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最有文化的少數民族

中國少數民族曾創制並使用過古彝文、納西東巴文、古突厥文、藏文、回鶻文、蒙古文、滿文、古壯文、古布依文、傣文、古瑤文、水書等三十幾種民族古文字,並有大量的典籍文獻傳世,古彝文是其中文字與文獻數量最多、體量最大、底蘊深厚、內容豐富、體制完善而成熟的古文字。從彝文古籍的數量及分佈情況看:彝文文字有著悠久的文字歷史,使大量的彝文古籍得以傳世。彝文的典籍涉及社會各個層面且內容非常寬厚,記錄著本民族大量的古文化資訊,其著名典籍有木刻本《太上感應篇》、《瑪牧特衣》、《摩史書》,手抄本《勒布特以》、《瑪姆特以》、《物始紀略》、《爾比爾吉》、《彝族創世志》、《阿細的先基》、《西南彝志》、《宇宙人文論》等。

由於目前彝族主要居住在西南的深山中,土地貧瘠,農業產出少,風俗傳統比較原始。故在其他民族印象中,感覺彝族經濟文化都比較落後。殊不知,彝族卻是“中國最有文化的少數民族”。為什麼這麼說,因為彝族是一個有文字的民族。可能有人會說:有文字的少數民族不止彝族一個。2004 年出版的《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就包含著 87000 多個字 。

華夏族的漢字呢?從先秦上古到十一世紀,漢字的數量一直在增長。比如目前發現和整理的甲骨文字數量有4055個;到了東漢《說文解字》中,漢字數量增長到9353個;三國時《廣雅》收字18150個;一直到北宋《類編》收錄的漢字,高達33190個;之後漢字增量放緩,直到清朝《康熙字典》共收字46933個,是古代收錄漢字數量最多的字書。現代字書如《漢語大字典》更是收字60370個,其中《難檢字表》還錄入了不少讀音不詳的漢字。而將佛經、道經和石刻資料中發現的異體字也包含在內的《中華字海》,收字85568個。除了中國以外,受漢字影響的其他國家字書中也有大量漢字收錄,比如日本《大漢和詞典》收字五萬個左右,韓國《漢韓大辭典》收字53667個。也就是說,單憑字數,彝族與漢族不相上下。

雲南、貴州廣大彝區使用的彝文是彝族千百年來使用至今仍通行的表意文字,是一種原生的古老文字,它不是借用和摹仿漢字的產物。早在1955年,貴州畢節地區就成立了全國最早的彝文翻譯組,文革期間被迫解散,1977年10月恢復重建,取得系列重要成果。經過20多年的搶救, 全國收集不足2萬冊,貴州畢節收集的彝文古籍就高達8000多冊。中國十大避暑名山——烏蒙山韭菜坪建立“天書石林,石頭字典”古彝文化景觀,離韭菜坪景區不遠處,有聞名遐邇的可樂遺址。古彝文,像漢文一樣,也有象形、會意、指事等成分。其中象形文字佔40﹪以上,會意佔30﹪以上,指事佔20﹪以上,其它佔10﹪左右,總體以標音、表意為主。

彝文與甲骨文的共同點,首先表現於兩者同出巫職。彝文與甲骨文通假現象普遍。倖存的彝文產獻,除石刻在貴州境內尚存260多塊、雲南境尚存700多塊外,紙書等型別文獻,國內有關部門及國外英、法、美、德等國收藏的數量,據粗略統計,總計約有一萬二幹餘冊,據各地初步普查,尚有約五千多冊仍存於彝族民間。有人說,古彝文的足跡在遠古時期與中古時代曾經覆蓋中國90%以上地區。

中國最有文化的少數民族

文明的三大要素:金屬、文字、城市。其中金屬的製造和文字的發明,雖然促進了文明的發展,但並不能作為文明出現的硬性標準,當金屬和文字的發展出現了階段性的結果,這個時候城市就出現了,當城市慢慢發展成為國家就能夠界定文明的誕生了。這3個要素彝族都具備。著名的三星堆發現了城市及青銅器,還有少量文字。三星堆銅像額上那個H就是彝族文字,發音為帕,爸爸的意思。我查了雲南民族出版社的《滇川黔桂彝文字集》四川卷,確有此字,就是父親、爸爸、父王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