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孟子批評人不留情面,孔子卻小心翼翼、喜歡自嘲?

你有沒有發現一個問題:孔子和孟子,一個聖人,一個亞聖,相差不過百餘年,兩個人說話的口氣,卻有很大不同。

孔子經常批評學生,但很少批評君主。學生宰予大白天睡覺,被孔老師罵了一通;學生子貢做好事不留名,也被教育了一通。

事情是這樣的(假裝接受記者採訪的樣子):魯國規定,如果有人從國外把魯國人解救回來(多是因為戰事成為奴隸的,所以鄉音多麼重要),政府給予獎勵。

子貢解救了幾個魯國人回來,仗著自己財大氣粗,沒去領獎。

為什麼孟子批評人不留情面,孔子卻小心翼翼、喜歡自嘲?

孔老師卻批評了一通:“你這樣做,以後沒人願意再解救奴隸了!”對呀,子貢的名聲出去了,以後再遇到同樣的事情,當事人就很容易遭遇“道德綁架”:

“你瞧人家子貢,多高尚!再瞧瞧你,解救個奴隸,還好意思來領賞!你是把解救奴隸當生意來做了吧?”

孔老師還是很有遠見滴。

子貢內心不一定服氣,但孔老師就是這麼拽,你能咋地?

孔子經常批評學生,也經常自我批評,甚至自黑,比如與弟子走散後,被路人描述為“若喪家之狗”,孔子竟然這樣迴應:“這人對外貌的描述無關緊要,說我像一隻失去主人的狗,倒形象得很!”

為什麼孟子批評人不留情面,孔子卻小心翼翼、喜歡自嘲?

但孔子很少批評君主————當然,敵對國以及歷史上著名的暴君除外。有人說,這是儒家傳統嘛,尊重等級秩序。問題是,你再看亞聖孟子,批評起來那叫一個劈頭蓋臉、不留情面,管你君主還是平民。

孟子的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放到孔子那裡,他敢說嗎?打死也不敢。自己都成“喪家之狗”了,最底層的百姓都敢和你開不怎麼有禮貌的玩笑了,哪敢說什麼“民貴君輕”?

你可以解釋為孔子比孟子更重視等級秩序,但這顯然不是全部。

同樣是著名思想家,孟子罵人的力度比孔老師大多了。孟老師不僅敢於輕視君主,連全天下的人都敢懟,古往今來。

為什麼孟子批評人不留情面,孔子卻小心翼翼、喜歡自嘲?

你沒看錯,孟子連今天的人都懟,你要是一個不小心,就跟我一樣,成了孟子眼中的“禽獸”,唉。

瞧瞧孟子咋說:

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孟子·滕文公上)

多麼淺顯易懂的文言文,如果你不明白,我詳細地給你翻譯一下——

你懶洋洋地窩在沙發上,拿著手機,玩著遊戲,左手爆米花、右手花生米(第三隻手拿手機),穿得暖暖(飽食),吃得飽飽(暖衣),有錢有閒(逸居),卻不讀書、不學習……那麼,完蛋了。孟老師會指著你的鼻子罵:“禽獸!”

你就說嚇人不。

古往今來,誰沒有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不想學習的時候?瞬間都返古了。

為什麼孟子批評人不留情面,孔子卻小心翼翼、喜歡自嘲?

為什麼孟老師罵人如此酣暢淋漓,孔老師就小心翼翼?

時代背景決定的。孔老師雖為聖人,但春秋時期的各國君主,對孔子這樣的思想家並不待見,甚至十分反感,這就導致孔子在周遊列國途中,十分艱難,屢陷困境。

孟老師的時代就不同了,各國君主簡直成了舔狗,追星一樣追著這些思想家和說客。有個陰陽家(就是傳說中的算命先生),名氣極大,到了哪國,哪國君主就拼命示好,互相攀比,有的君主甚至屈尊在他前面給他掃路,以示尊敬。

孟老師沒這麼離譜,也是自帶流量的明星一枚,人見人愛、花見花開、車見車爆胎,都是貴賓禮遇。

這樣的環境、氛圍,孟老師虛榮心多少有點膨脹,教訓幾個君主,發點“民貴君輕”的言論,甚至把古往今來不愛學習的人類全懟一頓,無比正常。

為什麼孟子批評人不留情面,孔子卻小心翼翼、喜歡自嘲?

