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詞鑑賞-清平樂·何處遊女(韋莊)

唐詞鑑賞-清平樂·何處遊女(韋莊)

何處遊女?蜀國多雲雨。

雲解有情花解語,窣地繡羅金縷。

妝成不整金鈿,含羞待月鞦韆。

住在綠槐陰裡,門臨春水橋邊。

註釋

遊女——指郊遊的女子。《詩經·周南·漢廣》:“漢有遊女,不可求思。”朱熹注:“江漢之俗,其女好遊,漢魏以後猶然,如大堤之曲可見也。”

“蜀國”句——四川一帶多雲雨。雲雨:這裡是雙關語,表面指自然界雲雨,實指男女歡合遊冶之事。宋玉《高唐賦序》:“昔者楚襄王與宋玉遊於雲夢之臺,望高唐之觀。其上獨有云氣,崪兮直上,忽兮改容,須臾之間,變化無窮。王問玉曰:‘此何氣也?’玉對曰:‘所謂朝雲者也。’王曰:‘何謂朝雲?’玉曰:‘昔者先王遊於高唐,怠而晝寢。夢見一婦人曰:妾巫山之女也,為高唐之客,聞君遊高唐,願薦枕蓆。王因而幸之。去而辭曰:妾在巫山之陽,高丘之岨,旦為朝雲,暮為行雨,朝朝暮暮,陽臺之下。’”所以,後人常用“雲雨”來表示男女歡合,有時也用“高唐”、“巫山”、“陽臺”等,表示這一意思。

“雲解”句——遊女們如含情之雲,如知語的花。王仁裕《開元天寶遺事·解語花》:唐玄宗於秋八月,在太液池與貴戚歡宴,池中有千葉白蓮數枝盛開,左右皆歎羨久之。帝指貴妃示於左右曰:“爭(怎)如我解語花?”後多用“解語花”比喻美人。

“窣地”句——繡羅裙、金絲帶,垂曳著地。窣(sū蘇):勃窣,原意是緩行的樣子。司馬相如《子虛賦》:“媻姍勃窣,上乎金堤。”顏師古注:“媻姍、勃窣,謂行於叢薄之間也。”胡紹英說:“媻姍”、“勃窣”,皆謂緩行之貌。這裡的“窣地”,是拖掃於地之意。

金鈿——頭上妝飾品。

賞析

詞寫蜀地女子之美。詞人於唐乾寧四年(897)花甲之年後入蜀,此詞應寫於詞人在蜀期間。

上片寫相遇。開首“何處遊女”,寫與女子的相遇,暗含驚訝,也暗含女子的不可接近。次句突轉,“蜀國多雲雨”,明言蜀地天氣,實即由女子而起男女相歡之思,是不可求而求之。三句復轉而言女。“雲解”句反用“解語花”典故。四句寫女子的金縷衣垂地,窸窸窣窣,身形婀娜。

下片寫女子生活情態。嬌憨愛熱鬧的女子,妝扮後顧不得整理頭上金鈿,含羞在月下,等待盪鞦韆。此之待月,又令人想起元稹之“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之半推半就。寒食前後,盪鞦韆是女子的玩樂專案,只是,令女子“含羞待月”者為何人呢?結尾兩句寫女子居住在春水橋邊、綠槐陰裡,一個美好的居所,緊扣偶遇主題。

化用唐詩入詞,在韋莊這裡極為普遍,借用大家熟知之詩,韋莊將此詞寫得隱約蘊藉,似露實藏,與女子嬌柔而含羞的情態恰好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