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學習系列三:六經辨證,六經傳變

中醫中的氣傳經是什麼症狀

傷寒學習系列三:六經辨證,六經傳變

首先會辨別疾病屬外感或是內傷性質。外感病指感染各種外源性病邪而引起的疾病。其臨床表現,往往由表入裡,疾病發展有一定的階段性與變化規律。治療重點為祛除病邪,與內傷病以扶助正氣的方式有很大分別。

張仲景(150~219AD)

後世醫家將外感病分為傷寒與溫病兩大類。根據中醫的觀點,他們有很多不同之處,所以辨証方法有異;傷寒病以六經辨証為基礎,溫病則以衛氣營血或叄焦辨証為基礎。

六經辨証最早記載於漢代張仲景(150-219AD)之《傷寒雜病論》中,該書對外感病的辨証論治奠定了基礎塬則。它針對外感病的普遍証候,根據症狀特點,劃分為六個証型階段。分別為太陽病、陽明病、少陽病、太陰病、少陰病、厥陰病。以此解說外感病勢,以及相互間的傳變關係。實際上六經辨証基本上描述了臟腑、十二經脈病的內容,但由於只注重分析外感寒邪病,所以是較侷限的臟腑辨証。

由以上看出,六經是指太陽、陽明、少陽、太陰、少陰、厥陰六條經脈而言。傷寒病開始時,風寒之邪從皮毛腠理而入,再循經脈深入臟腑,發病過程有特定規律。中醫描述為由表入裡,正氣漸衰的過程。六經病的傳變,往往與正氣、邪氣、治療、體質等因素有關。

一般外感病的循經傳變途徑

傷寒學習系列三:六經辨證,六經傳變

太陽病指外邪開始侵犯表體階段。又稱為表証。

陽明病指外源性風寒邪轉化為熱邪者燥邪,直接傳入臟腑,影響陽明經相關部位。亦可由於治療失當導致津液虛耗所引起。表現陽氣未衰,邪氣盛極的激烈情況。

少陽病指表証未能及時緩解,病邪開始侵入內裡,但又未達內部陽明水平的過度階段,屬於半表半里之証。

太陰病病位在裡,表現虛寒溼証。是由叄陽病傳入中焦,或脾胃素虛所致。

少陰病表示病在心腎,出現嚴重虛寒,整體機能衰煺情況。

厥陰病病變的最後階段,正氣與病邪相爭。但身體正氣已衰,陰陽嚴重紊亂。証候表現極為錯綜複雜。

傷寒學習系列三:六經辨證,六經傳變

1人體的第一層防禦系統:太陽經

太陽經(小腸經-膀胱經)的防禦功能是排洩。機體的吸收、濡養、血液的能量供應以及有毒液體、尿、汗的正常排洩,都是由小腸和膀胱完成的。

這一階段往往發生在體質很好的人體,比如說青少年,這個階段的主要症狀“發熱,惡寒,寒戰,咳嗽,身體痛”等等,都不是簡單的病毒或細菌引起的,需要對治消滅的“症狀”,而是人體為了消除治病因素,恢復平衡的“反應”。

