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把戲劇中的包公塑造成“黑臉” 實際暗藏四個字

包公、包青天、包大人的形象,在華夏大地可謂家喻戶曉,說婦孺皆知也不誇張。

戲劇舞臺和影視劇中的包公,身材魁偉,黑臉發光,額心上描一月牙,加上長長的黑髯口,烏黑的官帽蟒袍,作唱唸白聲若洪鐘,氣場十足。完全是一尊專治邪惡的“黑煞星”形象。

而且,每次黑臉包公一出場,都會引起不小的震撼!

古人把戲劇中的包公塑造成“黑臉” 實際暗藏四個字

自宋代以來,包公這威嚴不可侵犯的形象已被民間認可,成為百姓心目中不可動搖的“青天”大老爺。

至今,人們誇讚哪個領導或法官清正廉明,仍會說他是“包公再世”。

歷史上真實的包公——包拯,究竟是不是天生的一副黑臉?

諸多史料都為此作了否定性佐證分析,說明他不是天生“黑臉”,也不是魁梧高大身材,而是身高不到一米七零、且“面目清秀,白臉長鬚”。

包公被塑造成“黑臉”,應該是元明以來戲劇編劇和化妝師設計的結果。

在其黑臉的形象中,真真切切暗藏了“

鐵面無私

”四個字。

因為中國民間素有“黑臉的都是好漢,白臉的都是奸賊”的樸素判斷。

“黑臉”包公,完全是一個藝術形象,與真實包拯的相貌大相徑庭。

應該說,如今的包公有兩個:一個是歷史人物包拯;另一個是文學形象包公。而後者是在前者基礎上衍生的。

在古都開封市的包公湖西岸,現有一座包公祠。祠內的包公肖像古碑,刻畫細膩生動,碑上的人物造型,完全不是戲臺上的粗獷威嚴模樣。而是手執笏板,清瘦矍鑠,一介白面書生學者形象。

查閱包拯詞條,他名拯,字希仁,公元999年出生於今安徽合肥肥東,也就是正在熱播劇《縣委大院》的外景地。

包拯在北宋仁宗天聖五年(1027年)考中進士,被授任為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今江西永修)知縣。

此時他父母年邁有病,包拯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被朝廷改授和州監稅。但父母仍不想讓他離家赴任。包拯就辭去官職,回家贍養父母。直到十年後父母相繼去世,才赴京聽選,獲授天長知縣。

此後,他因政績突出,得到升遷重用。歷任三司戶部判官及京東、陝西、河北路轉運使,三司戶部副使,龍圖閣直學士、開封府、權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職。嘉祐六年(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

因為他曾任天章閣待制、龍圖閣直學士,所以後世稱其“包待制”、“包龍圖”。

實際更為後世所推崇的,並不是他的官銜,而是他為官品行端正、清廉執法,“令行禁止,立朝剛毅”,“公而忘私,不邀陰幸也!”

古人把戲劇中的包公塑造成“黑臉” 實際暗藏四個字

歷史上真實的包拯,一生任職多個崗位,無論官職大小,都不貪財圖利,做到了兩袖清風。

後世所傳的包拯業跡,多是說他在開封府尹任上,辦案不徇私情,清廉公正,甚至興起訟訴變革:“拯開正門,使得至前陳曲者,吏不敢欺”。破除了“凡訟訴不得徑造庭下”的陋習,免得衙役盤剝百姓。

除了斷案,他當監察御史時,面對能力低下的宰相和欲被重用的皇戚國丈,敢於行直言彈劾,並不怕因此得罪當朝皇帝,展示了直臣的品格。

包拯的故事,在宋代以話本的形式流傳,到了元代,包公戲登上了舞臺。從明清到近代,包公戲不斷推陳出新,逐漸成為老百姓文化生活中的最愛。

包公戲幾乎涉及到所有的戲曲種類,而且不受地域限制,南方北方同樣流行。

在舞臺和影視劇中,包拯既是一位清正廉明、鐵面無私、心智過人、執法如山的“青天大人”,又是一個半神半凡的超人。

在他身上,不僅凝聚了老百姓對清官的企盼,更飽含百姓對社會公正的無限嚮往。是一位帶著理想化色彩的藝術形象。

此外,包公戲每一出都情節曲折動人,扣人心絃,能抓住觀眾的注意力,也是其藝術生命力所在。

有史料介紹說:現存的十八種元代公案戲中,寫包公審案斷獄的就有十一種,明清時期又誕生了二十幾種。

傳統京劇劇目中,有三十多出包公戲。諸如《金丸記》、《桃花記》、《胭脂記》、《珍珠記》、《雙釘案》、《正朝陽》、《鍘美案》、《赤桑鎮》、《鍘包勉》、《砸鑾駕》、《打龍袍》等,都歷久不衰。

