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何謂修行?

顧名思義,就是糾正自己行為上的錯誤。

一直有許多人以為,齋戒、打坐、閉關、誦讀才是修行,其實這些都是在正確的道路上走了彎路。當然,這樣做也是為了讓自己冷靜下來,摒棄一切雜念。不過要明白一件事,那些僅僅是一種修煉方式,並非修行的目標。

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沒有必要用逃離俗世方法來進行修行,這樣會有很大的限制。單獨的一個人修行也存在許多的問題。

不是每個人都能脫離這個世界,與世隔絕。我們大多數人一輩子都要生活在這個世界上。

因此,如果只是按照上面的方法來修行,或許會有很大的提升,但一旦迴歸現實生活,就會變得和之前一模一樣,學到的知識也會變得毫無用處,根本沒有辦法解決實際問題。

所以王陽明才會說,“功夫須從事上磨”。

修道,修的是何物?

所謂的修行,其實就是一種很含糊的東西。普通人來講,心又是什麼?若無所求,何處可修?

一般人都認為,這顆心就是自己的心。修行是要讓自己的心靈堅強起來。

這是一個很難讓人明白的概念,也很難從哪裡開始。

大家都明白心靈的偉大之處,但究竟是為了讓自己更堅強,或是更好地發揮自己內在的能力?

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很顯然,讓自己的心變得更加堅強,不僅僅是讓自己變得更堅強。修煉的最大意義,就是讓自己的生命保持原樣。

明白了這些,修煉起來就容易多了。

所以,我們在日常的工作中,我們不應該把它應用到我們自己的生命中嗎?

肯定是有什麼東西阻擋了他的腳步。

佛教把心靈的遮掩叫做“妄念”,而道教則把它們叫做“可欲”。這裡也有很多相似的名稱,這裡就不一一羅列了。

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幻覺從何而來?慾念從何而來?如果找不到答案,那麼修行依然沒有方向目標。

有些人說,心中有了紛亂的念頭,就會出現虛幻的念頭;都說名利燻心,就是因為貪婪,心中才有慾望。

這也是對事物的認識上的偏差。

這句話的真實意思是,那些事情只是把自己的心靈遮住,而不是自己的內在。

假如不是內在的雜念,那它從何而來?

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剩下的,就是他的腦子了。

可是,動物也有腦子,為何他們沒有和人相同的情感?

由於我們的大腦具有思考能力,所以我們與其他生物區分開來。

至此,我終於發現了你心中的雜亂和慾望從何而來,但問題來了。

我們是否應該將思想從我們的生命中剝離出來?

這樣做是不行的,儘管沒有思想的刺激就不會有感情,可是誰也不想成為一個冷血的生物。而且,我們也不可能從思想中解脫出來。

這是普通人想要破開的關卡。

妄想和欲求都是由思想而生,我們無法沒有思想,而修煉就是要清除心中的迷霧和迷惑,怎麼辦?

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這要求更深入地剖析思想。

思想既可以用來解決問題,也可以用來製造妄想和貪心,這就是為什麼我們的思想兼有兩個作用。

問題的答案是什麼?什麼又產生妄想?

做試卷是在解答問題,害怕沒有考上是在產生妄想。生病去醫院就是在解決問題,怕自己治不了就是在產生妄想。丈夫沒有準時回來,給他打了個電話,是為了處理這件事,覺得他有外遇就是產生妄想。

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終於找到了自己的修行道路,現在要做的,就是讓自己的思想不受影響,消除心中的阻礙,讓自己能夠更好地運用自己的思想來處理問題。

你怎麼會被慾望所迷惑?

它利用這種能解決問題的能力來獲得你的信賴,使你感覺妄念和慾望的腐蝕,從而使你成為一個被妄念和慾望所侵蝕的奴僕。

當你的這種雜念超過你的能力時,它們的矛盾就會變成各種各樣的情感,讓你的心靈原本的力量陷入沉睡。

為何要走上這條修行路?