醫生和病人需要考慮的重點是幫助排洩,透過發汗是最重要的一個方法。

2人體的第二層防禦系統:陽明經

陽明經(大腸經-胃經)的防禦功能是反應。透過發熱,腫痛,炎症,腹瀉來完成必要的抗病、排洩功能。

這一階段往往發生在體質較好的人體,因為這個階段人體有足夠的反應力,醫生所要考慮的是控制反應度,免得太強烈了,損傷自身。

所以在必要時使用西醫的方法,比如消炎,鎮痛,抗感染,退熱,偶爾一用,控制症狀也未嘗不可,但不能長期,大劑量,中醫所謂“急則治標,中病即止”。

3人體的第三層防禦系統:少陽經

少陽經(三焦經-膽經)的防禦功能是抗沉積。此功能可防止在機體內沉積各種形式的結石:唾液道結石,腎結石,膽結石、囊腫或良性腫瘤。

這個階段是人體正面防禦的最後一個層次,繼續失守,機體的能量水平就從正向轉向負向。

這就是張仲景劃分三陰和三陽的依據。太陽-陽明-少陽是人體積極防禦的三個正面戰略。

下面的太陰-少陰-厥陰是人體體質不良,能量下降,反應無力,病情層層深入的消極防禦戰略。

4人體的第四層防禦系統:太陰經

太陰經(肺經-脾經)的防禦功能是防浸潤。此功能可以防止毒素在器官和組織內積聚。毒素積聚可導致潰瘍、偏頭痛、哮喘、溼疹、風溼、肺結核或淋巴系統疾病等。

5人體的第五層防禦系統:少陰經

少陰經(心經-腎經)的防禦功能是防退化,即避免各種器官退化,尤其是心腎器官退化。心腎器官退化通常表現為糖尿病、心血管疾病、高血壓、低血壓等。

6人體的最後一層防禦系統:厥陰經”

厥陰經(心包經-肝經)的防禦功能是抗腫瘤。此經脈阻止激增細胞的擴散,並以此構成維護機體的完整統一的最後防線。

作為中醫,我們通常會告訴病人,只有當過敏、感染、炎症,高熱非常嚴重,對機體很大的損害,導致生命體徵出現危險成為主要矛盾時,可以使用西醫西藥暫時地、輔助性地的治療,不可以盲目地把西醫的治療方式作為從頭到尾的第一選擇。

打噴嚏、咳嗽、發燒、炎症、感染,是人體的正常反應,這個觀點,不僅是中醫的觀點,也是中西醫院校在學習西醫時的教材內容,醫學百科全書裡也有詳細的相關介紹。

西醫學也是把這些病理過程作為人體的反應,比如說發燒,專業的西醫教材也指出這是人體的調整、修復反應,發燒不一定都和具體的細菌、病毒或感染有關,當人體內部功能失調時,或者精神心理失調,社會適應障礙,作為調整反應,可能表現為發燒。

按照嚴格的西醫診療常規,在疾病的初期階段,比如感冒,或者原因不明的發熱,如果沒有確實的用藥指徵,隨意使用抗生素和輸液,常常會發生治療不當或者過度治療。更重要的是,這將導致體質的退化,人體天然的防禦工程被一層層破壞,為之後的健康埋下重大隱患。

但是,請不要就此對任何一種治療方法、任何一種藥物產生偏見和給予絕對否定。只要在合適的時間,用在合適的物件上,它可以起到恰當的治療作用,為健康帶來好處。

這需要我們花點時間去學習、瞭解人體這個系統運作的規律,提高辨別力,幫助自己和家人在需要的時候選擇合理的治療手段,來保持長久的健康。當然,平時適當的飲食作息、自我調適,比病後治療更為重要。西醫方法,或是中醫的“清熱、解毒、攻下”,都可能降低人體的防禦能力。

當這一層次能量不足,反應能力下降,人體看似痛苦的發熱,腫痛,炎症就會消失,看起來症狀好轉,其實機體防禦已經下滑至“少陽”階段。

總括來說,陽經病屬表、多熱証、實証;陰經病屬裡、多寒証、虛証。叄陽經病治療,以祛除邪氣為主;叄陰經病治療,以扶助正氣為先。

我們都知道,貫穿《傷寒論》始終的,是六經辯證。如果說“六經病證篇”是《傷寒論》這棵大樹的主幹,那麼六經辯證就是這棵大樹的靈魂,學習《傷寒論》當然是要學好六經辨證理論。

為了學《傷寒論》我去書店專門買了本《皇帝內經》翻了翻,當然自己看書,學的也很淺。看了《傷寒論》之後覺得怎麼《傷寒論》裡面“三陰三陽”的概念跟《皇帝內經》不一樣呢,聽了郝萬山老師的講座錄音才明白怎麼回事。

