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說」劉根勤:中唐名相劉晏與揚州

【來源:揚州網_揚州文化】

劉根勤

劉晏是中國歷史上傑出的政治家、經濟改革家,“主財谷三十餘年”,以其一己之才、畢生之力,實現了安史之亂以後李唐一朝的“中僨而振”。

宋人洪邁在《容齋隨筆》卷九《唐揚州之盛》中寫道:“唐世鹽鐵轉運使在揚州,盡斡利權,判官多至數十人,商賈如織,故諺稱‘揚一益二’。” “揚一益二”偉業的實現,劉晏是頭號功臣。

劉晏是山東曹州(今菏澤)人,自幼天資穎悟,少七歲舉“神童”,他八歲時,唐玄宗封泰山,因獻《頌》,唐玄宗召見後,大加讚賞,授秘書省太子正字,因天賦異稟,舉止得體,深受玄宗與宰相張說君臣的認可。

《三字經》裡寫道:“唐劉晏,方七歲,舉神童,作正字,彼雖幼,身已仕。爾幼學,勉而致,有為者,亦若是。”把他樹立為當時青年才俊學習的榜樣。

天寶後,劉晏多處為官,凡任職處都有善政可供記載,人們都刻碑傳頌。

安史之亂後,他升任戶部侍郎,兼任御史中丞、度支、鑄錢、鹽鐵等使,後升任吏部尚書、同中書門下平章事,身居宰相地位,仍領使職。

歷史上,管理漕運的職事並非常設。唐初至開元年間,因“昇平日久,國用漸廣,每年陝洛漕運,數倍於前,支猶不給”(杜佑《通典》卷一○《食貨》),開始先後設立這些常職。

安史之亂後,“中外艱食”。劉晏先以吏部尚書、平章事,領度支鹽鐵轉運租庸使,後以御史大夫,領東都、河南、江淮、山南等道轉運租庸鹽鐵使。他“以轉運為己任,凡所經歷,必究利病之由”,“冥勤在官,不辭水死”,他“復江淮轉運之制”,“囊米而載以舟”,將江淮之黍袋裝船運;“為歇艎、支江船二千艘,每船受千斛,十船為綱,每綱三百人,篙工五十”,透過一系列務實之舉,真正實現了“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的“節級取便”,收穫了“歲轉粟百一十萬石,無升斗溺者”的重要成效。得益於此,關中再遭水旱,物價也無飛漲。

唐代宗稱“卿,朕酇侯也”,將其比作西漢蕭何。揚州逐漸成為唐代漕運的起點與轉運的中心。

劉晏還力排眾議,不吝財力以保證造船質量,從而確保漕運無虞,而且在儀徵設定官辦船廠,造船數量達2000艘之多,直接促成了揚州造船業的興盛。

劉晏代替第五琦擔任鹽運使,法益嚴密,官無遺利。他“以鹽利為漕傭”,一變第五琦的民制、官收、官運、官銷為民制、官收、商運、商銷,他改革鹽法制度,不僅廣開政府財源,而且益減百姓稅賦。此時,以揚州為代表的江淮地區鹽榷的稅賦達到全國之半。

“鹽鐵兼漕運,自劉晏始”,揚州也憑藉運河舟楫之便,溝通江淮,遂成東南大埠,所謂“舳艫萬艘,隘於河次,堰開爭路,上下眾船相軋”,甚至於“諸道節度觀察使,以廣陵當南北大沖、百貨所集,多以軍儲貨販、列置邸肆,名託軍用,實私其利息”。而揚州“俗好商賈,不事農桑”的風氣也自此更盛,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具代表性的商業消費型城市之一。

劉晏還改革幣制,他將諸州所產積於以揚州為主的江淮地區,易以銅、鉛、薪、炭,廣鑄錢,每歲得錢十餘萬緡,再送至京師以及荊、揚二州,自是唐廷和主要都市流通之錢日益增多。總之,唐代揚州不僅是交通樞紐、商業都會,同時也兼具鑄幣與金融中心的職能。

劉晏的才能與品行都非常傑出,卻不幸遭遇唐德宗這一昏庸之君與楊炎這一奸宄之臣,後者還做過他的副手。在楊炎的陷害下,65歲的劉晏先被免官,後被賜自盡,家中所抄財物“唯書兩車,米麥數石而已”。天下無不替之不平。幾年後唐德宗發現他的冤情,才逐漸恢復了他的名節,賜他的幾個兒子為官。劉晏提拔的年輕臣僚們,也都有很好的名聲。

司馬光說:晏為人勤力,事無閒劇,必於一日中決之,不使留宿,後來言財利者皆莫能及之。

劉晏一生經歷了唐玄宗、肅宗、代宗、德宗四朝,長期擔任財務要職,管理財政達幾十年,效率高,成績大,被譽為“廣軍國之用,未嘗有搜求苛斂於民”的著名理財家,贏得時人“管、蕭之亞”的褒揚。他的改革,主要服務中央王朝,並非針對揚州,卻最大程度推動了揚州的興盛。揚州作為中唐之際崛起的東南大埠乃至世界級的商業都會,集轉運、鹽鐵、鑄錢三大政事於一地,故能成就“揚一益二”的極盛地位。

作者簡介:

生於興化,求學揚州。文學博士、歷史學博士後,資深媒體人、文史學者、作家。

宣告:此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若有來源錯誤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權益,您可透過郵箱與我們取得聯絡,我們將及時進行處理。郵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