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文人好屏風,意趣盡在畫屏間

自古文人好屏風,意趣盡在畫屏間

中秋宴 [清] 孫溫 繪本《紅樓夢》區域性

屏風在中國古代由來已久。在周代,作為等級和權力的象徵,屏風是周天子的專用器具。《周禮註疏》記載:“屏風之名,出於漢世。”到了漢代,屏風深入尋常百姓家,它的作用也不僅侷限於擋風和遮蔽,而是逐漸向裝飾方面演變,成為改變室內陳設佈局的隔斷工具。

屏風的種類,按其形制,可分為擺放在殿堂內的大型屏風、擺放在几案或者床榻上的小型屏風。一架屏風,不僅營造出空間氛圍上的微妙變化,在從視覺上進行隔斷的同時,更是從心理上為自己隔絕出一方天地。然而,看似製造了“隔”,卻常常又是令人探究的“引”,正如“猶抱琵琶半遮面”的曼妙,言有盡而意無窮,是屬於中國人的婉轉含蓄。

自古文人好屏風。《新唐書·循吏列傳》載:“唐興,承隋亂離剗祓荒荼,始擇用州刺史、縣令。太宗嘗曰:‘朕思天下事,丙夜不安枕,永惟治人之本,莫重刺史,故錄姓名於屏風,臥興對之,得才否狀,輒疏之下方,以擬廢置。’”唐太宗始創將各地刺史的姓名寫於屏風之上,考察功過,使“御屏錄了”成為士大夫功成名就的象徵語。

又有文人求取功名之外在屏風上寫詩作畫,放於各個角落,無論是香草花朵還是山河湖泊,於封閉中涵納廣闊天地,為自己的心靈脩建隱居之地。一顯一隱中,是“兼濟天下”和“獨善其身”的平衡。

屏風還有座右銘及警示的功能。唐憲宗命人將前代君臣事蹟編寫成十四篇短文書寫於六扇屏風之上,上朝時向群臣展示,君臣同誦,作為警示。著名宰相房玄齡將古今聖賢的家訓書寫於屏風上,令兩個兒子各取一架,告誡他們:“如能留意上面的內容,足以保身成名。”

屏風在生活中的大量運用,使官員的追求與氣節,透過屏風可見一斑。北周大將軍賀蘭祥,官拜左右直長,晉爵位為公。他雖出身皇族,但品性清廉。所任職的荊州物產豐富,奇珍異寶數不勝數,但公私贈送的禮品,賀蘭祥一概不接受。鄰國刺史很欽佩他的廉潔,贈他竹屏風以示仰慕。賀蘭祥不忍拒絕對方好意,收下後就交付給有關部門。竹子價格低廉,用其製成的屏風耐用卻無奢侈之意,但即便如此,賀蘭祥也沒有留下自己享受或用來標榜其品行,足見他的廉潔、超脫。

唐代詩人白居易官至太子少傅、刑部尚書,封馮翊縣侯,喜歡不做任何裝飾的素屏風,特作《素屏謠》,並以素屏居士自稱。在經歷仕途波折後,晚年的他歸於平淡,自建草堂,“堂中設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淡泊心境躍然紙上。

從空間上的實用價值、朝堂上的權力象徵到審美上的美學價值、學術上的人文價值,小小屏風,意趣無窮。一屏如鏡,它反映的不僅是客觀世界,還有人的內心空間。

◎本文圖源網路,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絡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