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誰唱的

作者簡介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舒新亞,1951年5月生,畢業於省實驗中學6403班,現任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正高職高階工程師。

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教授級高階工程師,從事淡水甲殼動物和名優魚類的繁殖,養殖研究工作30多年,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和國家級星火計劃有關淡水螯蝦專案負責人兼首席專家;湖北省農產品出口工作協調領導小組特聘水產專家,1995年受聘中國農業部水產專案辦公室淡水螯蝦專案顧問;2007年獲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稱號,2009年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水產科技工作者”。

在國內外發表科技論文30餘篇,完成科技成果12項,4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推廣三等獎,2項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科教片獎,1項部級優秀科技圖書一等獎。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實驗中學的梧桐樹

我叫舒新亞,是實驗中學初中6403班的學生(67屆初中3班),1958年我上小學時爺爺將我的名字改成舒朝滸,6年以後我是以舒朝滸的學名進入實驗中學初中的。

實驗中學對於我並不陌生,無論是上實驗中學前或是離開實驗中學後的許多年,有人談到我時常常把我和實驗中學聯絡起來。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兄弟姐妹四人2019年5月回實中的合影,從左至右:舒新亞、舒朝濂、舒新華、舒新民

我兄弟姐妹四人都畢業於武昌實驗中學,大哥舒朝濂,1960年從實驗中學考入清華大學機械系光學儀器專業;大姐舒新華,1962年從實驗中學考入清華大學工程化學系高分子化學專業;二姐舒新民,1968年離開實驗中學到湖北潛江縣漁洋區拖市公社插隊落戶;我1969年離開實驗中學到湖北均縣習家店區曹家店公社插隊落戶。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我出生在武昌寶積庵湖北農學院(現湖北大學所在地),2歲時父親調到湖北省農業廳(當時農業廳在武昌彭劉楊路)工作,我們家就搬到了武昌路輜重營,6歲以前,我都是在武昌輜重營度過的。

輜重營在蛇山腳下,緊靠著武昌鼓樓洞,離實驗中學很近。過鼓樓洞,沿胭脂路就可走到實驗中學,哥哥姐姐讀實驗中學時就曾走讀過。

印象中我第一次一個人到實驗中學是在小學四年級,大姐舒新華高考的那一年,那時我們家早已搬到南湖(現湖北工業大學)。由於緊張的高考前複習,星期天大姐經常在學校複習,不回家,父母總是讓我給大姐送點吃的東西去。每當接到這個任務,我高興得不得了。一早起來吃完早飯,就穿上我喜歡的白襯衣,繫上紅領巾,還特意不忘在袖子上別上我的“紅三槓”。

母親將一茶缸豆米或炒米裝在一個布兜裡,我拿起來就跑出門。從家裡到實驗中學要走兩三個小時,到了實驗中學跟守門的大爺說是送吃的東西,和氣的大爺就讓進。如果大姐在上課或是不能出教室,我就在學校教室操場邊的梧桐樹下等大姐出來,高大的梧桐樹給我遮蔭擋雨。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我們家還在武昌路輜重營時,院子裡也有一顆不大的梧桐樹。每年結梧桐子的季節,母親都要把梧桐子打下來炒給我們嚐嚐。小小的梧桐子,皺皺巴巴的,其貌不揚,但炒熟後卻很香。

我們也常把寬大的梧桐葉用細草棍一別,做成兔耳帽戴在頭上。實驗中學的梧桐樹十分高大,大的約有30多米高,超過臺階上二層教學樓的高度。

青綠的樹皮、粗大的樹幹、華蓋般的樹冠、淡褐色的形如合掌的果莢、還有寬大的掌形綠葉,十分壯美。站在梧桐樹下,陣陣微風襲來,十分涼爽,引起無限遐思。

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高大的梧桐樹,三國演義上說“鳳翱翔於千仞兮,非梧不棲”;已經四年級的我也經常聽到大人們說“栽好梧桐樹,引得鳳凰來”,我禁不住老是抬頭看樹上,是不是有鳳凰鳥停歇在高大的梧桐樹上。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1964年春夏,我小學升初中,是到華中農學院附中參加初考,我填報的志願就是實驗中學。考試下來和老師、同學對題,算術沒有錯誤,估計是滿分。語文我不擔心,因為我自認為我語文基礎好。初考的作文題目又是《有意義的一天》,我將我獲得區作文比賽三等獎的一篇作文《愉快的一天》稍作修改謄寫了上去。

