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吾何以休翻譯

民歌、諺語是民眾喜聞樂見的通俗文化。如《詩經》、楚辭與漢樂府中的很多作品,就或是直接來自於民歌,或是受到民歌的影響。但是,隨著社會階層逐步分化,作為通俗文化的民歌在民間廣為傳播,卻被士大夫文化疏遠和輕視。

直到1918年初,在蔡元培、沈尹默等倡導下,北京大學發起了在全國徵集歌謠的號召,得到了全國大部分省區都有學者參與,陝西學者李敬泰(渭南人)正是其中一位。

民歌、諺語等不僅是民俗學研究的重要資料,更可以看作中國社會結構變遷和動向的重要反映。今天藉助此篇文章,讓我們窺探民國陝西的風土人情。

陝西的諺語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臨潼,1940s

一、引言

諺語和歌謠一般,在文學上亦佔有重要的位置與不可泯滅的價值

諺語的發生,也和歌謠一般,卻遠在一切文學之前,所以它的存在,普通都是在民間以口授流傳,間或㪚見古今以來名人的著述之中,並沒有專門記載的書籍。我國最早的諺語,據我所知是《列子》書中引堯時的諺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第二是《孟子》裡引夏代的諺語:“吾王不遊,吾何以休;吾王不豫(快樂),吾何以助?一遊一豫,為諸侯度!”諺語還有㪚見於金石方面的,如漢《曹全碑》碑文上曹全鄉人為曹全(字景完)的諺語:“重親致歡,曹景完。”

由上可知,所謂諺語確實都是精金碎玉之言,絕不是言之無物的無稽之談。

無論古今中外,無論窮鄉僻壤,各民族有自己的諺語,可惜一時不易收集。我所搜得的只是一少部分,現在為了閱覽清楚起見,把它分類寫在下面。

二、自然界的諺語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1.關於觀象的

初一絲,初二線,初三月亮才見面。二十二三,月落正南。二十四五,月出遍地牛。

過了臘八,長一叉把;過了年,長一椽。年怕中秋月怕半,日頭怕的上午端。

2.關於測候的

日落天邊紅,必定來日晴。日出滿天紅,當天難得晴。

初三初四不見月,連陰帶下半個月。東晴西暗,等不得早飯。晚晴沒好天,等不得雞叫喚。七陰八下九不晴,十日曬的頂子疼。

呼雷大,白雨小。

東風不過午,過了午,成天有。西風不過酉(下午五點至七點),過了酉,連夜吼。

熱生風,冷生雨。

到了中伏頭,好像就在火裡頭。

立了秋,早晚涼颼颼。雖然立了秋,還有二十四個火老虎。

三九三,凍破磚。五九半,冰消散。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3.關於跋涉的

(華山)上有高峰,下有深溝,要尋屍首,洛南商州。(注:華嶽群峰拱秀,聳入雲際,而尤以南峰為最高。遊人到了這裡,立在仰天池邊俯瞰,下面又有深不可測的溝壑,大都不寒而慄,因為山的南麓是洛南商州一帶,故有此諺語)

千尺幢,百尺峽,老君犁溝往上爬。(注:也是形容華嶽之險峻)

寧走南京到北京,不走零口到新豐。(按零口、新豐均在臨潼區)

上面的許多諺語,除少數是形容別的東西外,大抵都是觀象測候,這些諺語多創始於民間,而由於山中鄉村的人為最多,他們對於自然界的現象,並不像科學家殫精竭慮,窮畢生之力,偶然僅獲得一種發明,他們只是憑著他們悠久的經驗閱歷,集思廣益,與席地談天之中,創定出幾個諺語。他們創定了諺語之對於自然界的所有的一切現象,如:日月的隱現,風雲的變幻,雨量的多寡,天時的陰晴,氣候的寒暑等等,便去應用,宛若科學家應用什麼原理原則一般,

他們預測的事實,雖然沒有現代觀象臺和測候所那樣準確,但在科學未昌明之前,已有這些諺語,我們不能不佩服他們天才之聰敏。

三、人事類的諺語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1.關於農事的

清明前後一場雨,強勢秀才中了舉,穀雨前,不種棉。收秋,不收秋,只看五月二十六,五月二十六落一點,收拾耀州城裡買大碗,買上大碗吃米飯,你一碗我一碗,就是活神仙!

