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震南疆的“共和國之錘”-56式160毫米迫擊炮

建國後,我軍曾經裝備過多種口徑的迫擊炮。其中就有我們今天要介紹的這門功勳老炮,56式160毫米迫擊炮。

56式160毫米迫擊炮是以蘇聯的M-160式迫擊炮為物件進行仿製的。

基本資訊為:

中文名 56式160毫米迫擊炮

重量 1290千克

口徑 160毫米

最大射程 8300米

炮口初速 268米/秒

炮身長 3870毫米

威震南疆的“共和國之錘”-56式160毫米迫擊炮

56式160毫米迫擊炮

56式160毫米迫擊炮剛剛列裝就趕上了金門炮戰,並以其獨特的效能,在戰鬥中取得了不錯的戰果。

大口徑迫擊炮的射程雖然比同口徑的身管火炮射程短一些,但因為膛壓低對炮彈壓力小,炮彈可以做的特別大,彈壁可以做的很薄,從而在裡面裝載比同口徑身管火炮炮彈多得多的炸藥,威力也更加巨大。160mm迫擊炮炮彈的裝藥超過7千克,而當時我國的152mm榴彈的裝藥也才有5。8千克。160毫米迫擊炮的爆炸威力接近203毫米榴彈炮的炮彈。

威震南疆的“共和國之錘”-56式160毫米迫擊炮

金門炮戰中,我軍投入了一定數量的56式160mm迫擊炮,其曲射的彈道特性摧毀了很多反斜面的敵軍陣地和目標。56式160mm迫擊炮炮彈爆炸後可以留下一個半人高的深坑,巨大的威力也給敵軍造成了一定心理陰影,以至於國軍官兵把56式160毫米迫擊炮稱作“金門之錘”。

但實際上56式160毫米迫擊炮應該被叫做“共和國之錘”才更合適,因為在保衛祖國的領土完整方面,它建立了更多的功勳。

1984年我軍收復老山後,根據實戰需求,已經退役的56式重迫擊炮重新服役,重點打擊越軍堅固工事和屯兵洞。在1984年7月12日大戰前夕,我炮兵部隊對越軍潛伏地域進行2輪炮擊,取得擊斃2名越軍營長在內的大批越軍官兵,重創其潛伏部隊的戰例。

威震南疆的“共和國之錘”-56式160毫米迫擊炮

1986年6月30日,越軍1986年6月,我軍觀察哨發現對面越軍有人員聚集,於是引導炮連對越軍陣地進行了炮擊,試射中越軍躲進碉堡。不想被一發炮彈正中碉堡頂蓋,擊穿頂蓋後在堡壘內爆炸,裡面的40多名越軍全部被炸死。後經偵聽,炸死的越軍中有很多剛來前線見習的新畢業軍官,從此160迫擊炮的威名便在老山前線傳開了。

雖然56式160毫米迫擊炮威力巨大,但是缺點也同樣明顯。主要問題是射程近,射速慢,最大的問題在於過於笨重。戰鬥全重達到1290公斤,作為一款迫擊炮,明顯太笨重了。由行軍狀態轉換至戰鬥狀態需6分鐘,反之則需要8-10分鐘,這個速度在我軍看來作為一款迫擊炮來說太慢了。同時,由於對射擊陣地要求高,需要大量的工作量來構築好。凡此種種,說明此炮已經跟不上現代戰爭對於火炮的要求。最終,這些有著赫赫戰功的迫擊炮不得不再次被撤裝,被封存在了庫房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