三陰三陽在《黃帝內經》裡是來命名人體的髒府經絡。為什麼胃經和胃府,把它叫做陽明,膀胱叫把它太陽,這應當是《黃帝內經》解決的問題。那是根據髒府的生理功能,根據髒府和經絡陰陽氣的多少,也根據人體體表接受陽光照射的多少,來命名和劃分的。

三陰三陽,在《傷寒論》中,它的含義,不是生理的,而是病理的。如果說在《黃帝內經》裡,我們把它叫做足陽明胃經,足陽明胃府,那是一個生理概念的話。在《傷寒論》中,我們說陽明就是陽明病,說太陽就是太陽病,它是個病理的概念。既然它是病理的概念,它就涉及到病變部位,它就涉及到病變性質,它就涉及到病變發展的趨勢。

關於六經辨證方面的知識,我在聽了郝萬山老師的講座後,整理了五個方面的內容:

(一)六經病症的概述;(二)六經傳經;(三)六經變證;(四)六經病發病的特殊形式;(五)六經辯證和其他辯證方法的關係。

(一)六經病症的概述

從太陽病來說,它的病變的部位,是不是就像《黃帝內經》那樣,涉及到了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府、手太陽小腸經、手太陽小腸府呢?不是這樣的。因為張仲景是收集了大量的病例,他把這些病例都寫在竹板上、寫在木板上,那個時候並沒有辯證的思路,他說我怎麼能夠用一種什麼樣的方法能夠把這些病證分清楚呢?他在分。這一大堆病,它發生在足太陽膀胱經,足太陽膀胱府,發生在體表,是體表的陽氣被寒邪所傷,好,就把它叫做太陽病吧。所以

太陽病病位涉及到足太陽經,足太陽府,涉及到膀胱,涉及到體表,體表的陽氣被外來的風寒邪氣所傷

。為什麼體表的陽氣被外來的風寒邪氣所傷,它歸屬於太陽呢?因為體表的陽氣的量最大,他認為體表的陽氣根源於下焦膀胱,根源於下焦腎,所以就把體表被風寒邪氣所傷這種證候歸屬於太陽病。它的病性是什麼?是陽證;病勢是什麼?是陽證的初起。你不是說太陽的陽氣量最大嗎,可是從正氣的角度來說,它的陽氣的量是最大的;從邪氣的角度來說,它卻是陰寒邪氣,它是寒邪,是風寒邪氣,邪氣的性質呢是屬於陰性的。而一個病證的陰陽屬性,決定一個病證的陰陽屬性,既考慮它正氣的因素,也要考慮到邪氣的因素。正氣是陽氣,邪氣是陰寒邪氣,陰陽相疊加,你說充其量不是陽證的初起階段嗎?所以從病證的角度來說,它並不是陽證最厲害的,它是陽證的初起。

陽明病涉及到手足陽明經府。那就是說手陽明大腸,足陽明胃,還有大腸經,胃經。

由於足經循行長,影響範圍廣,所以被外來的風寒邪氣或者什麼邪氣所傷呢,它的症狀表現明顯表現突出;手經循行路線短,影響面積小,被外邪所傷,它的症狀不突出。所以從《傷寒論》的症狀來看,主要是足經的症狀。它的病性屬於陽證,它的病勢呢,屬於陽證的極期。陽明的陽氣比較大,陽氣雖然不是太大的,它只是二陽,但是邪入陽明就化熱了,所以陽邪就成了熱邪,兩陽相加,正邪鬥爭激烈,所以表現了大熱大實的證候。所以從病理的角度來說,陽明病是陽證的極期階段,生理上它的陽氣的量並不是最大的,但是從病理的角度來說,陽明病是盛陽趕熱邪,正邪鬥爭激烈,表現了一派大熱大溼的證候,所以說是陽證的極期。