六月曬,七月蓋。(注:六月正在耕耘之際,犁開田地,使承受太陽光熱,七月因播種期迫近,用農具弄平,預防乾燥)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麥收八十三場雨。(注:8月是種麥的時候要雨,以利播種;麥苗出土之後,到了10月要雨,以便培養根鬚;經過寒冬,到了春暖花開的3月要雨,以輔助新苗滋長)

郭公聒,收麥種秋。(注:郭公是一種候鳥,形似杜鵑,每年到了夏季,將近農忙之時,便聲嘶力竭的在天空啼叫,聲音宛如“郭公”二字之音)

收了華州,餓死九州。(注:因華州地臨太華、少華二山之故,溪流泉源頗多,以及窪溼,平時田禾苦水患,若一逢荒旱,便燥溼調濟,收穫頗豐)

中國人民的生活狀況,大部分都是農業經濟為基礎,所以人民的大部分也都是農民,據近年來調查所得,農民上佔全國人民總數80%以上,因此,諺語最多的要算農民的首屈一指,他們對於農事的知識,不特是孔子說,“吾不如老農”,一語所能概括,即近代科學已大昌明,有專心致志於農業者,亦聞有有所不能及之人。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2.關於衣食住的

二八月,亂穿衣。

十件單,抵不住一件棉。

人的衣裳,馬的鞍場。

三分人材,七分打扮。

添一斗,不如減一口。大小三口,一月就得五斗。

人上十口,吃飯也就雷吼。

做活就得十五口,吃飯還是老兩口。

男子吃飯,狼吞虎嚥;女子吃飯,細嚼慢嚥。

早晨吃少,上午吃飽,晚上不吃才好。

男不離韭,女不離藕。(注:據說韭菜男子食之能清血,蓮藕女子食只能滋肺)。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進了門不看人,先看你咋揉麵盆。(注:婦女好清潔者,罩內面盆是長光淨,不見面跡,否則揉麵盆,面貼滿盆之四周。以揉麵一事,可以窺探出其人之如何)

吃不窮喝不窮,打算不到一世窮。

夜長天短,好婆娘也怕三頓飯。

家有一升糧,不當猴兒王。(注:鄉村私塾小學教師,不善教學法,苦於應付小學生之怨語)

吃人飯,跟人轉。

辣子性張,越吃越香。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住房住北房,冬暖夏又涼。

生處怕水,熟處怕鬼。

招客容易,啟客難。

衣食住,人生三要素,人類原不能不衣不食不住,以維持其生活,吾陝人民自有史以來,即衣食住於此地,故關於三者的經歷實驗,比較任何事都早都悠久,因此,諺語亦當然不少。而在此三者之中,由於時的諺語為最多,這是由於每天開門七件事,無一頓不和吃發生關係的緣故。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3.關於風俗人情的

山臨潼,野渭南,不說理的大荔縣。(按“山”有粗獷之意)(注:秦風強悍而已,蒲、富、林、渭等縣為甚,諺語中的“山、野、不說理”等,並非盡屬事實,不過也能證明那些地方民俗之強悍)

涇陽的頭,三原的腳,高陵縣的婆娘賽駱駝,(注:這是各地各婦女裝飾的諺語,涇陽縣婦女善於梳頭,三原縣的婦女善於裹腳,惟高陵縣婦女笨拙,無一擅長處)

好吃好穿南鄭縣,扭扭捏捏鳳翔縣……(下面還有許多,可惜已忘記)

女死不得見,男死留一半。(注:男女兩家訂親之後,中途男的或女的如有死亡事情發生,退聘禮的俗規)

寧要男大十,不要女大一,男大十不算大,女大十像他媽。

你如今莫嫌我小,我明日不嫌你老。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哥弟東西,老三出去,兄弟分居時的速歸。(注:各處常有早婚之俗,勢必往往女大男小,及至男子成人,女子已衰老,如其母親)

兄弟打嫂,一頓打飽。(注:兄弟打嫂子不論罪)

一個降一個,鴨子降鶉鴿。(注:兄弟姐妹在一起,常常大的欺侮小的)