上世紀九十年代年,236集的臺灣電視連續劇《包青天》,曾風靡一時,颳起一陣“包公熱”。

古人把戲劇中的包公塑造成“黑臉” 實際暗藏四個字

戲曲舞臺上的包公,那真是斷案如神。並且“日斷陽間夜斷陰”,白天料理人間的案子,夜晚則主持陰間的官司。

如此得需要陰陽兩界的“通行證”。於是,編劇們就給包拯額頭上的安上了月牙當“通行”標記。

而《中國傳說故事大辭典》說,包拯額頭上的月牙並不是因劇情需要設計的,而是包拯出生時臉太黑,其父將他扔掉時,被蓮葉杆鋸傷所致;

《中國地方風物傳說選》則說,包拯額頭的月牙,是他父親把他扔掉時,他被馬蹄踩傷所致。

而且,這個月牙的開口也有講究。擅長演包公戲的京劇大師裘盛戎說,包拯額頭上的月牙,“開口朝右是老包陽間審案,朝左則是包大人遊仙枕下陰曹審案的時刻。”

實際上,包拯額頭的月牙和他的黑臉一樣,都寄託了人們的一種美好期頤。

以皓月當空來比喻“包青天”,希望為官者頭上都有這一彎清正的月亮,秉公執法,一碗水端平。

明代《龍圖公案》和清代《三俠五義》,更是對包拯作了神化,把他的形象推向了新的高度。

民間還傳說,包拯出任開封府尹時,得到王朝、馬漢、張龍、趙虎“四大名捕”助力,兼有足智多謀的公孫策和南俠“御貓”展昭相幫,辦案明查暗訪,出神入化。每到關鍵時刻,必能使正義得到伸張。

戲劇舞臺和影視劇中,包公升堂斷案時,大堂都有兩樣東西鎮場:

一個是獨角獸。傳說中斷案的神物,“能辨曲直,見人爭鬥就用角去頂壞人”。包拯用其以示“曲直明鑑”;

第二是三口銅鍘。這個廣為人知:龍頭鍘斬皇親國戚,虎頭鍘斬貪官汙吏,狗頭鍘斬市井刁民。

史書上實際對此並無記載,可能是後人為了渲染劇情杜撰的。

包拯被提拔為樞密副使,相當於主管軍事的總部副職一年後病逝。

開封老百姓聞訊皆悲痛不已,皇帝也親自到包家弔唁,並宣佈停朝一天以示哀悼。

據說,當宋仁宗看到包家如此儉樸很吃驚,又聽聞他“居家儉約,衣服器用飲食如初宦時”,不禁感慨萬千,心生敬意。

包公的高風亮節,還體現在他遺言中,他要求自家“後世子孫仕宦,有犯贓者,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葬大塋中。不從吾志,非吾子若孫也”。

後人將其作為祖訓家風,刻於堂屋牆壁,以昭後世。

古人把戲劇中的包公塑造成“黑臉” 實際暗藏四個字

1973年,合肥文物部門對包公及其家族墓地進行了保護性清理,從包公墓葬中出土了包公遺骨及其墓誌。真真打擾了包大人一回。

1985年,當地政府開始動工修建包公墓園。墓園共有包氏家族的六個墓冢,按宋制修建。全稱叫包孝肅公墓園,整座墓園面積1200平方米,位於合肥城中南的一段護城河畔,人們為了紀念他,把這段河也叫作包河。

儘管經過民間藝術改造後的包拯無論形象還是功績,都和真實歷史中的包拯有一定差別,但這卻是發自人民心底的真實願望。寄希望為官者,都能像包拯那樣“

鐵面無私

”,一心為民。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選“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宣告:文中參考資料和配圖均源於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