前面提到,修行僅僅是一個籠統的說法,不是具體的辦法。想要靠修行來改造自己,就必須要擺脫外在的束縛,只有消除了自己的貪念和執著,才有可能實現。

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在各種環境下都有能做到消除妄念的方式,例如跑步就能消除心裡的雜念。它取決於我們的生理功能,所以大腦會將你的部分精力集中於奔跑,而不是全部去考慮事情,否則會對生命造成威脅。

由於鍛鍊所產生的化學物質刺激,暫時地從妄想中解脫出來,所以你在奔跑後精神上會感到快樂。

這是一個積極的舉動所產生的消極變化!

修行是為了什麼?

我們無法忍受慾望和慾望的折磨。如果沒有達到臨界值,就很少有動力去修煉。

有些人覺得這種痛苦是很平常的事情,也就沒有了修煉的慾望,或者默默忍受,或者是任由自己情緒的失控。

唯有那些承受著巨大的痛苦,不願意再承受折磨的人,他們才會有繼續修行下去的慾望。

否則的話,他的修行目標就變得複雜,更不可能有什麼收穫。

如何修行?

如果固守著古板的方法,那麼修煉起來就特別地艱難。如果修行用在日常的工作上,那就容易多了。如果能將這兩樣東西融合在一起,那就更容易了。

在一個人的時候,沒有任何的外物打擾,更能讓自己更好地進入境界,這就是靜修。在日常的修煉之中,經驗越多,越能體現出更好的效果,這就是真正的修煉。

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到了這個階段,千萬不要忘了,修行的根本目標,就是要從那些雜亂的念頭中解脫出來,不要去注意自己的內在是不是已經強大了。在妄想和慾望不能控制你的情況下,內在就會釋放自己原本的能力。

那是怎樣的雜念在控制著我們?

一種難以被人覺察到的腦中的聲音。

例如:我應該,我想,我必須;例如:與虛構的情景對話,面對飛來橫財的內心糾結。

這和平常默讀的時候腦子裡的語音有著相同的作用,只不過前者是消極的,後者是積極的。

這種聲音的目標往往不是現在,有時看似是為了解決問題,其實是對這件事而引發的無限聯想。

修行的要訣就是不受那道聲音的影響。

只要你能掌握住這一原理,你就能隨心所欲地去修煉。

例如:帶著其它的重擔外出旅遊,那就讓自己盡情地享受假日而忽視了思維負擔就是一種修煉;寂寞時煩躁,若能專心觀看爬上樹上的螻蟻,便是修煉;發生爭吵時,不和別人爭吵,是一種修煉;妻子絮絮叨咕,一心想著她的好是修煉;小孩不乖,不去生氣耐心指導,是一種修煉;降低自己的怒火,剋制自己的感情,才是真正的修行。

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說得輕鬆,可真要這麼做,可就沒那麼容易了。

我們大部分時間都不知道自己是被這個聲音控制的,直到情況變得更糟的時候,我們才會感到奇怪:我到底發生了什麼?

那個聲音之所以在腦海裡揮之不去,這並不是因為這句話的力量有多大,而是我們已經適應了這種感覺。正如我們之前提到的,因為它可以幫助我們克服困難,從而使我們不再懷疑,隨著時間的推移,我們會慢慢地忘記這件事。

既然已經成為了一種習慣,它又是如何被發現的?

感知到那種聲音的存在,對於你能否修行成功,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佛教把它叫做“覺知”,而近代的哲學把它叫做“潛意識”,而現在的心理學把它叫做“本我”。

修煉能讓它經常出現,沒有它,你的修煉是無法進步的。如果你一直都能保持警惕,一邊警惕那道聲音,一邊連線著自己的情緒,那麼,你就算是成功了!

何謂修行?為什麼要去修行,修行又該怎麼去修?

然而,從古至今,很少有人能做到這種境界,如佛祖,老子,莊子,孔子,王陽明。

對於一個凡夫俗子來說,即使沒有到達這樣的境界,只需要有所覺知,就可以輕鬆地去對待人生。

怎樣使自己覺知?

從小處開始,從所有事情開始,要不斷地注意你腦子裡的聲音在說些什麼,並且注意你的內心,直至變成一種習慣。那時你會發現這是一種很好的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