少陽涉及到了膽經,膽府和三焦,手少陽三焦和足少陽膽,它是陽證的後期。

為什麼它是陽證的後期?進入少陽的邪氣,可以是寒邪,也可以是熱邪。如果邪氣在少陽經的話,那是寒邪,因為它有往來寒熱這個症狀,為什麼可以有惡寒呢?那一定有寒邪傷人陽氣的證候,他才惡寒的。所以寒邪在經的時候,邪在經的時候,是寒邪,邪入府的時候它化熱。而正氣呢,少陽是個小陽,是個弱陽,後世醫家把它叫做是稚陽、嫩陽、幼陽,如日初出,就好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它的陽氣不亢不烈,所以它抗邪的能力並不強,所以它是陽證的後期。一旦少陽陽氣抗邪不利的話,邪氣就有可能內傳三陰而出現太陰病。

太陰病涉及到脾經,涉及到脾臟,沒有涉及到手太陰肺

,為什麼?太陽主表,肺主皮毛,當太陽體表的陽氣被風寒邪氣所傷的時候,常常會影響肺氣的宣發失調而出現咳嗽、喘,所以手太陰肺的病變在太陽病的階段就常常表現出來了。因此,《傷寒論》中的太陰病,只講到太陰脾的病,而手太陰肺的咳喘的證候,在太陽篇中就包括了,像太陽病篇涉及到麻黃湯所治療的無汗而喘,麻杏石甘湯所治療的邪熱壅肺的汗出而喘,小青龍湯所治療的寒邪閉表、內有水飲、水寒攝肺的喘,桂枝加厚朴杏子湯所治療的風邪在表、風邪壅肺、中風兼喘,都在太陽病篇都談到了,所以太陰病只是脾經和脾臟的病。可見張仲景的這種六經辯證,他是按照臨床的實際情況來的,而不是機械地按照《黃帝內經》的三陰三陽來的。它是陰證,僅僅涉及的脾陽虛,屬於是陰證的初期。

少陰病涉及到心腎,涉及到腎經。

心主火,心是五臟六腑之大主,腎主水,腎又是人體元陰元陽之根本。當寒邪進入少陰,導致心腎陰陽兩衰,而又以腎陽虛衰為主的證候的時候,這就是陰證的進一步加重,它屬於陰證,可以說是陰證的危重期,特別是心腎真陽虛衰為主的這種少陰病,不去積極的救治,常常會出現不良的後果,它是陰證的危重期。當然少陰病另外有一種情況,那就是說,不是以心腎真陽衰危為主,而是以外來的寒邪為主。一個很棒的小夥子,去喜馬拉雅山爬山,結果雪崩了,把他填在了雪裡頭,那你身體再好,心腎陽氣再棒,那個陰寒太盛,你這個生命也恐怕會受到威脅。所以我們說,對於心腎真正真陽虛衰為主的,這種少陰病,它的預後是很差的,你必須積極救治;而對於寒勝傷陽的證候,我們另外說,只要他心腎真陽沒有完全衰竭,我們經過積極救治,把陰寒驅出體外,還有很好的預後。甚至少陰病還有自愈的。什麼情況下會自愈?心腎真陽不衰,而且寒勝傷陽為主的這種證候,甚至陽氣恢復之後,它會自愈。

至於厥陰病,它主要涉及到肝和心包

。厥陰病的情況非常複雜。如果這個病是由少陰傳來的,那就是陰證的末期,有死無生呀。你說少陰心腎真陽虛衰,又導致了厥陰相火,肝和心包的相火衰竭,那確實是陰證的末期,最後陽亡而死,所以厥陰病就有死證。但是“厥”者盡也,“厥”者極也,如果這個病不是由心腎真陽衰微而傳入厥陰的,而是外來的陰寒邪氣鬱扼了厥陰的相火,這可能就要發生變化。當陰寒邪氣特別盛,盛到了極點的時候,而相火被鬱到了極點的時候,相火爆發,陽氣來複,所以厥陰病就可以有陽氣恢復的這種機轉。如果陽氣恢復之後,陽復陰退,病就可以自愈;如果陽氣恢復太過呢,又可以轉成熱證,轉成陽證,所以厥陰病篇又存在著陰盡陽生的這種變化,所以你說它既是陰證的末期,又是陰盡陽生的階段,這就是厥陰病的特徵。