還未發榜,周邊的人就指著我說,他哥哥姐姐都是讀實驗中學的,他也肯定是讀實驗中學的。我們家是當地唯一四個孩子都讀實驗中學,而且大哥大姐都從實驗中學考入清華,引來人們的嘖嘖稱讚。

暑假過後我就如願來到了實驗中學,這次我不僅來到實驗中學,而且成為實驗中學的一名學生住進實驗中學。我喜歡紅石大道,但我更喜歡實驗中學的梧桐樹。

白天,上籃球場打球揮灑汗水,下籃球場在梧桐樹下再讓微風吹乾汗水;上課在教室裡聽老師講解,課餘在梧桐樹下背誦單詞和公式。高大的梧桐樹雖歷經嚴寒,枯葉落盡,但始終保持著青綠的枝幹,一旦冬天過後,綠綠的樹葉又從枝幹上蓬勃生長,盡顯生機。它以自身的生生不息,見證著實驗中學師生的勤奮、堅韌和自強不息。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實驗中學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又一批的棟樑之才,這些棟樑就是棲息在實驗中學梧桐樹上的鳳凰,而培養這些棟樑的老師是人們心目中的“大家”,更是棲息在實驗中學梧桐樹上的領頭鳳。

教過我們的數學老師有楊月玲、李稂、李鬱憲,我們敬重的易鍾英校長文革復課期間也教過我們,語文老師有楊建文,英語老師有胡承暉、韓學道,地理老師有胡翰笙、呂秀蘭,物理老師有葉家慶,生物老師有凌雲妹,歷史老師有胡發錟,音樂老師有胡任之,體育老師鄒世清,班主任老師先後有陳月芳、胡發錟,代過我們班課程的老師還有何國寶、朱錫成,我也經常聽哥哥姐姐談起教過他們的老師張仲軒、鄭谷智、成應瑔、張伊人…。,他們回到武漢都總要去學校看看老師。

實驗中學的老師無論年輕的還是年長的,無論已是赫赫有名的還是後起之輩都給人一種親和、嚴謹、勤奮、博學的感覺,這可能是學生們多年後仍念念不忘老師,一談起就激動不已的原因。遺憾的是1969年離開學校後,多年再到實驗中學,這些梧桐樹卻不見蹤影。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我經歷過兩次高考,一次是1972年,當時還是在均縣,是一個上山下鄉插隊知識青年;另一次是1978年,當時在二汽的配套工廠——湖北汽車電器廠,是一個學徒工。

第一次高考的考場上有不少武漢下放的知識青年,語文監考老師是均縣三中(高中)的語文教師,來自我下放的習家店區,我第一個早早交卷,他就在監考臺上看我的語文卷。

考完後他說了這樣一番話:“不比不知道,一比才知道其他學校和實驗中學的差距”,他形容孫小梅校友(實驗中學初中6404班)的作文是“浪漫長詩”,說我的作文“短小精悍、有分量”。

半年之後他的一個學生分到曹家店公社做文教幹事還饒有興趣的給我講他在均縣三中高中語文課上評講作文,談到我高考的那篇作文一事。遺憾的是我剛剛走出考場,廣播中就在播放白卷英雄張鐵生的信,我沒有被錄取。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第二次高考是1978年,那是恢復高考後全國高考統一試卷的第一年,工廠為了自身小集體利益,不讓職工報考。工廠有幾百名青工,原是從武漢下放到鄂西北山區的知識青年,其中有上百名是實驗中學、華師一附中、武漢1中、2中、14中、15中、25中等學校的優秀學生。

為了爭取學習的機會,我只有奮力一搏,和工廠打了一場驚動鄖陽地委的“高考官司”,不僅為自己,也為我們工廠更多的年輕人爭取到高考的機會。

我在巨大的壓力下,克服旁人無法想象的困難,以高出省線20多分的成績回到大學讀書。父親很多同事對父親說:“還是實驗中學厲害,基礎好!”說我離校十幾年還能考上大學,他們的孩子沒有考上。

