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雍也第六6.4原文及翻譯

如之何其使斯民而死也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6.4原文及翻譯

論語雍也第六

6.4

原文及翻譯

「原文」:

子華①使於齊,冉子②為其母請粟③。子曰:“與之釜④。”請益。曰:“與之庾⑤。”冉子與之粟五秉⑥。子曰:“赤之適齊也,乘肥馬,衣輕裘。吾聞之也,君子周⑦急不繼富。”原思⑧為之宰,與之粟九百,辭。子曰:“毋!以與爾鄰里鄉黨⑨乎!”

「注」:①子華:姓公西,名赤,孔子的學生。②冉子:即冉有。③粟:米。④釜:古代的量名,一釜可容六鬥四升。約一個人的糧食。⑤庾(yǔ):古代的量名,一庾等於十六鬥。⑥五秉:古代的量名,一秉等於十六斛,五秉則是八十斛。一斛十鬥。⑦周:賙濟、救濟。⑧原思:姓原,名憲,字子思,魯國人。生於公元前515年,孔子的學生,曾是孔子家的總管。⑨鄰里鄉黨:指原思的同鄉,或家鄉周圍的百姓。古代以五家為鄰,二十五家為裡,五百家為黨,一萬兩千五百家為鄉。

「本段的意思及翻譯」:

子華出使齊國,冉有為子華的母親請求一些穀米。孔子說:“就給六鬥四升吧。”冉有請求增多一些。孔子說:“那就給十六鬥吧。”冉有實際上給了八十斛。孔子說:“公西赤到齊國去,坐著肥馬駕的車子,穿著又輕軟又貴重的皮袍。我聽古人說,君子只救濟那些急需的人,而不會救濟富有的人。”原思給孔子家當總管,孔子給他的薪酬是九百小米,原思推辭不要。孔子說:“不要推辭了。如果有多餘的,就給你的那些窮困的鄉親們吧。”

「解讀」:在賙濟的物件上,孔子主張君子應該賙濟那些窮困潦倒、真正需要幫助的人,而不必賙濟那些富足的人。子華出使到齊國做官,他母親想必不會缺衣少食,故孔子認為不用賙濟那麼多,而孔子勸原思接受他給予的小米的緣故,正是教導他救濟窮人。

以上就是

論語雍也第六

6.4

原文及翻譯

,歡迎交流指正。

更多內容請搜尋95國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