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作品發表《古人夏天如何消暑?》

學員作品發表《古人夏天如何消暑?》

SUMMER

古人夏天如何消暑

文|張玉鴿

炎炎夏日,汗流浹背,我最喜歡的事情是躲進空調房裡,看著古裝劇,吃一碗刨冰,用舌尖的清涼消散全身的暑氣。每當這時,就會有一個念頭跳出來:古人是如何度過這漫漫長夏的呢?

其實,古人吃冰遠比我們想象得要早。春秋時期就有了“冰鎮米酒”,《楚辭·招魂》中有一句“挫漕凍飲,酎清涼些”,說的就是將米酒冰鎮起來達到清涼解暑的效果。

隋唐時期,賣冰的鋪子開始出現,《唐摭言》中提到“蒯人為商而賣冰於市”,夏天吃冰已成為了一種時尚。但所有人都可以吃得上嗎?

夠嗆。《雲仙雜記》記載:“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可見當時夏天的冰價堪比黃金,平常人家恐怕消費不起。

如果認為古人只會單純吃冰,可就太小看他們了。

唐代還出現了一種非常流行的冰食,在陝西章懷太子墓中的壁畫裡,侍女雙手捧著盤子,盤子裡有像假山一樣的東西,上面用花草裝飾,這就是“酥山”,類似於現在的冰激凌。

到了宋代,冷飲業的發展達到巔峰。

在《清明上河園》中,出現了“香飲子”的招牌,《東京夢華錄》中出現了“水果刨冰”“冰雪甘草湯”“生淹水木瓜”等特色冷飲。

光聽這名字,就讓人產生無限好奇,想必逛著街、滿頭大汗的宋朝人,也抵擋不了這冰鎮的誘惑。

既然要吃冰,就要有裝冰的容器,沒有電的時代,古人一樣也能用得上“冰箱”。

國家博物館的古代陳列館有一方戰國時期的“青銅冰鑑”,用來製作“冰鎮米酒”。這個冰鑑裡面,嵌套了一個青銅缶,就是一個小容器。用時先在缶中放好米酒,然後把冰放進鑑中,將裡面的缶包裹住,只需一會兒,就可以享用到冰涼的米酒。

比冰鑑再大一些的就是冰窖了,在地下挖一個四至五米深的大坑,用來儲藏冬天收集的冰塊,稱為“土窖”,如果再用青磚砌成,這就是“磚窖”,降溫效果會更好,冰塊也可保持得長久一些。

除了儲存冰塊,古人還會在房子上下功夫。

先秦時期,王公貴族們就開始想方設法地避暑,當時流行一種精心佈置的地下室,叫做“窟室”,以供藏酒納涼娛樂之用。

漢朝時,發明出了奢華的“清涼殿”,每當夏季來臨,殿內石床上放置盛滿冰塊的玉晶盤,再由侍者對著扇扇子,多重降溫,堪比現在的空調房。

當然,這些可不是尋常老百姓能享受到的。

大部分的人家,要麼在廳內鑿一口深井,上面有小孔,夏日冒冷氣;要麼在天井的正中央,擺放一口大缸,達到一點消暑的效果;或者用木桶將西瓜吊入井裡,享受短暫的清涼。

利用吃食和器具消解暑氣已經被用到了極致,但古人可不甘於此,也不乏有人發現一些好玩又有效的消暑妙招。有時候,這些不經意的小玩意兒會別有一番詩意。

唐朝出現了“竹夾膝”,即用竹蔑編成圓柱形,中間鏤空,像個封閉的大籃子,在三伏天裡抱著它,就能快速入睡。

到了宋朝,改名為“竹夫人”,這要得益於蘇東坡的一首詞:“平生長物擾天真,老去歸田只此身。留我同行木上坐,贈君無語竹夫人”。看來這竹夫人,也可以被當做禮物贈與好友;

古人夏天還少不了瓷枕,董解元的《西廂記諸宮調》中“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枕著瓷枕入睡,連夢裡都是有風的;

今天的涼蓆也是古人祛暑的常用物品,只是在古代被叫做“夏簟”,宋元時更是被稱為“涼簟”,再美一點的叫法,如“玉簟”,足以說明古人對它的喜愛。李清照的“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以秋意襯托,將這玉簟的涼體現得淋漓盡致。

再狂放一點的,像大詩人李白,可看不上這些小家子氣的消暑方式,直接“懶搖白羽扇,裸體青林中。脫巾掛石壁,露頂灑松風”。只管自在地搖著扇子,裸著身子行走在山中,伴著清涼與松風,好一番自在瀟灑。

原來古人消暑的花樣,可一點不比現在少。冷飲配上竹夫人,古人的夏天,也一樣過得有滋有味。

學員作品發表《古人夏天如何消暑?》

本文章於6月3日發表在《勞動時報》

學員作品發表《古人夏天如何消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