(二)六經傳經

六經病,它們之間是有相互有聯絡的,這種聯絡就叫傳經。具體來說,一經的邪氣傳到另一經,相應的臨床症狀就發生了新的變化,這就叫傳經。從《傷寒論》原文所描述的傳經規律來看,太陽病作為一個表證,太陽的邪氣可以傳其它任何一經,太陽可以傳陽明,太陽可以傳少陽,太陽可以傳太陰,可以傳少陰,也可以傳厥陰。因為體表的陽氣屬太陽所管,體表的陽氣被外來的風寒邪氣所傷以後,就等於人體的防禦外邪的第一道防線出現了缺口,所以邪氣就可以傳其它五經。從《傷寒論》原文來看,少陽可以傳陽明,而邪入陽明一般就不再傳其它經了。就這個問題,《傷寒論》專門有一條說“陽明者土也,萬物所歸,無所復傳”。所以說陽明病一般來說,它的邪氣不傳其它經。少陽之邪可以傳太陰,太陰之邪可以傳少陰,少陰之邪可以傳厥陰,顯然是邪氣由表入裡,由淺入深,病情由輕到重的過程。

一髒一腑,它們經常是臟腑相連,經脈相互絡屬。比如說,太陽和少陰,臟腑相連,膀胱和腎臟腑相連,經脈相互絡屬,它們相表裡,所以太陽之邪有飛度少陰的時候,這種情況很多。少陰陽氣回覆以後,有沒有髒邪還腑、引病出陽的這種變化呢?有,少陰可以外出太陽。什麼情況下少陰病可以外出太陽呢?就是當寒邪勝的少陰病,而不是真陽衰的少陰病。寒邪勝的少陰病,少陰陽氣逐漸逐漸恢復以後,然後呢,驅邪達表,使少陰髒邪還腑、引病出陽,可以外出太陽。

少陽和厥陰相表裡,少陽之邪不解,可以內傳厥陰。厥陰陽氣恢復以後,邪氣可以外出少陽。這在《傷寒論》裡有原文做支援。在厥陰病篇,有“偶爾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這條原文,這就提示了厥陰陽氣恢復以後,驅邪達外,厥陰之邪外出少陽。還有一段,是陽明和太陰相表裡,在《傷寒論》原文裡,“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是為系在太陰;太陰者,身當發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大便硬者,此為陽明病也。”這就是一個太陰溼濁不化,在太陰鬱久了之後,從陽明燥化,外出陽明的一個例子,太陰可以外出陽明。陽明有沒有內傳太陰的?在《傷寒論》沒有這個條文。可是我們在臨床上,醫生見到陽明病以後,用瀉下的藥物太過頭了,結果導致脾陽損傷,而轉成下利不止的太陰病,這在臨床上有,《傷寒論》由於沒有原文做支援,所以我在這裡畫一個虛線。這就是我們以《傷寒論》原文為依據,談到的六經之間傳經的基本模式。

