渣餅竟然是古程式碼頭上最早的信物

編者按:你還記得小時候玩過的渣餅嗎?它竟然是古程式碼頭上的接頭暗號。今天《讀瓷》就帶你穿越歷史去認知渣餅曾經的用途。

歷來,景德鎮各類物資的運進和瓷器的運出,都是靠水上航行的船隻,而物資從船上搬運到倉庫,瓷器從瓷行、瓷莊搬運上船,又都是由專門搬運的碼頭工。這種碼頭工的管理機構及其經營單位叫籮行,因此許多人也將這種碼頭工稱為“籮夫”。那麼僱主僱傭籮夫以後他們又是如何與船戶接頭的呢?

渣餅竟然是古程式碼頭上最早的信物

在那個資訊缺乏的年代裡,如何在擁擠的碼頭上尋找到正確的船隻,並完成僱主交代的任務,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碼頭上每天都有數百條船來來往往,如果尋錯了船隻或是漏算了貨物,都會給僱主帶來非常大的損失。經過長期的勞動積累,人們想到了一個絕妙的辦法來解決這一問題。

渣餅竟然是古程式碼頭上最早的信物

瓷土在運抵景德鎮之後,一般都由白土行經手,白土行交易沒有現代的合同,於是便以渣餅作為信物。買賣雙方生意談妥後,簽訂合同的方式就是將一塊渣餅敲成兩半,用毛筆在上面寫明成交瓷土的牌號、數量、卸貨碼頭。兩半字樣相同,一半由買主收執,一半交給船戶。貨船抵達景德鎮之後,買方將半片渣餅交給籮夫,籮夫即持渣餅到碼頭喊:“有xxx字號的船嗎?”有人應對,籮夫便將手中的半塊渣餅交出,與船戶手中的半塊渣餅拼對,線條吻合,字句相同,即算對上合同。船戶收下籮夫交出來的半塊渣餅,照數發貨,籮夫即按照買主指定的地點送到坯房。

渣餅竟然是古程式碼頭上最早的信物

如此一來在確認船隻的同時,籮夫和船戶們還可以非常清楚的知道交易的瓷土數量,以確保雙方在交易的過程中不會發生錯誤。而這便是在昌江碼頭上最古老的合同,而今碼頭依在,而渣餅的故事卻不再為人所知,那些沉睡在歲月裡的漁歌,也順著清風在破曉的黎明裡盪漾而去,只剩下這個老城依舊在時光中慢慢老去。

往期文章