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治通鑑》司馬懿誅曹爽,比“真小人”可怕的是“偽君子”!

內小人而外君子什麼意思

景初三年,魏明帝曹叡駕崩,後由八歲的齊王曹芳繼位,大赦天下,加封曹爽和司馬懿為侍中,都督中外軍事且總領尚書事,這二位等於把軍政大權包攬完畢。另外根據明帝的遺詔,在建的宮室都停了。

《資治通鑑》司馬懿誅曹爽,比“真小人”可怕的是“偽君子”!

接受任命以後,曹爽和司馬懿各自領兵三千輪流在宮殿內值班,因為司馬懿的年齡和地位都比自己高,曹爽起初對待司馬懿非常恭敬,有事就找他商量、請教,不敢獨斷專行。

曹爽任人唯親的開始

幷州刺史東平畢軌和鄧颺、李勝、何晏、丁謐都是有名氣且急於求富貴的人,所以比較趨炎附勢,明帝比較厭惡這種風氣,於是就壓著他們沒怎麼重用。但曹爽跟他們關係好,輔政以後就立即提拔了這幾位,且視他們為心腹。只不過這幫人果然不行,他們勸曹爽“大權不可旁落”,幾句話就把曹爽忽悠暈了。其中丁謐還為曹爽謀劃,讓曹爽稟告天子將司馬懿轉任太傅,明升暗降,剝奪實際的權力,凡奏事要先透過自己方能執行,如此就能控制大權,曹爽居然答應了。

此後司馬懿專任太傅,曹爽把弟弟宗親們全部弄到宮中擔任要職,自己出入宮禁,尊貴無比。

《資治通鑑》司馬懿誅曹爽,比“真小人”可怕的是“偽君子”!

這個時候即使司馬懿不跟曹爽作對,皇帝大概也是煩透了,加上曹爽自己也姓曹,本就是曹家的天下,哪天逼著自己禪位定然也是掀不起多大風浪。只不過以曹爽貪圖榮華富貴的做派自然是“元無大志”,無心於此,但大忌是著實已然犯下——倒黴的時候肯定沒人救。

從此以後,曹爽對待太傅的態度保持著面子上過得去,實際事務很少再和司馬懿商量。隨後曹爽又將吏部尚書等要緊位置換上了自己的人,於是何晏等人一人得道,雞犬升天。

司馬懿開始蟄伏

正始八年,曹爽和司馬懿的關係迎來關鍵節點:曹爽依何晏、鄧颺、丁謐的主意,欲將太后遷到永寧宮居住,如此就能真正獨自把持朝政。司馬懿沒能擋住,兩人之間開始有了嫌隙。隨後,司馬懿開始稱病不再參與政事。

司馬懿稱病以後,原先跟著他擔任職務的人開始倒黴。

《資治通鑑》司馬懿誅曹爽,比“真小人”可怕的是“偽君子”!

清河國和平原國的地界之爭吵了八年沒完沒了。冀州刺史孫禮奏明“當年明帝分好的地界有存檔,拿出來一比就清楚了”,曹爽說“地圖太舊不能用了”,孫禮再次上疏,曹爽大怒,羅織罪名判了孫禮五年。後來孫禮任幷州刺史後往見司馬懿,見面時氣得不說話。

司馬懿問:“還生氣處理地界的事?”孫禮開始拍馬屁,一邊拍一邊涕淚橫流。司馬懿說:“要忍人所不能忍。”

自此以後曹爽就更加不靠譜了,經常兄弟結伴一起出遊,大司農桓範很是擔憂:“你們兄弟不宜一起出城,城中沒個掌權的內應,萬一有人關閉城門就回不來了。”曹爽說:“誰敢!”桓範心裡肯定嘀咕:“司馬懿啊。”

司馬懿的奸雄本色

為了持續麻痺曹爽,司馬懿戲精附體,飆演技裝病,竟然騙過了前去向他辭行即將赴荊州就任刺史的李勝,還真讓曹爽以為他要歸西了,曹爽於是就不再把司馬懿放在心上了。

嘉平元年,皇帝謁高平陵,曹爽帶著弟兄們一起跟著去了。果如桓範所料,司馬懿以太后的名義下令,關閉城門,並帶兵佔領武庫,進駐浮橋,又命高柔持節代理大將軍職務,又佔據了曹爽大營,並向皇帝上書陳述曹爽諸罪行,還派專人勸說曹爽及早認罪,另外捎了句“不過免官而已”。

桓範急忙趕往曹爽處,獻計聚集實力,“挾天子以令諸侯”,並戳破要害處:以你們曹家這幫人的顯赫,放到哪都是不定時炸彈,想當個平民百姓那可能嗎?

曹爽把刀扔了:“不做官,也不失當個富家翁。”

《資治通鑑》司馬懿誅曹爽,比“真小人”可怕的是“偽君子”!

桓範已崩潰,最終曹爽一幫人束手就擒,全部被司馬懿夷三族。

曹爽是“德薄而位尊”的典型,到了輔政的位置只能是坤卦的六五,所謂“黃裳,元吉”,也就是尋常人眼裡的“和稀泥”。在這個位置上想幹好,純“好人”和純“壞人”都不行。這裡就是“管鮑之交”的要緊處,管仲臨去世的時候沒有推薦鮑叔牙任齊國丞相,就是因為鮑叔牙為人過於正直,讓他幹實則是害了他,鮑叔牙才會感慨“管仲知我”。

曹爽整體看下來等於是個暴發戶,祖上留了些福德給自己,被他迅速敗壞完畢。桓範謀事還算不錯,看人卻著實糊塗,曹爽若是個聽勸的,在他進諫“總攬大權的弟兄們不能一齊出城”的時候就該能回過味來。

《道德經》的“智慧出,有大偽”

那司馬懿又是什麼人?

《資治通鑑》司馬懿誅曹爽,比“真小人”可怕的是“偽君子”!

白居易《放言五首·其三》詩云: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鑽龜與祝蓍。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初身便死,一生真偽復誰知?

結論不要下得太早,更不要被眼下的高妙所迷惑,沒有體驗過殊勝境界者的那些絢爛描繪必定是因其人只是“仰望”,著眼於當下者才能令人覓得幾分真意——不過是“邀人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