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酒仙蘇軾漂泊的一生還經歷了什麼

以一杯美酒,祝萬家團圓

在中秋佳節,當我看到貴州習酒的美好祝福時,思緒穿越千年,乘著時空來到946年前的中秋節,看蘇軾手握酒杯,與月同醉,送出“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的祝願,然而誰能想到呢?

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酒仙蘇軾漂泊的一生還經歷了什麼

此時的蘇軾,早已經歷了多次的生離死別。已故的父母和髮妻,還有一別7年已有餘的胞弟。萬家團圓,這樣樸素的祝福,對蘇軾,竟也成了奢望。

但好在,還有酒。

“使我有名全是酒,從他作病且忘憂”,縱觀蘇軾傳奇的一生,會發現,酒,在蘇軾的生命裡,濃墨重彩,不可或缺。

蘇軾愛酒愛到痴迷,300多首詩裡,酒出現了90多次,林語堂所著的《蘇東坡傳》中評價蘇軾是:“一個無可救藥的樂天派,造酒試驗家,酒仙。”,更有學者將蘇軾與李白對比,評價:“李白更愛酒,蘇軾更懂酒。”

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酒仙蘇軾漂泊的一生還經歷了什麼

除了酒,蘇軾留給我們的還有一首首瑰麗的詩篇。

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每每讀到或者想起這首詞,都忍不住讓人感嘆蘇東坡的精神境界——

寵辱不驚的淡然,包容萬物的胸懷,接受一切的氣度。

欽佩與仰慕蘇東坡的同時,也讓人愈加好奇:有如此寬闊胸襟與淡定氣質的蘇東坡,到底經歷了什麼?

出道即巔峰,一舉成名天下知

公元1037年,在山清水秀的四川眉山,一個小男孩瓜瓜落地。這就是後來名滿天下,傳譽後世的大文豪蘇東坡。

蘇軾18歲時,迎娶了他人生中第一位妻子王弗。王弗非常美麗而且聰慧,蘇軾每每撰填詩詞,王弗必在旁紅袖添香,一對新人可謂是夫唱婦隨,令旁人羨慕不已。

公元1056年,蘇洵帶著20歲的蘇軾,18歲的蘇轍從四川眉山出發,順江而下進京參加科舉考試,那一年的主考官是大名鼎鼎的歐陽修。那時的文風皆虛浮造作,歐陽修便銳意於詩文革新,提倡以一種自然的筆觸表達自己的心靈。

歐陽修閱卷時,一篇文風清新質樸立論卻深邃悠遠的文章映入眼簾,他驚歎不已,拍案叫絕,讀得直冒熱汗。

這篇文章便是蘇軾所作的《刑賞忠厚之至論》。

歐陽修讀到這篇文章,喜愛至極。

本想將其列為頭名,但他又自顧自地認為這麼好的文章必定是他的學生曾鞏所作,為了避嫌,才將其取為第二名。這算是一個“美麗的誤會”。

歐陽修取下糊名紙片,才知此文章並非其學生曾鞏所作,而是蘇軾所作。他便開始誇讚起蘇軾來,曰:“此人可謂是善讀書,善用書,他日文章必獨步天下。”

他與其兒子討論蘇軾時,曾不止一次地說:“三十年後,沒有人記得我歐陽修啦,但人們都會記得蘇子瞻(蘇軾)。”

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酒仙蘇軾漂泊的一生還經歷了什麼

不僅是歐陽修對蘇軾讚賞有加,就連喜怒不形於色的皇帝宋仁宗,在讀完蘇軾蘇轍兄弟倆的文章後,也非常興奮的對曹皇后說:“朕今日為子孫得兩宰相矣。”

