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邦彥被譽為“哀怨之深,亦忠愛之至”的一首詞,末一句極佳

下面這首《渡江雲》是宋代著名詞人周邦彥的一首佳作,從這首詞的內容來看,應該是一首羈旅之作,但是這首詞的寫作時間,卻頗有爭議,也很難有實質性的證據讓我們確定該詞的寫作時間。

周邦彥被譽為“哀怨之深,亦忠愛之至”的一首詞,末一句極佳

有人說這首詞寫於其少年在荊州做客之時,也有人說是晚年的作品,還有人說是從荊州趕赴京城汴京時的作品,各種說法,辯論不一,但是無論是哪一種說法,這首詞所要表現的內容,都是行路途中所見所感。

渡江雲

周邦彥

晴嵐低楚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驟驚春在眼,借問何時,委曲到山家。塗香暈色,盛粉飾、爭作妍華。千萬絲、陌頭楊柳,漸漸可藏鴉。

堪嗟。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愁宴闌、風翻旗尾,潮濺烏紗。今宵正對初弦月,傍水驛、深艤蒹葭。

恨處,時時自剔燈花。

上片寫行舟時所見到的兩岸景色。首三句,“

晴嵐低楚甸,暖回雁翼,陣勢起平沙

”,是景色描寫,但是有人說其實存在著象徵意義,暗喻了當時的朝廷政治風向的轉變,說春暖回溫,雁陣起飛,其實正是當朝局勢的改變,是新黨人士回朝起用的意思。

周邦彥被譽為“哀怨之深,亦忠愛之至”的一首詞,末一句極佳

接著三句,“

驟驚春在眼,借問何時,委曲到山家

”,描述春天到來,反問春光何時能夠到達山中人家呢?又有人說,這裡其實暗示著詞人自己何時能夠被起用召回的意思。此句之後,一直到上片結尾,都是在寫春光之盛,於是又有人說,這是新黨被起用後局勢向好的發展,是他們萬紫千紅的展現。

其實我覺得,哪裡有那麼多象徵意義,著就是詞人行舟見到江邊美景,心情明朗所寫下的作品,如果非要說有什麼深意,我寧可抱著欣賞春色,欣賞詩的眼光來看這些句子。你看它們多美,幹嘛去非得安插一些“象徵”呢?

周邦彥被譽為“哀怨之深,亦忠愛之至”的一首詞,末一句極佳

下片開端,作者以“

堪嗟

”兩字起,以承接前面對無限春光的描述,當然,也有啟下的味道。詞人說“

清江東注,畫舸西流,指長安日下

”,詞人沿江西行,正是詞人此行的目的,以用筆精細而著稱的周邦彥,如果真的是去汴京,那麼不會寫西行,周邦彥這裡的長安是否代指都城,是值得商榷的地方。

於是詞人愁心頓起,並將其描繪了出來,我們總是將月圓月缺來比喻人間的悲歡離合,詞人此處,所見到的景象,正使他想起了這些離愁,尤其是到了尾句,詞人的愁心迫使他久久不能入睡,於是孤寂無聊的他,只好“

時時自剔燈花

”,以此來抵抗失眠。

周邦彥被譽為“哀怨之深,亦忠愛之至”的一首詞,末一句極佳

整體來看,周邦彥的這首詞,上片寫景,清新鮮明,下片言情,細密婉轉,情真意切,將在羈旅中對春色的讚美,對孤寂心理的描述,十分傳神地表現了出來。清代詞學家陳延焯曾經在《白雨齋詞話》中評價說:“哀怨之深,亦忠愛之至”。當然,有人說這首詞充滿了象徵性的官場意義,但我覺得,還是不要想那麼多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