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作家】方良芥園憶胡瓜

芥園憶胡瓜

作者:方良

【洞庭作家】方良芥園憶胡瓜

初識胡瓜是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期。那時,父親在羅家巷18號開了家碑石雕刻店。而我結束了八年“孩子王”生涯,棄筆歸田。稼穡之餘,便到父親的小店當學徒。

這年秋天,華蓋峰關聖殿復修竣工,主事者公開徵集詩聯。恰逢鄉賢鄭楷蔚老師出版了【不名集詩詞選】,特意送給了父親一本,父親又轉送給了我。拜讀之餘,我突然萌發了寫詩的衝動,躍躍欲試。這時,正好一試身手的機會來了。於是,很快寫了一首七律:

香爐紫氣望中收,席帽山高勝蹟留。

一曲清溪憑浣濯,三峰疊嶂任遨遊。

名題九老思前哲,井立七星幾度秋。

龍洞朝霞天卷雨,湫存萬古樂悠悠。

詩寫出來了,但寫得行不行?自己也沒有把握,便決定去請鄭楷蔚先生看看。

來到朝陽門外的井墈上,發現鄭老師二樓的住處鐵將軍把門,估計是外出有事去了,心中悻悻然。

正欲往回走,突然,眼前一亮,我的目光被不遠處一叢箭竹所吸引。它們生機盎然,蓬勃向上。活像一個個顧不得梳頭的姑娘,頭挨著頭,肩並著肩,彷彿一對對親密的朋友。移步過去,竹子後面有兩間泥磚瓦房。門窗陳舊,斑駁陸離,顯得灰頭土臉的。然而,門楣上的匾額“芥園”二字蒼勁有力,格調非凡。兩旁有木刻對聯:

我去有清風明月照管

客來倩野鳥山花相陪

一側牆壁上,還懸掛著自撰自書作品:

三間斗室是吾家,戶外千竿綠蔭遮。

四面野花爭放豔,一盆壽草正含芽。

壺中有酒隨心飲,架上藏書信手挐。

午夢驚聞童報道,門前有客會胡瓜。

佇立良久,我心中自然而然冒出一句古語來:斯是陋室,唯吾德馨。

門敞開著,徑直走進去。只見一位年屆花甲,身材偉岸,頗像電影中的義俠佐羅一般的老者正在埋頭看書。南面牆壁下襬放著一隻書櫃,裡面足有上百冊書籍,其中不乏名著。北面牆上是主人的書法:“兩間東倒西歪屋,一個南腔北調人”。還有一個小相框,裡面裝著一幅裸體仕女畫。

從街談巷議中,我早已知道胡瓜的大名。先生不僅工於詩書畫刻,還有一手中醫絕活兒——巧治肝炎,慕名求醫者絡繹不絕。當然,自古才子尚風流,胡瓜也不乏桃色新聞。但我們互不認識,更無交流。這時,突然進來一個陌生人,胡瓜沒有驚訝,也無不悅,伸手示意我一旁坐下。我便掏出自己剛寫的詩,請先生指正。胡瓜接過去,認真地看了一遍,又用熱情的目光將我重新上下打量了一番,說了兩個字:“蠻好”。此刻,我懸著的心終於放下了。從芥園出來後,我馬不停蹄,趕赴十幾裡外的金坪鄉,將這件作品親手交給負責收稿的薛補思老師。當初,激情四射,心潮澎湃。現在想來,未免多情,有些可笑。

正是人生何處不相逢。轉眼到了第二年夏季,端午節前兩天,長壽詩聯社於將軍北路方典義家宣告成立。那天,群賢畢至,少長鹹集。鄭楷蔚,方予,鄧光聖,熊芳桂,方雪樵,任培宇,吳賢昭,鄧心耕,吳伯樓,夏國勝,喻伏生等人齊聚一堂。我和胡瓜先生又別後重逢。此後,詩社每月一輪例會,我們也漸漸熟絡了。

不久,又有訊息傳來。胡瓜的書法作品在外省某項大賽中斬獲銀獎,有朋友在電視上為他點歌慶祝。正謂平生未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胡瓜。輿論沸沸揚揚,人們指指點點,胡瓜一下成了小鎮上的紅人。

