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起源・史前祭壇概論

文明起源・史前祭壇概論

六朝木櫝

株洲博物館藏

2009年發現於醴陵市鄧光塘1號古井。木櫝兩面寫有在什麼時辰,適合做什麼事情的文字內容,字型為隸書,屬於古代《日書》一類,用於人們在日常衣食住行中選擇時日,確定兇吉,類似現今民間流行的通書或黃曆。

文明起源・史前祭壇概論

黑夫木牘

1975年12月,湖北雲夢睡虎地秦墓出土。兩件計527字,中國迄今最早的家書實物。

主人公是名為“黑夫”與“驚”的兩兄弟。公元前225年,秦國大將王翦與楚國戰於淮陽,黑夫與驚也在隨行軍士之列。行軍途中,他們給留守家中的大哥“衷”寄去了一封信。

“二月辛巳,黑夫、驚敢再拜問衷,母毋恙也?黑夫、驚毋恙也。前日黑夫與驚別,今復會矣。”“驚敢大心問衷,母得毋恙也?家室外內同……以衷,母力毋恙也?與從軍,與黑夫居,皆毋恙也……”

1

《史前祭壇概論》

郭偉民,《考古耕耘錄——一湖南省中青年考古學者論文選集》第82~100頁,嶽麓書社1999年

本文認為人類的宗教精神體系大致經歷了由巫術文化一─祭祀文化——~禮樂文化的變化過程。祭壇是祭祀文化的產物。無論是古代文獻中的壇,歷史時期的壇,國外考古發現的神殿、臺廟、祭壇,還是民族誌中的祭壇,都是為祭祀而建的。本文按長江中游區、長江下游區、中原區、北方區和西北區等,分割槽域概述了中國史前祭壇的發現情況。還排列了它們的年代,分析了它們產生的歷史背景。認為除城頭山祭壇外的其他祭壇時代上距今5000年至4000年,處於銅石並用時代的晚期。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導致貧富分化、社會分層和意識形態變化,作為一種高層次宗教信仰載體的祭壇隨之而生。祭壇的主要祭祀活動是祭天和禮地。祭天用燔柴,禮地用“瘞埋”。城頭山大溪文化祭壇之上的祭坑及周邊祭坑內放石頭的現象與祭社有關;東山嘴女神像則是豐產崇拜的體現。中國史前祭壇與墓葬也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絡。

作者認為銅石並用時代晚期祭壇的大量湧現反映了時代的變革。本文分析了良渚文化和紅山文化祭壇所折射出的文明的影子。認為這兩個文化“已經步人了文明社會的前夜”。但這種“文明模式”是畸形的。他們整部族地陷人宗教狂熱,以致阻礙了生產的發展,終未形成文明國家。中原地區則不然,“陶寺聚落所表現出來的那種思維已經看不到狂熱的宗教痕跡,而顯示出真正的禮制文化的到來”。

文明起源・史前祭壇概論

文明起源・史前祭壇概論

《原始宗教與文明的誕生》

劉式今,《史前研究》2000年第239~247頁三秦出版社2000年

作者認為原始宗教是文明的重要載體。它的起源和發展,一直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息息相關。作者首先把原始宗教大體分為三個發展階段,舊石器時代是早期階段,原始宗教的表現形式是自然崇拜、靈物崇拜和靈魂崇拜;新石器時代前期是中期階段,表現形式是圖騰崇拜和祖先崇拜;新石器時代晚期是最後階段,表現形式是巫師、巫術的盛行、多神教向一神教靠攏和大型禮儀建築的矗立,同時出現了天、地、神、人合一的高階宗教意識。作者還從祭祀與祭壇、巫師與巫術、禮玉製度與大型禮儀性建築等方面論述了原始宗教與文明的關係。認為新石器時代晚期已經形成了早期國家的局面。

文明起源・史前祭壇概論

文字來源《中國文明起源研究要覽》,文物出版社2003年12月出版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文明研究中心 編

文明起源・史前祭壇概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