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聲:榮幸與其他4位作家同行,用作品參與為中國當代文化的

封面新聞記者 張傑 北京攝影報道

“在《人世間》中,梁曉聲講述了一代人在偉大歷史程序中的奮鬥、成長和相濡以沫的溫情,塑造了有情有義、堅韌擔當、善良正直的中國人形象群體,具有時代的、生活的和心靈的史詩品質。他堅持和光大現實主義傳統,重申理想主義價值,氣象正大而情感深沉,顯示了審美與歷史的統一、藝術性與人民性的統一。”

梁曉聲:榮幸與其他4位作家同行,用作品參與為中國當代文化的

10月14日晚,第十屆茅盾文學獎獎頒獎禮,在中國國家博物館隆重舉行。現場宣讀了對梁曉聲(《人世間》)、徐懷中(《牽風記》)、徐則臣(《北上》)、陳彥(《主角》)、李洱(《應物兄》)的授獎詞。

梁曉聲:榮幸與其他4位作家同行,用作品參與為中國當代文化的

在獲獎感言中,梁曉聲首先剖析了文學與文化對國家、社會起到的重要作用,“正如大家所明瞭的,文化不論對於個人好心性的養成,還是對於國家乃至全人類可持續的發展,都發揮著重要作用。經濟決定人類有能力做什麼,科技決定人類可以做到什麼水平,文化省思哪些事應該做,而哪些事不應該做。文學只不過是文學,並不等同於文化,也不約等於。但文學是其它各藝術門類的酵母,”文藝”二字註釋了此種關係。若將文藝從文化內涵中剝離出來,文化便很容易成為束之高閣的學問,結果對於最廣大的人們失去了感染力。用時下流行的說法那就是不接地氣了。”

梁曉聲的思索很深,“中國的文化在影響世道人心方面,責任格外沉重。正如張載所說:“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是多麼莊嚴正大的信念。中國文化的責任如此長路漫漫而求索不易,靠什麼助其一臂之力呢?身為作家,60歲以後我常想這個問題,並且首先想到的是文化的“長子”——文學。我認為就中國的實際情況而言,文學對文化影響世道人心的使命,具有責無旁貸的義務。我倍覺榮幸的是,與我同時獲獎的4位作家同行,不論是年長於我的前輩,還是年輕於我的新老朋友,都以自己的作品參與了為中國當代文化的“拾遺補缺”。我們的作品風格迥異,文學精神卻基本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