(三)六經變證

六經的變證,只是給一個這樣的概念,六經病沒有及時的治療或治療方法不對以後,使臨床症狀發生了變化,而新變化以後的病證,不能夠用六經病來命名的,後世醫家把它叫做變證。也就是說,一個病失治或誤治以後,如果它發生的新的證候,能夠屬於陽明病的,那你就叫它陽明病,如果屬於少陽病的,那你就叫它少陽病,不能把它叫做變證。只有這個新的證候不屬於六經病,不能用六經的名字來命名的,後世醫家統統把它叫做變證。在《傷寒論》裡頭,也把它叫作壞病。也就是說典型的六經病,你不適當的治療或沒有及時的治療,這個疾病發生了變化,或者說你給它治壞了,再次治療這個壞病的時候,就比較費勁,所以仲景就把它叫做壞病。這個變證也罷,壞病也罷,或寒或熱,或虛或實,或者在髒,或者在腑,或者在胸腹腔,可以說變化多端,促雜。張仲景在治療變證和壞病的時候,給了個基本原則,這基本原則就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觀其脈證”是看看現有脈象表現,證候特徵,“知犯何逆”,這個“逆”字在這裡做什麼解釋呢?逆者,錯也,誤也。你看《廣雅書正》解釋這個逆的時候,不是把它解釋為不順,而是逆者,錯也,誤也。“知犯何逆”就是了解他過去用過什麼樣的、錯誤的治療方法,“隨證治之”,然後你根據他的具體情況,來採取具體的、有針對性的治療措施。我們說《傷寒論》是一部辯證論治的著作,但是辯證論治這四個字,從《傷寒論》自始自終沒有出現過,在文字上最能集中體現這個辯證論治這個精神的,就是“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這12個字,見於第16條原文。它既是治療變證和壞病基本原則,也是中醫辯證論治精神在《傷寒論》中的、文字描述上的集中體現。

(四)六經病發病的特殊形式

六經病發病的特殊形式,我們實際上是幾個名字的解釋,一個是合病,一個是並病,一個是直中。所謂合病和並病,這兩個詞,在《傷寒論》中只用於陽經,三陽經,在三陰經裡面沒有用過這個詞。所以我們給合病下的這個定義,是什麼呢?是兩個以上陽經同時發病就叫合病。為什麼兩個以上陽經能夠同時會發病呢?這一般是邪氣太盛,一旦傷人,就使多個經感受了邪氣而發病,這是合病的概念。什麼叫並病呢,並病是一經證候未罷,又出現了另一經的證候,發病有先後次第之分的,我們把就它叫做並病。可是並病這個詞,在《傷寒論》中,也是僅限於三陽經在用,三陰經沒有。

可是後世醫家,有的把合病和並病這兩個字,用的就給廣泛化了,他把陰陽經,一個陰經,一個陽經同時發病的,也有人把它叫做合病,他把三陰經中,兩個陰經同時發病的,或者一個陰經的證候未罷又出現了另一個陰經證候的,也叫做並病,這應當說,不符合《傷寒論》中原來用這兩個詞的慣例,我們應該注意這一點就是了。

什麼叫直中呢?直中是外邪不經過三陽,直接侵犯三陰而發病。比方說夏天,天氣比較熱,有的人特別貪涼,把房間的空調開得溫度低低的,再睡上竹子的涼蓆,往那裡一躺,冰涼冰涼的,再痛飲冰鎮的冷飲。好,這一宿覺,晚上也不蓋東西,第二天早上起來,捂著肚子就拉屎涼瀉,找我來看病來了:“大夫我拉肚子。”我問他:“你吃了什麼?”“我沒吃什麼,就是喝了兩瓶冰鎮的礦泉水,然後晚上開著空調,溫度度,然後睡著麻將的涼蓆,這一宿起來就拉成這個樣子”,這就叫太陰直中。所以《黃帝內經》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什麼意思?春天夏天自然界陽氣盛,人們都容易貪涼、容易飲冷,這個時候你要特別注意不要多貪涼,不要多飲冷,要保護自己的陽氣。秋冬養陰是什麼意思?秋冬氣候比較寒冷,人們多易吃一些辛辣的、溫燥的食物,你吃了辛辣的溫燥的食物之後呢,容易耗自己的陰液,所以秋冬呢一定要保護自己的陰液,它是指的這意思。

少陰直中就更加嚴重了。這個西方國家特別怕流感,一發流感的時候,有許多老年人起病就表現了四肢發涼,血壓下降,精神萎靡不振,類似於我們少陰病所說的“脈微細,但欲寐,四肢厥冷”的這種證候。所以遇到這種情況以後,它的死亡率是很高的,特別是西方每年流感都有許多年老體弱的死亡,他們都是死於少陰直中,從中醫學的角度來看,是死於少陰直中。