蘇軾所寫文章本就膾炙人口,再加上鼎鼎大名的歐陽修乃至皇上為其背書,使蘇軾一瞬間風靡全國,成為當時文壇的絕對頂流。

蘇軾每有文章問世,上至達官顯貴下至市井百姓,無不爭先拜讀,生怕讀得晚了在茶前飯後嘮嗑時少了人前顯聖的機會。

然而,年少成名未必就是好事,特別是如蘇軾這般的盛名。

這句話一語成讖,預示著蘇軾曲折的人生。

年少卻喪親,生死離別挫神傷

科舉考試之後,蘇家三父子名動京師。可正當他們準備大展身手的時候,家中傳來了蘇母病逝的噩耗。

那時蘇軾年僅22歲,便失去了從小就疼他愛他的母親,對其身心造成了巨大的打擊。

噩耗傳來後,蘇軾跟隨其父蘇洵,與其弟蘇轍一起回家奔喪,為其母守孝三年。

守孝期滿,蘇軾回京。公元1061年,蘇軾前往陝西省鳳翔縣任職,這也是蘇軾仕途的第一站。

蘇軾年少便身負盛名,難免有些傲氣。在鳳翔縣任職期間,便與太守陳希亮鬧過矛盾。

這是怎麼回事呢?原來古時官場有個“潛規則”,逢年過節的時候大家都要在一起聚一聚,喝喝酒,嗑嗑瓜子話話家常。

那年中秋節太守陳希亮便邀請蘇軾去知府廳參加宴會。可蘇軾卻嫌麻煩,說那是形式主義,拒絕參加。

陳希亮非常生氣,直接給蘇軾開了一張罰單——罰銅八斤,兩人也因此結下了樑子。

當然,蘇軾並非只與其一人鬧過矛盾,只因蘇軾太過“直爽”的性格。

至於為什麼蘇軾還能在官場上混得還算風生水起,一方面是其本身的那令人嫉妒的才華,另一方面還得得益於其妻子王弗。

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酒仙蘇軾漂泊的一生還經歷了什麼

王弗極其聰慧,作為蘇軾恩師王方之女,不僅知書達理、溫文爾雅而且心思細膩,懂得人情世故。

正是有了王弗的幫助,蘇軾才能避開很多小人的暗算,才能在官場上走得更遠。

蘇軾很感激妻子王弗對其默默無聞的幫助,並深愛著這個美麗,聰慧並且深愛著他的妻子。

然而慧極易傷,在公元1065年,年僅26歲的王弗便因病去世。

王弗的離世對蘇軾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

每每想起妻子在一旁靜靜研墨,或與其談論詩詞歌賦的場景,蘇軾都心如刀絞。

王弗的死讓蘇軾意志消沉,久久不能忘懷。

即便是王弗去世十年之久,蘇軾仍對其牽腸掛肚,思念至極。

於是便寫下了這首流傳千古,感人至深的悼亡詩。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夢記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岡。

公元1066年,蘇軾還未從喪妻的傷痛中走出來時,蘇軾的父親蘇洵又因病逝世。

蘇軾、蘇轍兄弟倆扶柩還鄉,守孝三年。

這短短几年間,年僅二十多歲的蘇軾先後失去了母親程氏,妻子王弗和父親蘇洵。

蘇軾在那本該全力施展抱負的年齡接連遭受親人離世的重大打擊,我想,即便是蘇軾,在如此年輕時便經歷一次又一次的生死離別,也會讓其意志消沉,懷疑人生。

歸來陷黨爭,自請出京遠朝堂

守孝期滿後,蘇軾再次回到京城任職。

宋仁宗治下的北宋,表面太平祥和,實則內憂外患,積貧積弱。

國庫空虛,經濟面臨崩盤;賦稅嚴重,百姓衣食難顧;兵弱將寡,軍隊形勢嚴峻。

宋神宗繼位後,深知改革的必要性與迫切性,於是任命王安石為宰相,進行改革。這便有了著名的“王安石變法”。

然而,“王安石變法”一開始推行並不順利。由於改革迫在眉睫,所以王安石與宋神宗的改革要求快速、高效、服從,不允許有任何反對的聲音。

於是,朝廷官員就將“變法與否”分為兩個黨派——支援派以王安石為首,反對派以司馬光為首,而這種分割也演變成了耗時耗力的黨爭。

那麼蘇軾在當時是屬於哪一派的呢?過去我們都認為蘇軾是反對派。因為蘇軾寫了很多諷刺新法的詩句:如“贏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諷刺新法辦事手續複雜,經常需要去城裡蓋章走程式)、“東海所知明主意,應較斥鹵變桑田”(諷刺新法急於求成,大修水利)等。