後來,隨著長壽詩聯社聲名鵲起,群眾文化藝術引起了省內新聞媒體持續關注。湖南衛視【你好,湖南】報道了詩社活動花絮,縣電視臺報道了送春聯活動。隨後,湖南衛視【鄉村發現】欄目組專程來到長壽鎮,拍攝專題片【快樂的胡瓜】。記者採訪車,高檔攝影機在芥園閃亮登場,更是轟動一時。有人說,湖南衛視拍胡瓜是有政治意圖的,因為臺灣有個著名藝人也叫胡瓜。這恐怕有點牽強附會,長壽胡瓜也認同這種說法。大概是因為他想不到自己作為窮鄉僻壤的草根,竟會得到如此殊榮。

胡瓜登上湖南衛視熒屏後,風光無限,引來了不少外地粉絲慕名而來訪問。有的請他題字,有的要求合影留念,也有人給點小錢買他的作品。往日寂寞的芥園,頓時熱鬧起來。

歲官乙亥,十月既望。我於鄉下新塘洞蓋了一幢小樓,命名若英園。

若英是植物杜若的花。杜若,別名地藕,竹葉蓮,山竹殼菜,鴨跖草科。多年生直立或向上草本。杜若的花語是:信任,信賴。屈原【九歌。雲中君】有:“華彩衣兮若英”,用杜若這個意象表達一種美好品質。我決定去請胡瓜書寫匾額,對聯。

來到芥園,似曾相識,風景依舊,主人熱情不減。胡瓜先是讓座,繼而泡上煙茶,兩人寒暄一番後,我便開門見山,說明來意,胡瓜爽快地答應了。他先取來“一得閣”墨汁,又抽出兩張徽宣鋪在寫字檯上,預備題字。

一支菸吸完後,胡瓜走到書桌前,挺直腰桿,略昂起頭,在宣紙上揮毫寫下“若英園”三個大字。其筆氣渾厚,意態跳宕。長短大小,各因其勢。行分佈白,自妙其致。寓變化於整齊之中,藏奇崛於方平之內,極具魏碑筆意。稍後,胡瓜又用行楷書寫了我的自撰對聯:“培松撫竹,種稻藏書”。書法亦圓轉凝重,易翻為曲。用筆內厭,妍美流便,頗有王羲之遺風。我不禁擊節稱賞,千恩萬謝。

若英園落成後,首屆詩酒會上,鄭楷蔚老師贈送了山水畫【秋山圖】,熊芳桂先生送了【牡丹花】,方予,鄧光聖,方雪樵,任培宇等詩社名公大咖紛紛獻藝,琳琅滿目。但我更喜歡胡瓜的書法四條屏:

其 一

曾栽桃李滿園芳,往事如煙莫計量。

得失無常終有得,喜看蘭桂繼書香。

其 二

難得高人薄利名,溪山築舍樂躬耕。

厭聞叱吒風雲客,愛聽清流繞屋聲。

其 三

竹松園裡且流連,小草山花帶笑嫣。

更是夕陽樓上望,亂鴉揉碎晚霞天。

其 四

門前五柳正新栽,待汝成陰迓客來。

今日酒逢知己醉,他年還得菊花杯。

胡瓜的詩詞藝術風格靈活,新鮮,生動,有趣。能感發人心,產生美感,與那些經學家以學問代替性靈,堆砌典故,以考據為詩的風氣迥然不同。

一場夜雨,桃花紛紛張開了或深或淺的小嘴。這群害羞的少女,每一瓣紅唇,都蘊藏著一個昨夜的故事,然後在陽光溫情脈脈的注視中輕輕開啟。

早飯後,胡瓜陪著一夥陌生客人突然來訪。原來中央文獻研究室,省委組織部,縣政府與湖南衛視聯合拍攝文獻紀錄片【中國有個平江縣】,彭以達老師以民俗專家的身份受邀參與拍攝活動。胡瓜將我作為青年”才俊”推薦給了彭先生,彭又推送給了攝製組。於是,我這個鄉里雞腦又在熒屏上露了一回臉。

此後,我因外出務工,離開家鄉,浪跡天涯。從茲揮手去,與胡瓜相見亦難。

去年秋天,回到闊別十九年的故鄉。儘管只是小住三天,我毅然決定去尋訪記憶深處的芥園。其實,我知道胡瓜多年前已經魂遊海島,人去屋空。那兩間草舍很有可能在舊城改造中,灰飛煙滅。但我還是要去,為的是一份難以忘卻的記念。

【洞庭作家】方良芥園憶胡瓜

作者簡介

方良,字逸仙,號若英園主,晚號莞香堂主。1961年生,湖南平江人。工人,文學愛好者。

圖片: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