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飲食文化的變遷,從分食制走向合食制,為何在當時流行?

中華文明五千年,飲食文化也隨著中華文明源遠流長了五千年之久,不同的區域文化也形成了不同的飲食風俗,最為典型的就是“南米北面”、“南甜北鹹東酸西辣”。

唐代飲食文化的變遷,從分食制走向合食制,為何在當時流行?

飲食文明並非一蹴而就,不同的朝代,有著不同的時代特色,後人在前人的基礎上推陳出新,再次形成多樣化的飲食文明。

自古以來“衣食住行”四樣就是日常生活當中的根本,而“食”又是其中的基本內涵,若是連肚子都填不飽,又談何理想,古人也常用飲食來比喻治理國家,《道德經》中記載:治大國,若烹小鮮。

飲食文化發展,帶有歷史性、時代性,它的文明程度能夠反映當時的社會,唐代“合食制”也是取代了“分食制”。

唐代飲食文化的變遷,從分食制走向合食制,為何在當時流行?

商周時期就因為出現了“分食制”,人們席地而坐,飯菜安置在桌案上,每人一份,根據身份不同,吃的東西也不太一樣,《周禮·司几筵》中說:天子五重席,大夫二重席。

司馬遷編寫的《鴻門宴》同樣詳細地寫到了分食的情況,項王、項伯左向東,范增南向坐、沛公北向坐……

隨著朝代的更迭,飲食文化相互相容,魏晉南北朝、隋朝時期,南北文明相互交融,胡食傳入,飲食文化進入了一個新的發展時期,從唐代流傳下來的壁畫來看,人們不再席地而坐,吃食也不再是一人,“合食制”也取代了“分食制”。

唐代飲食文化的變遷,從分食制走向合食制,為何在當時流行?

“合食制”流行開來,也是因為當時的時代背景有了一個巨大的變遷。

隋唐之前,椅子是不存在的,男女老幼都是席地而坐,用來放置菜餚的案几都相對較小,而大型的座椅又不適合擺放菜餚。

胡桌、胡床一些傢俱的出現,紛紛取代了以前的矮腳桌,盛放食物用的餐具,在唐代繁榮經濟的影響下,餐具、桌椅的發展無形中也是推動著“合食制”。

更重要的是門閥、尊卑觀念,先秦時期採用世官制,“世官”顧名思義,在特定的條件下,只要家族中有一人受封,其餘的成員就能出任官職,層層分割形成了門閥體系,這種制度也嚴重衝擊到了西周,以至於戰國七雄崛起。

封建王朝先後推行察舉制、九品中正制,不過這些都是由州郡進行推舉,地方世家同樣也會操作暗箱,這兩種選拔官員的制度也都扶持門閥豪族,唐代科舉制打破了壟斷制,衝擊到了門閥,門閥士族的衰退,也鬆動了人們對“分食”的觀念。

唐代詩人劉禹錫就寫了一首非常貼切門閥衰落的詩詞:

朱雀橋邊野草花,烏衣巷口夕陽斜。舊時王謝堂前燕,飛入尋常百姓家。

與此同時,唐代皇室盛行胡風,民風開化,加之武則天、韋后、太平公主一類的女性出現,女子的地位大大得到了提升,男女首次做到了“平等。”

唐代飲食文化的變遷,從分食制走向合食制,為何在當時流行?

《禮記·內則》記載:六年教之數與方名,七年男女不同席不共食。

唐代以前,男女在7歲以後就不能一同吃飯,更加不能同席而坐,男人之間談話,女性也要回避。

唐代的男女共食、同席的情況改善了許多,《中華古今注》中載有:至天寶年中,士人之妻,著丈夫靴衫便帽,內外一體也。意思就是一位士大夫的妻子穿上了丈夫的衣服,這可不是女扮男裝,而是胡人中男性和女性不分男女服飾,在唐代也意味著平等。

唐代飲食文化的變遷,從分食制走向合食制,為何在當時流行?

男女之間沒有那麼多條條規規,“合食制”恰恰能滿足一些熱戀當中的男女共食要求。

唐代歷經了兩個大盛世,初唐的“貞觀之治”以及中唐的“開元盛世”,在兩大盛世的推動下,唐代的經濟、文化、飲食都趨向了多元化。

科舉制雖然衝擊到了門閥,但科舉難度要求還是很大的,唐高宗時期就已經下詔准許“自舉”做官,也就是將賦、詩文投給達官顯貴,文人之間也興起了“干謁之風”,而文人也常常以詩文會面,杜甫的以追憶的方式寫了《飲中八仙歌》。

唐代飲食文化的變遷,從分食制走向合食制,為何在當時流行?

李白的《將進酒》是他跟岑勳、元丹丘一同在嵩山登高飲宴,其中寫有:烹羊宰牛且為樂,會須一飲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將進酒,杯莫停。

這些都是推動“合食制”的必要因素,而中國人一向重禮、愛熱鬧,“合食制”的出現也就成了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