賈環被大觀園拒之門外,暴露賈元春的幼稚,作者在判詞中極盡諷刺

賈元春省親後,下旨讓賈寶玉和姐妹們住進大觀園,李紈也進去看護眾人。於是賈家年輕一輩就都住進了大觀園,除了賈環。

賈環年紀比賈寶玉小,比賈蘭大,他們叔侄都能住進大觀園,賈環也完全可以住進去。大觀園那麼多房子,沒道理安排不下他。

賈環被大觀園拒之門外,暴露賈元春的幼稚,作者在判詞中極盡諷刺

賈元春之所以提都不提賈環,就在於她不喜歡。

元春省親當晚,趙姨娘和賈環都被隔離了。原文說法是賈環生病未好並不可信。因為元春一走,曹雪芹馬上就讓賈環出場,活蹦亂跳的哪有問題?

作者如此安排,就是揭開賈元春不喜歡賈環,不想見面的遮羞布。

賈環是賈政庶子,與賈探春一樣都是趙姨娘所出。賈元春進宮時賈環還極小,談不上善惡也不會對她產生什麼損害。自然是對趙姨娘恨屋及烏,以及受王夫人的影響。

如今元春貴為賢德妃,不想見誰可以拒絕。問題是如此行為不符合她的身份。

賢德妃尊貴無比,貴妃又僅在皇后之下,是天下女子之表率,要有起碼的胸襟和氣度。所謂大人不計小人過。

賈環被大觀園拒之門外,暴露賈元春的幼稚,作者在判詞中極盡諷刺

貴妃省親何等大事,讓庶弟參與一下,父親臉面好看,也可以彌合母親妻妾之間的關係。

再說賈政的房中事,哪裡容得女兒表達喜惡的立場。也不是她賢德妃應該插手的。

可賈元春就是盲從母親王夫人的意思,表明立場不喜歡賈環。

隨後元宵節燈謎,不但不給賈環禮物,弟弟的燈謎也不猜,還派太監質問是什麼?意思就是“你再說一遍”,根本就不是猜不到。

等到端午節賜節禮,賈環就乾脆沒禮物了。

堂堂貴妃與賈環小孩子一般見識,無緣無故鬥氣耍性子,就能知道她的氣度、人品為何了。

賈環被大觀園拒之門外,暴露賈元春的幼稚,作者在判詞中極盡諷刺

賈元春不喜歡賈環,自然不可能讓他住進大觀園。不說賈環是否可憐,只說賈元春此舉,也是令人側目。

賈寶玉當時已經十三歲多,薛寶釵更是及笄成人。其他女兒就算差一兩歲,也有十二三歲。這個年紀很不適合讓賈寶玉再和她們住在完全封閉的大觀園內,不符合規矩和禮儀。

賈元春罔顧禮法和女兒們的名聲,下旨將賈寶玉和姑娘們都搬進大觀園混居,才發生了被王夫人深惡痛絕的“寶黛愛情”,以及怡紅院的亂象。

可襲人建議王夫人把賈寶玉搬出來,她卻始終不為所動。根源問題就在於當初搬進去,本是王夫人和女兒元春合謀。為的是將賈寶玉調離賈母身邊,王夫人拿回兒子的掌控權。

如果賈寶玉搬出大觀園,勢必還要回到賈母身邊,王夫人不免竹籃打水一場空了。

賈環被大觀園拒之門外,暴露賈元春的幼稚,作者在判詞中極盡諷刺

為達目的不顧禮法規矩大局,王夫人賈元春這對母女,很讓人無語。

賈元春先是借賈環介入父親賈政的“後院”,插手妻妾之爭。

又介入母親王夫人與祖母之間的婆媳之爭。

最後插手寶黛姻緣和金玉良姻表明立場。

端午節賜節禮,薛寶釵和賈寶玉一個樣,並不是元春第一次立場。

元春省親當晚,修改“蓼汀花漵”為花漵,“紅香綠玉”為怡紅快綠,就是不喜歡林黛玉的伏筆。

而她喜歡的齡官,所唱《相約》《相罵》出自《釵釧記》。《釵釧記》的名字已經明確了賈元春的立場。

作為貴妃,賈元春已經是女人的巔峰位置。別說她,就算賈母都已經“有所為有所不為”,大多數時候不表明立場。

賈環被大觀園拒之門外,暴露賈元春的幼稚,作者在判詞中極盡諷刺

可元春卻任性介入孃家的事,熱衷替王夫人撐腰張目而不問是非。

判詞說她“二十年來辨是非”是一句反話。就是諷刺她二十多歲還不能明白是非。

元春的行為不如比她小十多歲的妹妹賈探春。看探春管家時如何一次次教訓趙姨娘,再看賈元春對王夫人的縱容,就知道姐妹二人的差距。“三春怎及初春景”同樣是反話。“初春怎及三春景”才對。

賈環不進大觀園,從男女有別的禮法來說是正確的。反之賈寶玉進了大觀園,則是不正確。

但其他人都能進大觀園,唯獨賈環被拒之門外,則是賈元春心胸狹隘的體現。

賈環被大觀園拒之門外,暴露賈元春的幼稚,作者在判詞中極盡諷刺

兩件事結合,將元春感性、衝動、幼稚而不辨是非的形象刻畫出來。

元春的性格在生活中或許還能接受,但作為賈家代表被送入皇宮“伴君如伴虎”,就是災難。事實上日後元春慘死,賈家被抄家就與她任性、短視有很大關係。

性格決定命運,元春判詞已經講得清楚了。

以上觀點根據《紅樓夢》80回前故事線索整理、推論。

文|君箋雅侃紅樓 插圖|清代畫家孫溫《繪全本紅樓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