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得不償失,你還在這樣做嗎?

大家都知道,遺傳是兒童身心發展的前提條件,起決定作用的是環境和教育,其中教育又起著主導的作用。讓年幼的孩子提前學漢字、練小提琴、背英語單詞等等這些“拔苗助長式”的教育,既犧牲了孩子玩的時間,又損害了孩子愉悅的心情,慢慢地會讓孩子產生厭倦的情緒,以至於對書本、對知識失去了應有的愛好與興趣,可謂是得不償失,你還在這樣做嗎?

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得不償失,你還在這樣做嗎?

春天來了,天氣轉暖,小區裡的小女孩跑到草地上玩耍,草地上的一個蛹引起了她的注意,她聽媽媽講過,蛹可以化為蝴蝶的故事,於是便把這個蛹帶回了家。幾天後,在蛹的表面出現了一道裂縫,裡面的蝴蝶掙扎了好幾個小時卻沒有出來,身體好像被什麼東西卡住了似的,小女孩看著這個轉化的過程,心急如焚,覺得只有自己才能幫上它的忙。她找來一把剪刀,慢慢地把沒有破開的蛹剪開,一點點地把這隻蝴蝶完整的拉出來,小女孩長出了一口氣,感覺自己做了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但是這隻未長成的蝴蝶,還沒等女孩看到它的飛翔,就變成浮腫狀態開始萎縮,苦苦掙扎了半天,也沒有展開翅膀。小女孩認為這隻蝴蝶一定是太累了,需要好好休息,第二天,當她來到陽臺看那隻蝴蝶時,發現它已經不知何時不再動彈,早已死去了。

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得不償失,你還在這樣做嗎?

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足以令許多家長引以為戒,破繭成破繭成蝶之前,蝴蝶必須要在蛹中經歷痛苦的掙扎,直到它的雙翅強壯了才會破蛹而出,成為美麗的蝴蝶,痛苦掙扎的過程是未來成為美麗蝴蝶的必經之路,而如果將這個過程人為的提前,最終只能導致蝴蝶孱弱的生活在世上,或者因為能力不足而過早衰亡。

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得不償失,你還在這樣做嗎?

很多家長,受現代社會激烈競爭的現實影響,生怕孩子輸在起跑線上,結果出現了在幼兒學學小學知識、在小學學中學知識的提前現象,根本無視孩子的接受能力,盲目追求“培養速度,教育成果”,週末、寒暑假、節假日也給孩子安排了各種特長班、補習班,試圖在短時間內讓孩子迅速長大。其實,這些做法都是急功近利的,類似於農夫的拔苗助長,結果也必然會像那提前破蛹的蝴蝶一樣,孩子慢慢長大,會在強大的世俗面前選擇屈服、順從和忍讓,最終埋沒了自己的真正潛能和能力。

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得不償失,你還在這樣做嗎?

早熟是一件好事嗎?這意味著孩子過早失去了可愛的童真,承受了不該承受的負擔,而且從另一個角度來說,早熟的結果也意味著早亡,提早成熟的部分也是最先衰老的。如果父母只顧著炫耀自己孩子所學的書本知識,而不去發現和培養孩子的天賦,不順其天賦因勢利導,孩子也許也會成為王安石筆下的方仲永,應了“十歲為神童,十五為才子,二十過後為庸人”這句老話。

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得不償失,你還在這樣做嗎?

對於孩子的成長,究竟是接受學習知識更重要,還是他內心的健康快樂更重要呢?對於孩子的期望還是要回歸到生態自然的,軌道上來,順其自然,按照孩子成長的規律去發展孩子的心智,否則過高的期待,過早要求都無異於拔苗助長,得不償失。

拔苗助長式的教育,得不償失,你還在這樣做嗎?

在幫助孩子發展他們的天賦時,請不要為了家長的期望和臉面過早安心地幫助蝴蝶剪開蛹,根據孩子的生理年齡、已有經歷、心智發展和情感需求,請耐心等待蝴蝶自己來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