別,畢竟單元本質沒什麼變化,動態表現都不錯,而 EVO 的瞬態表現稍顯出色。

「感狩」回到入門擂臺 - 阿思翠 Vesna 系列入耳耳機

兩條反覆對比下來,我個人的喜好其是要更加偏向於選擇 Vesna EVO 的,Vesna 與 Vesna EVO 之間的關係就有點像 MDR-EX800ST 與 MDR-EX1000 之間的關係,後者都是那個在女聲表現、分離度、瞬態、中高頻線條感、樂器綜合表現等方面更加出色的型號,甚至也都是後者聽上去顯得更刺激,但是不妨礙前者在自己所在的價位也能站得住腳,且兩者的總體設計思路也都一脈相承。只不過,EX800 與 EX1000 之間的素質上非常明顯的差別還是在於單元以及各方面用料甚至腔體開放程度等方面共同影響造成的,而 Vesna 二兄弟之間的素質則沒有隔著那麼大的厚障壁罷了。

「感狩」回到入門擂臺 - 阿思翠 Vesna 系列入耳耳機

看到 Vesna 系列兩條塞子的總體完成度,我是比較欣喜的。我也期待著它們中的某一條(甚至兩條都)能夠重現當年 AM800 在低價位的招牌性地位。低端市場不好混,畢竟現在 TWS 市場已經把低價位入耳市場蠶食得差不多了,這就更需要差異化和特色的存在。

KingTsui, from the TDS Studio。

Jan 2022

歡迎在全網各平臺搜尋訂閱 TDS Studio 的產出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