然而,這其實是對蘇軾的誤解。蘇軾其實並非是反對改革,反對新法,他反對的一直是改革過於急於求成,有很多措施,很多政策非常粗糙,不到沒有改善現狀,反而起到副作用。

之前說到,蘇軾年少就身負盛名,並且是一個非常“直爽”的人。即便是以卵擊石,但蘇軾還是不吐不快。

公元1071年,蘇軾寫下了《上神宗皇帝書》,就經濟、軍。事等提出了自己的見解。

因為蘇軾上書多有指責新法之處,王安石終於忍無可忍,讓御史謝景在神宗面前彈劾蘇軾,蘇軾自知無法抵抗,便自請出京,被授為杭州通判。

自此,蘇軾正式開始了一生的漂泊之旅。

中年被誣陷,烏臺詩案死裡生

蘇軾出京任地方官後,實實在在地為百姓做一些實事,用現在的話說是一個“實幹派”,是真正的為人民服務。

他在杭州修水井,在密州捕殺蝗蟲,在徐州到抗洪前線親自指揮抗洪正是蘇軾的“實幹精神”,讓地方百姓對蘇軾敬仰愛戴,也得到了朝廷的嘉獎。然而,在被調往湖州時,蘇軾闖禍了。

古時候,皇帝派一個官員到一個新的地方任職時,那個官員就要寫一份謝表來表達對皇帝的感恩之情。這本是走個流程,然而蘇軾卻又開始“犯病”了,即使是這樣一個程式化的東西他也要摻雜一些自己的感情,而且多是些怨氣。

湖州謝上表

知其愚不適時,難以追陪新進。

察其老不生事,或能牧養小民。

意思是說皇上您知道我在朝廷有些“不合時宜”,在變革中難以施展我的才幹,讓我到地方上或許能為老百姓做點實事。

這份謝表明眼人都能看出來有一些怨氣在裡面,有一些冷嘲熱諷。

於是,一些革新派利用這份謝表大做文章,結合蘇軾寫的一些詩,斷章取義,胡編亂造,致使蘇軾含冤入獄,史稱“烏臺詩案”。

蘇軾確實經常寫一些諷刺新政的詩詞,但更為嚴重的是哪些官員的誣陷。

如蘇軾有一首詩“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意思是說樹木的根在地底下彎曲盤延,這隻有地底下的蟄龍知道。

結果這就被御史臺的一名官員舉報說:“陛下才是真龍,蘇軾不尊重真龍,有事反而去求地底下的蟄龍,這是對皇上的大不敬!”此話一出,蘇軾的罪過就大了。皇上也因此下令逮捕蘇軾。

有人偷偷將訊息傳給蘇軾,說他的詩被檢舉揭發了,皇上要逮捕他。蘇軾最開始聽到這個訊息,還挺高興。因為他問心無愧,還說:“這下好了,皇上終於能看到我的詩(才華)了”。

可真當辦案人員到了湖州,到了蘇軾跟前的時候,蘇軾卻有點慌了。那時的蘇軾還是畏懼死亡的,他也真的以為這一去怕是回不來了。於是蘇軾便請求辦事官員,希望能讓他回趟家,跟家人見最後一面。

就這樣,公元1079年7月28日,蘇軾入獄。

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酒仙蘇軾漂泊的一生還經歷了什麼

在獄中,蘇軾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他經常被言語羞辱,通宵達旦的提審,不讓他睡覺。這些都讓他身心受到折磨,甚至想在獄中一死了之。

他寫了兩首絕命詩。

最終,王安石上書,曰:“安有盛世而殺才士乎?”