那麼問題來了:從孔子的春秋時期,到孟子的戰國時代,相隔不過百年,為什麼會有這麼大的變化?

此事說來話長。相傳很久很久以前,女媧在玩泥巴……好吧,不說那麼久遠了,就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說起吧。

從春秋到戰國,是我國曆史上一個重大的改革創新年代,無論政治思想上,還是經濟社會上。

經濟方面,有兩個重要的情況,必須注意,一是牛耕已經出現,並慢慢普及;二是笨重卻不耐用的青銅器逐漸被更先進的鐵器取代,鐵製農具、武器開始出現,並逐漸普及。

這兩件事,史書中可能就簡單幾個字,產生的影響,卻是劃時代的。它們意味著,人們可以開墾更多耕地,種更多的糧食,養活更多的人;而這,又為“古代基建狂魔——秦”奠定了基礎。

為什麼孟子批評人不留情面,孔子卻小心翼翼、喜歡自嘲?

基建狂魔秦始皇,最重大的工程,除了宮室、秦始皇陵,就是建設“高速公路”——直道和馳道。

為什麼要建“高速公路”?因為他要搞中央集權,搞郡縣制,所有的縣,都由皇帝一手控制。想做到這一點,朝廷命令就要迅速抵達地方,所以必須有快車快馬,還得有“高速公路”。

所以中央集權不是你想搞就能搞的,是以經濟條件為基礎的。沒有快車,沒有好的道路,搞不成。

戰國之前,不存在搞郡縣制的條件,只能搞分封制。把王子王孫或者大臣,分封到一個地方,“你的地盤你做主”,至於理不理我這個天子,意思意思就行,因為有個成語叫鞭長莫及。

戰國之前,都是天子下面,有無數小王國的分封制體制。

為什麼孟子批評人不留情面,孔子卻小心翼翼、喜歡自嘲?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孔子的時代————春秋時期。齊桓公為什麼“尊王攘夷”?因為天子(周王)沒人尊重了,諸侯國各幹各的,齊桓公於是跳出來,揍小弟們一頓,說:“都聽咱爹的!”其實大夥兒都明白,這哪是聽爹的啊,明明是讓聽大哥的。

“尊王”,就是弟兄幾個打架,誰贏了,誰是大哥。爹不爹的,隨他去(汗)。

然而,受經濟條件的限制,即便“春秋五霸”輪流做了大哥,也只能是名義上的大哥,無法直接統治被征服地區。吳國攻破了楚國都城,伍子胥最後也不過是鞭屍楚王,發洩一頓,然後就回去了。

即便稱王稱霸,也只是名義上的帶頭大哥,實際收益不大,所以多數君主,都沒什麼太大的慾望,守好自己一畝三分地得了,哪用得著孔子哪些宏大的規劃?孔子不受待見,也就沒什麼好奇怪的了。

為什麼孟子批評人不留情面,孔子卻小心翼翼、喜歡自嘲?

戰國時期,牛耕、鐵器逐步普及,給統一天下帶來了可能性,這讓許多強國的君主心態膨脹,虎視眈眈。

他們虎視眈眈,小國就不敢懈怠,生怕被吞被殺。各國君主,都有“自我成長”的內在需求,至少也有“第一個死的別是我”心態,對那些口若懸河滔滔不絕滿嘴治國理念的思想家、辯士,敬若上賓。

這種氛圍之下,孟子敢於四處懟人,自然在情理之中了。

高金國,高階編輯,著有《好父母養出好孩子——給家長的35堂教育思考課》《寫給孩子的趣味中國歷史(12冊)》《少年讀史記故事(3冊)》《人生是一場修行》《唐朝那層窗戶紙》《齊國那些事兒》等圖書26冊。

壹點號高了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