(五)六經辯證和其他辯證方法的關係

中醫學發展到今天,它的辯證方法很多,八綱辯證、臟腑經絡辯證、氣血津液辯證、病因辯證、衛氣營血辯證、三焦辯證等等,六經辯證和這些辯證方法是什麼關係呢?應當說八綱辯證是辯證的一個大的綱領,它是從六經辯證中歸納提取出來的一種辯證的方法和思路。

從六經辯證中來說,太陽病多表證,陽明病和三陰病多里證,所以這就有了表裡的分證問題。從六經辯證來說,三陽病多陽證,三陰病多陰證,這就有了陰陽的分類。從六經辯證的角度,三陽病多實證,比方說太陽膀胱,蓄血蓄水是實證,陽明腑實是實證;三陰病,太陰病、少陰病多虛寒證,這就有了實和虛的問題,也有了寒與熱的問題,所以八綱辯證是後世醫家從六經辯證中提取出來的一種分證的大的綱領。

八綱辯證只是一個分綱,在臨床上不能夠具體的指導用方。臟腑經絡辯證是後世醫家歸納總結出來的一種辯證方法,他把每一個臟腑和每一個經絡可能出現的寒熱虛實,都給你列出來。所以後世醫家所歸納的經絡辯證中,有一些內容就來自《傷寒論》的經證,比如說

太陽經受邪之後,表現了頭項強痛,或者項背強几几。這是在後世經絡辯證中,就是太陽經的證候。《傷寒論》中提到的陽明經受邪,可以表現為額頭疼痛,翕翕面赤,目痛鼻幹,夜臥不寧,這在後世的經絡辯證中,就可能變為陽明經脈的證候。《傷寒論》所提到的少陽病,有目赤耳聾,胸脅煩悶,偏頭痛,這在後世的經絡辯證中,就可能作為少陽經的證候的表現之一。《傷寒論》中出現的厥陰經受邪,表現了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是肝家虛寒,濁陰不化,濁陰循經上撓清竅,出現了癲頂痛,這在後世的經絡辯證中,這個癲頂疼痛就可能作為厥陰經的經脈辯證的一個專案。

後世的臟腑辯證,把臟腑可能出現的寒熱虛實,種種證候都羅列來,當然,《傷寒論》中涉及到臟腑病證的,也可以歸屬於臟腑辯證中的一項內容,比方說膀胱的病證,膀胱氣化不利的,表現了小便不利、小便少,少腹苦裡急,可以引水消渴等等。在後世醫家,他就把膀胱氣化不利的氣分證,就可能包括了太陽膀胱的蓄水證。又比方說,表寒化熱,循經入裡,和血結於膀胱,表現了少腹硬滿,或者少腹急結,其人如狂,或者其人發狂,這在《傷寒論》中,叫做太陽蓄血證,這在膀胱臟腑經絡辯證的膀胱腑證中也有可能把膀胱蓄血證列屬於臟腑辯證中的膀胱病證的一個血熱互結。所以臟腑辯證和六經辯證之間是這樣一個關係,六經辯證的經絡辯證為後世的經絡辯證提供了資料;六經辯證中的臟腑辯證為後世的臟腑辯證提供了基本的資料,但是兩者不能夠完全代替。

隨著時代的發展,隨著疾病譜的變化,我們現在得溫熱病就比較多了。所以到明清以後,人們發現固守《傷寒論》中一些方子,對臨床上的一些外感病,在治療上效果不好,於是逐漸就產生了衛氣營血辯證和三焦辯證。就我們今天來說,衛氣營血辯證主要是辨溫熱病的,而三焦辯證主要是辨溼熱病的,六經辯證主要是辨風寒邪氣傷人陽氣病變的。把這三種辯證方法綜合起來,就涵蓋了所有外感病的辯證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