蘇軾才得以從輕發落,貶官黃州。

被貶入黃州,境界昇華藝術峰

那年冬天,寒風呼嘯,風雪漫天。

有一個人形單影隻,寒冷,疲憊地趕往黃州,他就是蘇軾。

那時的黃州,是一片蕭索之地,貧窮落後,交通閉塞。

蘇軾趕到黃州之後,連一個落腳之地都沒有。定慧院的方丈久聞蘇軾大名,見其真人,高興至極,便借一間空著的小屋給蘇軾落腳,蘇軾這才有一個容身之所。

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酒仙蘇軾漂泊的一生還經歷了什麼

貶官黃州,對蘇軾來說是個巨大的打擊。

蘇軾前半生,順風順水,出道即巔峰,受到歐陽修甚至是皇帝的讚賞。一身才華受顯貴追捧,一身功績受百姓愛戴。

蘇軾一直是活在聚光燈下的,走到哪兒都是風暴中心,追隨者前呼後擁,朋友更是數不勝數,然而被貶黃州時,他只能是孤身一人。

不僅如此,蘇軾之前的那些“朋友”,此時對他也是“避之不及”,生怕受到牽連。

蘇軾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到:“自從被貶到黃州後,平生親友,竟無一人寫來一封信。即便我寫信給他們,也收不到任何回覆。”

在這完全陌生的地方,蘇軾感到前所未有的孤獨。一天夜裡,蘇軾在定慧院中,望著附近的稀稀拉拉的殘枝敗柳,以及天上那半輪殘月,感傷萬分,便提筆寫下一首《卜算子》

卜算子

缺月掛疏桐,漏斷人初靜。時見幽人獨往來,縹緲孤鴻影。

驚起卻回頭,有恨無人省。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

那時的蘇軾,對現實感到失望,對未來感到迷茫。

他無法理解,他明明有一身才華,同時勤政愛民,造福一方百姓。他沒有害過哪怕一個人,為什麼他會落得這步田地。他被痛苦、孤獨與迷茫裹挾,他急需找到一個出口,讓自己不被徹底淹沒。

離定慧院不遠處,有一座安國寺,蘇軾每天都能聽到安國寺的晨鐘暮鼓。

於是,在那段焦慮迷茫孤獨的日子裡,蘇軾經常走進安國寺,靜坐參禪,反思人生。

在一次次打坐思索中,蘇軾漸漸變得平靜起來。他不再熱衷於那虛無縹緲的功名利祿,而是要充實地過好每一個今天。

在黃州的第三個年頭,蘇軾寫出了人生最高境界的詞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狽,餘獨不覺。已而遂晴,故作此詞。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料峭春風吹酒醒,微冷,山頭斜照卻相迎。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22歲喪母,28歲喪妻,29歲喪父,酒仙蘇軾漂泊的一生還經歷了什麼

這是蘇軾在酒後回家的途中遇到下雨時的抒懷之作,也許在東坡的一生裡,酒給了他文思與靈感,又溶入他的愁腸,在那些“人生到處萍漂泊”的歲月裡,酒就像“掃愁帚”,一點一點的掃去他心裡的灰塵陰影,還他一片“也無風雨也無晴”的心靈淨土。

結語

酒與詩,就像一對孿生兄弟。

在璀璨的詩詞篇章裡,我們總能聞到陣陣撲鼻醇香。

飲酒想起詩,賦詩想起酒,也正因如此,我們的詩詞,我們的酒文化才那麼的醉人,那麼沁人肺腑。

現在,也許我們不擅長吟詩作對,但依然懂得把酒言歡。

一瓶酒裡有悠悠歲月,也有情緒萬種,和親朋故友相聚一堂時,貴州習酒也可以成為我們情感的載體,承載我們一整晚的喜怒哀樂。

最後,分享一首我最喜歡的東坡之作,願我們每個人,都有酒有肉有朋友。

臨江仙·夜飲東坡醒復醉

夜飲東坡醒復醉,歸來彷彿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鳴。敲門都不應,倚杖聽江聲。

長恨此身非我有,何時忘卻營營。夜闌風靜縠紋平。小舟從此逝,江海寄餘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