抱侄子,不如到榆樹。(注:社會里常有像

鄧伯道

那樣的人,受盡千辛萬苦供養侄兒,但是侄兒往往長大成人,不僅不報恩,連尊敬之禮也沒有,所以為伯父、叔父的對於侄兒,便有這一種諺語,意思就是培植榆樹,尚可用木材,抱養侄兒則一無所得)

官不入民宅,父不入子房。

輕車避重車,炭車避甕車。

窮到街頭無人問,富到深山有遠親。

天旱了颳風,人窮了造謊。

上山打虎易,向人靠借難。

親不親,財帛分;親戚不共財,共財再不來。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婚宴上敬茶的新婚夫婦,臨潼,1940s

4.關於婚喪生死的

新媳婦到門前,還得個老牛錢。(注:結婚時花錢是沒有限制的)

人有三不幸,老來喪子,中年喪妻,少年喪父母。

一娘生九種,九種不一等。

四十五(天),認娘母。三翻、六坐、九爬爬,十個月,叫爸爸。

七八歲,貓狗見不得。(注:小孩到了七八歲時很是淘氣)

七十三、八十四,閻王叫你商量事。

5.關於醫理的

男怕穿靴,女怕戴帽。(注:男的腫腳,女的腫頭。多發現在久病死期迫近之前)

是風不是風,只要口兒松。(注:嬰兒多得瘋病,但只要能吃奶,便可望痊癒)

洗頭洗腳,強如吃藥。

飢屁,冷尿,熱瞌睡。

6.關於時代的

捨不得吃,捨不得穿,攢下的零錢給郭堅。(注:陝西著名土匪

郭堅

,在勢力強盛時,聚眾甚夥,常擾害居民,所至之處,搶劫一空,有些減衣縮食的人,積蓄稍多,往往郭堅匪徒所掠去)

寧願二軍拉票,不願一軍巧要。(注:1929-1930年間,馮軍已屢次戰事失利,率師退回,就食於關中。關中的老百姓在其統治之下,豢養十數萬之眾,事實上,已不能支援,兼之又逢荒旱,十室十空,但馮軍卻依然不時的巧立名目,苛派強徵不已,遂創出了這一個諺語。意思是說二軍拉票尚論貧富,馮軍則否)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臨潼街道,1940s

6.關於其他的

四十不發,窮根紮下。

不怕慢,只怕站。(行路)

生在江南,長在四川,埋在陝甘。

四、結論

以上列舉的許多諺語中,所包括的有天文、地理、物理、化學、生理、心理、經濟、法律、道德……種種涉身處世的知識,真是豐富廣泛極了,

諺語大抵多有韻腳,其措辭之精巧,造句之自然,意義之懇摯詳實,即古今來許多文人名士,嘔盡心血創造出來的格言,尚沒有像那樣的活躍有生氣。諺語中除少數荒謬無稽的迷信話外,餘均為有價值可寶貴之言。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吃糖人的小孩和買糖人的小販,1940s

諺語在文學裡的領域特別廣大,流傳最為普遍。上至偉人名士,下至廚夫老媽;大而講演著述之時,小而烹飪紡織之際;遠而天涯地角,近而對門鄰里;偏僻至山

海澨

,繁華如通都大邑;莫不有他的存在。

我們日常生活的談話,有時引用兩三句諺語,即所說的那假話,便格外精湛漂亮;我們在作文之時,若用一二個諺語,則那篇文章便覺得特別聲色。這是事實上立刻可以證明的,沒有能否認的。

現代的文藝,早已主張語體話、平民化,這些諺語就都是平民的創作品。我們如不研究文藝則已,如研究文藝,這種諺語能不能不在蒐集、徵求和研究提倡之列。

民國陝西諺語中的地域風俗與人生智慧

但是到了今日,這種諺語還在口授流傳,依然很少有人注意到這一點上面!我現在寫這篇的意思是:第一,注重平民文學,應要提倡諺語;第二,欲廣為徵求使諺語得蒐集成巨秩;第三,諺語從來大部分都是口授流傳,今後欲使享受出版之福。

李敬泰,1932 年《新陝西月刊》

本文由“瀚海淘沙”獨家整理併發布

點贊、評論和關注是對我最大的鼓勵

往期精選:

被遺忘的西安民眾教育試驗區:教育救國,可歌可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