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同古城拆真建假惹爭議:一味的保留破敗古建築,就是傳承歷史?

山西大同,古稱“平城”,南北朝時,是鮮卑族建立的北魏王朝的都城;宋代時,北方的遼國以大同為西京;明代時,是大明王朝九邊重鎮之首,最多時駐紮著十幾萬兵馬,光馬匹就有5萬之多,可以說是大明王朝抗擊北方遊牧民族的核心重鎮。

從一定角度上來說,大同在中國古代史上的地位,甚至要超過揚州益州這樣的區域經濟中心,它是中原主體的農耕民族對抗北方遊牧民族的橋頭堡,也是華夏多元文化碰撞和形成的一個交匯點。

大同古城拆真建假惹爭議:一味的保留破敗古建築,就是傳承歷史?

太原古城

保護大同的歷史,就是保護華夏的歷史,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但是這份厚重的歷史該如何去儲存,卻是一個問題。是要大刀闊斧的對古老的城池進行翻新,也就是所謂的“拆真建假”,還是應該儘可能的儲存以前那些古老破敗的建築,才算是真的保護歷史,傳承歷史呢?

一、所謂的“拆真建假”,就是將太原城古老的建築拆除,再按照原樣以現代技術復原,在傳承文化的同時,也改善城市破舊的面貌

建築是文化的載體,對古建築的儲存和傳承,一直是傳承歷史文化非常重要的一個課題。近年來網上也有很多關於儲存古建築的呼聲,經常可以看到一些文章之中將民國時期建築大師梁思成阻止北京古城牆拆除的事情拿出來說事。

這種文章的一個核心觀點就是,像北京古城牆,王府,衚衕等古老的建築,即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集中體現,也是現代都市區別於其他城市的鮮明特點。

他們經常拿來對比的就是日本對古建築的儲存是多麼多麼完善,而北京城在拆除了包括古城牆在內的很多古建築以後,固然是馬路變寬了,高樓大廈增加了,但也與紐約,巴黎等西方國家的大都市沒有了區別,成了“千篇一律”的現代文明的產物。

大同古城拆真建假惹爭議:一味的保留破敗古建築,就是傳承歷史?

現代化的太原都市

大同古城遇到的問題也是一樣的,自從耿彥波主政大同以來,為了改變大同城古舊的面貌,大規模的進行老城翻新,在此過程之中很多古建築被拆除,於是引起網上爭議。

有人認為這種拆掉古建築,然後又模仿古建築的模樣,建造“假”的古建築的行為,根本就不是保護歷史文化,不但多此一舉還嚴重破壞了古建築原本的魅力。

當然也有人認為,大同城“拆真建假”,以現代化的技術手段和佈局,重新規劃管理城市形象,重建大同形象名片,不僅是對歷史的保護和繼承,也是對當代大同人民的福利。

二、從現實意義上來講,保護歷史是為了讓後人生活的更好,而不是固守著古老的建築,讓人們生活在危房裡暢想過去的榮光

這兩種觀點之中,我毫不猶豫且異常堅定的支援後一種看法。北宋著名的變法宰相王安石曾經說:

“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

保護歷史,難道就是固守著以前那幾棟破舊的城樓嗎?按照這種說法,中國人到現在應該還住在樹上,畢竟還有什麼建築的歷史,能比得上有巢氏在樹上築巢讓人們居住更古老呢?

大同古城是華夏曆史的載體不假,但大同人民,難道就不是歷史的載體了嗎?歷史是由人民創造的,人民都快餓死了,儲存著歷史有什麼用?

當然這是極端的說法,但大同古城原本的破敗,是毋庸置疑的,它古老歸古老,可就那樣一副破破爛爛的樣子,有多少人會去參觀這片歷史的痕跡呢?

大同古城拆真建假惹爭議:一味的保留破敗古建築,就是傳承歷史?

太原古城景區

大同原來是煤都,靠著賣資源就可以過活,城市破一點就破一點,也沒關係,畢竟都是歷史。但現在國家倡導可持續發展戰略,不讓採煤,而且大同的煤總有一天會採完的,到時候大同人民靠什麼生活,守著那片殘破的古城,能吸引來遊客嗎。

那些天天倡導著要保留大同古城的專家們,如果大同古城裡連個現代化的衛生間都沒有,他們願意去哪兒旅遊嗎?

大家都不願意去旅遊,守著一片說是歷史,實際上就是破敗的古建築的傳承,有什麼用。換句話說,古建築也是要維護的,把人都逼的跑到別的地方去了,誰來維護這片古建築?

樓蘭古城很有歷史價值,當時的人為什麼不儲存它呢?

一個地方沒辦法生活了,人肯定就要往經濟發展好的地方去。大同怎麼說也是山西省除了太原以外最重要的城市,可就是這麼一座城市,發展到後來,年輕人成批的往南方發達的地方跑,還有什麼前途。

真等到了人都跑去外地了,大同古城再有歷史價值,誰來保護,那些坐在辦公室裡暢想著過去輝煌的專家們嗎?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大同古城拆真建假,不能只從保護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考慮,得先讓城市活起來,歷史才有意義。

三、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看,傳承歷史也不應該固守於形式,文化被人們接受了,才是文化,不接受的話,它就只是一個過去的符號

不說現實,就單從歷史文化的角度來講,傳承歷史,保護文化,也並非就要固守著某種固定的形式。

“孝”文化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但也沒見有人到處把孝經弄成雕塑,讓人們天天去參觀。歷史建築說破天去,它也是幾塊磚和木頭堆起來的一個死物而已,真正值得讓人們傳承的,是在這座建築裡曾經發生過的事情,是古人在修建這些建築時用到的聰明才智。

而這些東西,不一定非得要是古建築才能表現出來,現代那麼多的博物館,不就是把以前留存下來的老物件,用現代的建築保護起來,讓人們去參觀瞭解其內在含義了嗎?

非得把以前的古建築一絲不變的保護起來,讓人們透過這些古建築瞭解文化傳承,跟刻舟求劍有啥區別。

大同古城拆真建假惹爭議:一味的保留破敗古建築,就是傳承歷史?

大雪後的太原城牆

假的《清明上河圖》,與真的《清明上河圖》對於研究這些問題的專家們來說,是有區別的。對於想要鑽研古代繪畫手法的藝術家們來說,是有區別的。但對於普通的想要了解一下宋代市井生活的老百姓,其實沒啥區別。

國內旅遊興起了也幾十年了,人們去參觀去旅遊的,不還是像平遙古城這種後來仿建的嗎?太原古城沒“拆真建假”的時候,也不見有人去旅遊,沒有人去了解,就算是裡面包含著再多的歷史文化,不過就只是故紙堆裡的幾個符號。

歸根到底,人才是歷史的載體與見證者,歷史文化的傳承,不在於有幾座沒有被破壞的古城,而在於有多少人願意去了解這段歷史。

你把黃鶴樓重建了,只要詩人在其中的故事沒有斷絕,它的歷史意義就沒有斷絕。反之,就算建築儲存的再好,如果人們根本不瞭解在建築之中發生的故事,那麼歷史才會真的斷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