確實,實驗中學培養了我。在實驗中學的6個年頭,學校“樸實、嚴謹、勤奮”的校風浸潤進我們的骨髓,那些老師德藝雙馨的形象,深深銘刻在我們的腦海中。

哥哥姐姐只要回武漢,我們兄弟姐妹就一定會回實驗中學去看看,我也經常獨自一人回到學校,很榮幸的是在幾次學校的活動中(熒屏和網媒),都還有我的照片出現。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大學畢業後我被分配到湖北省水產科學研究所從事水產研究工作,先後承擔了湖北省和國家重點科技攻關專案,是國家第一個有關小龍蝦的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的主持人兼首席專家,為我國的水產事業、為我國小龍蝦產業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創造多個全國第一和世界第一。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對各地養殖戶開展技術培訓,前排中間手握在一起的是舒新亞

2005 年我們在全國率先推出“小龍蝦蝦稻輪作技術”和“小龍蝦人工誘導繁殖技術”,全國各省和歐美同行都到湖北考察學習,湖北成為我國小龍蝦產業技術的標杆和“領頭羊”。

湖北小龍蝦的產量 2006 年超越江蘇成為全國第一,至今佔到全國的 50% 以上。

2007 年我國的小龍蝦產量和加工出口量一舉超越小龍蝦的原產地美國,成為世界第一併保持至今,在世界小龍蝦產業界贏得“世界龍蝦看中國,中國龍蝦看湖北”的美譽,《中國漁業報》也曾以“用科研助農民致富”為題採訪報道過。

1995 年中國農業部水產專案辦公室聘請我擔任淡水螯蝦專案顧問; 2007 年我被評為“全國農業科技推廣標兵”, 2009 年我又被評為“湖北省有突出貢獻的水產科技工作者”。 2011 年我從單位光榮退休,至今仍在為我國的水產事業發揮餘熱。

1

農業部小龍蝦養殖專案的首席專家

——舒新亞

2014年中央10臺科教頻道拍攝的《走近科學》有關報道

何鷹校友

如果要推選出能夠代表群體的傑出校友,我推薦初中6403班的舒新亞同學,他是事業有成的小龍蝦養殖專家;雖然,在龐大的校友群體中,具有高階職稱、高階職務的同學,比比皆是,但是能夠貢獻、服務於每個人餐桌的,只有他一個人而已。把他推選出來,其爭議應該是最小的。以下是他的百度資料:

一門兄妹,兩人清華,一人當紅專家,均出自武漢同所高中

至今,“小龍蝦”依然是我省餐飲業亮麗的名片,舒新亞同學功不可沒!與舒新亞同齡的同學們,已經全部退休,即使有過再大的成績,都屬於“過去式”,而舒某仍然活躍在工作一線,屬於“現在進行時”!

陳渝光 初中67屆5班

我和舒新亞下鄉時在同一個公社,參加工作後也保持著較多聯絡,所以對舒新亞的情況瞭解得多一些。我介紹一下我所瞭解的情況。

舒新亞二十多年來一直從事小龍蝦養殖技術的研究和推廣,為我國小龍蝦養殖及加工產業的發展做出了突出貢獻,成為農業部小龍蝦養殖專案的首席專家。目前小龍蝦養殖技術,已推廣到全國二十多個省市自治區。湖北潛江已把小龍蝦養殖和加工產業,發展成一個有千億產值的產業。

研究和推廣小龍蝦養殖和加工技術,其意義在於:為全國各地農業部門發展一個有較高附加值的新產業提供了技術支援,為全國千萬稻農增收和致富提供了一條可行的路徑,為部分地區解決農村土地拋荒問題提供了有一定效果的方法。

這是因為,在農村,如果農民單純種糧食,可能因為收益不高而缺乏積極性,寧願拋荒土地從事它業。在稻田中養殖小龍蝦,小龍蝦的產值高於稻穀的產值。農民在稻田中套養小龍蝦,既種了水稻又養了小龍蝦,大幅度提高了收益,也就提高了生產的積極性,不會去拋荒土地了。

所以,舒新亞二十多年埋頭所做的工作,對社會來說,有很高的價值。如果推舉“傑出校友”,舒新亞當之無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